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ABCD解析:铁犁、牛耕都是春秋战国时兴起推广,排除B、D两项;A项不涉及农耕生产;C项为井田制的表现,正确。答案:C2.话说明朝有个叫陆二的商人,他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但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这个故事的主题表明当时实行()A.重商政策B.抑商政策C.海禁政策D.锁国政策解析:题干材料中商人陆二贩运灯草,最后因为税关而把灯草烧掉了,这说明明朝实行抑商政策,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故B项正确。答案:B3.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鼓励民间贸易B.明朝禁绝朝贡贸易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D.明朝造船技术落后解析:题干材料信息“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表明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C4.中国历史上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其根源在于()A.土地私有制B.中央集权制度C.重农抑商政策D.政治统治腐败解析:题干中提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说明与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答案:A5.“它是中国历史上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先有郑和下西洋主动与海外诸邦交流,后有西方传来叩启闭关自守的大门;同时,它又是一个极度集权的朝代,废除了秦以来一直实行制度。”该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解析:“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一个极度集权的朝代,废除了秦以来一直实行制度”指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故选D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以剥削农民剩余劳动。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富豪之家,不断兼并土地。虽然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但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公有制土地所占的比例有时相当高,因为历次农民战争造成的土地重新分配,使得土地兼并过程不断反复,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比例在周而复始地变化,并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末期。材料二明中叶生产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土地收益明显上升,刺激了贵族、缙绅地主对土地、财富的贪婪追求。政治腐败在客观上又难以遏制其不法行为的发生,这就使他们以政治权势为后盾,推动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造成公私庄田逾乡跨邑、富强兼并,至有田连阡陌者,贫民无地可耕的局面。再者,明代政体是高度集权的,皇帝不仅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而且也享有全国土地的处置权,他本身就是个大地主,与皇帝关系密切的天潢贵胄、勋戚百官自然最有条件从皇帝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从而推动明中叶贵族、缙绅地主经济蓬勃发展。——摘编自《明朝经济史之明中叶的土地兼并与赋役制度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以来“土地流动”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原因。答案:(1)影响:战国时期,“土地流动”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土地流向直接生产者,则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封建政权的巩固;土地流向富贾官绅,往往会激化阶级矛盾。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在“土地流动”中不断自我调整、完善,封建生产关系也得以延续。(2)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生产力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政治腐败助推;君主专制的强化;特权阶层的推动。(任意4点即可)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基础巩固1.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A.小农经济的形成B.赋税制度的变革C.土地制度的变化D.“重农抑商”的推行解析:材料中“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表明井田制下的农民的地位,秦汉时期到宋元时期的“佃”体现的是小农经济下土地私自制,因此这种变化主要源于土地制度的变化,故选C项;小农经济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中“秦汉”“魏晋”“宋元”不符,A项错误;赋税制度的变革在材料中没有涉及,B项错误;“重农抑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答案:C2.钱穆《国史大纲》:“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A.均田制B.井田制C.地主土地所有制D.小农土地所有制解析:由材料中“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这一土地制度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为A项。答案:A3.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千年田土八百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社会贫富差距过大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C.官府制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解析:题干“千年田土八百翁”说明古代土地买卖频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封建社会的贫富差距,故A项错误;农产品商品化指的是农作物流入市场,材料涉及的是土地,故B项错误;C项和“千年田土八百翁”无关,故错误。答案:D4.明初建立了鱼鳞册和黄册的登记制度。鱼鳞册主要登记每块田地所有权的归属及其四至疆界,黄册登记每户人口的具体情况。该制度旨在()A.保障政府赋役征调B.促进小农经济成长C.巩固大土地所有制D.推动商品经济发展解析:明朝土地登记制度的目的是确定土地所有权,以保障政府赋役征调,故A项正确;“促进小农经济成长”并非明朝土地登记制度的主旨,B项错误;明朝土地登记制度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与巩固大土地所有制无关,C项错误;该制度保护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错误。答案:A5.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下列各项措施中不属于这一政策的是()A.西汉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B.汉武帝推行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C.唐代规定一入市籍不得为官D.雍正时期允许浙江“一体贸易”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限制商人的生活,属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排除;B项限制私营手工业,属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排除;C项从政治上限制商人,属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排除;“一体贸易”是让同一货物在全国不同的地方是一个价,不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故D项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答案:D6.“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抗倭。”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A.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C.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解析:材料表明,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朝贡贸易、礼治天下有关,还与政府抗倭有关,这体现了“海禁”政策是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而出台的,故A项正确;B项表述片面,没有体现材料的全部内容,排除;“必然结果”表述过于绝对,且没有体现材料的全部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且结合所学知识,“海禁”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A能力提升7.雍正帝曾令宫廷画师精心绘制《耕织图册》,图里的主要人物,如农夫、蚕妇等都被画成他本人及其家眷的容貌。这一做法体现出的经济思想形成于()A.西周B.战国C.秦代D.清代解析:依据《耕织图册》画面内容可知该图体现的是古代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形式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选B项。答案:B8.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等可知,材料旨在强调自明清时候起,中国的落后对外政策阻滞了中国的发展,使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大势。据此判断选项,可知A项容易误选,A项只是对材料的简单重复,体现不出题干“对该观点认识”的要求;B项属于无关项;C项“完全停滞”,明显不符合史实。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9.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凡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该规定说明()A.外商在华贸易不受限制B.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C.官府暂停南洋对华贸易D.清初尚未实施“闭关锁国”解析:依据材料中“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的信息可知,外商在华贸易受限制,故A项错误;对国内商船“违禁者严命治罪”,对外国夹板船虽然仍许前来贸易,但要求“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可以看出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是不许中国商船前往南洋,而不是指禁止南洋对华贸易,故C项错误;D项与B项矛盾,依据材料中相关信息可知明显理解错误,故D项错误。答案:B10.某材料显示:清前期,景德镇民窑接受欧洲人的定制,并经由荷兰人运往欧洲,器型种类包括西式餐具或人物饰像等。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清朝因闭关锁国故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B.这可说明民间手工业开始取代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C.这说明当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这些定制的瓷器应该多数从广州出口解析:闭关锁国政策最主要是限制民间对外贸易,对于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在小范围地区进行,如十三行,故A项错误;民间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是在明后期,同时主导地位的变更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雇佣关系的特征表述,不能推导出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海禁”政策保留了具有官方背景的广州十三行作为清朝对外贸易的窗口,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明太祖实录》“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清世祖实录》材料二昔洪武年间,广东人陈祖义等全家逃于此处(指“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境内),充为头目,甚是豪横,凡有经过客人船只,辄便劫夺财物。至永乐五年(1407年),朝廷差太监郑和等统领西洋大宝船到此处。有施进卿者,亦广东人也,来报陈祖义凶横等情,被太监郑和生擒陈祖义等,回朝伏诛。——(明)马欢著《瀛涯胜览》(马欢曾随郑和三下西洋。本书成书于1451年)(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王朝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该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据材料二,陈祖义在海外劫掠,似乎为明朝开拓海外市场打开通道,但他却反遭明朝镇压,运用所学知识说说其遭诛杀的原因。答案:(1)政策: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内容: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2)原因:专制集权制度限制海外扩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妨碍走向海外;海禁政策的影响;理学强调纲常礼教(或强调道德伦理)。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91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