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轻与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轻与重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在物体轻重比较的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物体的轻与重,并能进行简单的概括和推理。技能目标:在实验的过程中,人人动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情感目标:通过比较活动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能通过简单推理,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跷跷板、装有重物的袋子、学生操作的用具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感知生活中的轻重问题1、出示2只书包,瞧这是什么?你们猜猜看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数学问题呢?2、请一位学生上前提不同重量的书包。(引导学生观察)由此学生发现书包的轻重不同。3、那你们知道哪个重哪个轻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观察)那今天我们来研究轻与重的关系。4、出示课题:轻与重(有目的的一高一低)二、实物操作,体验不同的比较方法1、用掂的方式(1)出示物品(苹果和泡沫)那现在请你来比较这2件物品的轻重你用什么方法呢?(请学生说一说)引出用手掂一掂。(学生上前掂)你是怎么操作的?(表述什么和什么比)你的感受是什么?(表述苹果比泡沫重,泡沫比苹果轻)为什么选用这个方式?(引出轻重差异较大的2件物品可以通过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明确:比较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才能确定谁轻谁重。(2)结合生活经验请学生举例说说哪2件物品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比较。(3)学生分别拿出铅笔盒和练习本掂一掂比较轻重,(个别操作)同桌互说比的结果“谁比谁重(轻)”。2、借助工具(1)出示2件(大小、形状、轻重)差不多的物品,请学生猜猜“谁比谁重”(2)请几位学生上前分别掂一掂物品,(发现用手掂不能直接比出结果)。你怎么判断比较出它们的轻重呢?(小组交流方法)引出要借助工具(3)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或实物)出示天平、跷跷板、称等图片。(4)你对那一种最熟悉,最感兴趣?给小朋友们介绍一下它的用法。(个别上前演示说用法)A、用橡皮筋比轻重(1)学生介绍方法实物演示(了解橡皮筋的特性)(2)出示橡皮筋(观察橡皮筋一样长)再出示海棉、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等。小丁丁就采用这个方法来比较这些物品的轻重(课件演示把物品逐一挂到橡皮筋上)(3)在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4)你能把你观察到的信息登入表格吗?(出示表格个别练习到集体汇报交流)B、跷跷板比轻重(1)、学生介绍跷跷板的玩法。课件出示跷跷板,放上2件相同重的物品(摇动到最后跷跷板保持水平)学生感知重量相同时跷跷板是水平的,那怎么样的情况跷跷板会改变呢?(拿出准备好的物品让学生小组操作得到有轻重的时候跷跷板一边会下沉)(2)汇报演示A、轻重一样的物品跷跷板保持一样平B、轻重相差大的一边沉到底一边在高处(3)小组称小正方体验证(说一说比的结果)小结:我们一起来想一下,前面我们在比较物品的轻重的活动时用到了哪些方法?是怎样选用的?(学生举例说一说)三、巩固练习书P36(1)(独立练习——集体交流)四、拓展练习1、出示小兔、小鸟、狗3只动物,这时你怎么比可以知道谁最轻谁最重?2、小组讨论(把比的步骤和比的结果记录下来)3、学生交流,课件验证猜想。五、总结说说你在这次活动中获得了哪些知识?你还想了解一些什么?六、课后练习用简单的方法比较你生活中的物品,下节课我们来交流。《轻与重》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轻与重”一课是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的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内容的选取都是学生身边的、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体验。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在物体轻重比较的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物体的轻与重,并能进行简单的概括和推理。技能目标:在实验的过程中,人人动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情感目标:通过比较活动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比较轻重的全过程。能通过简单推理,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学准备:学生活动用的跷跷板、物品二、学生情况我班现有学生30人,一部分学生是本地职工子女还有一部分是外来的借读生。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所接触的事物及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有所不同,所以出现了个体差异。其中大部分能够积极参与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乐于动脑,敢于向困难做斗争,有个别学生懒于动脑,思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的对策是: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在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三、设计理念及教学方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我采取“问题情境—自主建构—验证—应用拓展”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内容主要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实物和游戏中选择——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物,如情境的创设利用“猜书包”和“跷跷板”引导学生入境,以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为此构建新知的过程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自己喜欢的文具和水果等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并引发创新的欲望,并且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让他们在观察中思维、比较中对照,从中不断完善自己,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从教材的编写上看给每一位教师留下了创造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造地使用教材,在我的学生中由于他们的知识背景不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很大的差异,我特意设计了拓展练习三个小动物进行比较,让他们在小组活动经历的过程中去体会“轻重”的意义。四、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新教材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儿童的生活现实为背景,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情出发,从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出发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前我准备两个外表差不多重量不同的书包,课上让学生猜测可能要研究的数学问题,给孩子创造猜测的机会,再让学生提书包引起兴趣,学生们从观察中判断出书包的轻重,这个根据自己的猜想到判断得出结论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孩子有了这样一种自信之后引出课题,课件出示直观形象的板书画面,“轻、重”位置的高轻重低,给孩子创设了一种感受轻和重的情境,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合作学习、感性体验在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就要进行实际体验,本节课所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关注学生的比较的过程,主要采取了动手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学生分成小组,做到人人有角色,人人有任务),让学生在活动中去领悟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课堂上设计了“掂一掂”、“称一称”二个步骤。在“掂一掂”(两人组)、“称一称”(四人组)的活动中取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他们所熟悉的文具(书、文具盒)与自己喜欢的小物品和水果,如:书、练习本、铅笔盒;苹果等等。正因为取材来源于生活,学生就感到亲切、生动、有趣,他们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喜欢的东西是轻的还是重的。所以会情不自禁地容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好朋友”一起掂、一起称,不仅使学生领悟到比较的方法,感受到物体的轻和重,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在“构建新知”这一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老师从传统的“一言堂”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转向了幕后,“让位还权”,真正起到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的角色,并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伙伴。把学习数学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三、引导探究、解释应用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中设计了几个小内容:1、比一比身边物品的轻重。2、让学生比一比苹果和泡沫的轻重,让学生了解并不是所有大的东西一定是重的,它跟物体的取材、质地有一定的关系。3、练一练中(实际操作)称物品。这三道题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思想,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例如:拓展练习比较鸟、狗、兔子的轻与重中,先让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猜一猜谁最轻谁最重,然后学生带着这样的猜疑去主动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最轻与最重,这就降低了难度。通过探究活动解答自己的猜疑,让学生感知比较的标准不同结果的多样化,例如:鸟、狗、兔子这三种动物,兔子与狗比就较轻、兔子与鸟比就较重。最后课件证实学生比较的结果,这样的活动达到了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获取知识的效果。总之,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教师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做到“蹲下来看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而且教学中要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学生的思考结论,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
本文标题:轻与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94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