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2 汉代儒学 人民版必修3
课时分层作业(二)(建议用时:35分钟)[基础达标练]1.秦朝“焚书坑儒”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完善法律机制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B[无论是秦朝“焚书坑儒”还是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希望通过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以实现政治上的统一,都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故选B项。]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董仲舒D[先秦时期法家的代表是韩非,汉朝时期儒家的代表是董仲舒。故选D项。]3.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根本原因在于()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C.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B[汉武帝时期,需要以文化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的“大一统”。]4.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A.主张民贵君轻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D.体现以德治民B[“君权神授”认为皇帝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上天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民,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大一统”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统一,也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故选B项。]5.董仲舒认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这说明董仲舒()A.宣扬君权神授B.将儒学神学化C.倡导儒学,推行教化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材料主要说明董仲舒力图将“仁”与“天”联系起来,用“天人感应”思想解释“仁”,反映了汉代儒学神学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6.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儒学的正统地位奠基,汉代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B[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的本质和特点,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将儒学神学化,以此维护君主专制,故B项符合题意。]7.两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这反映了当时()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C.商品经济有所发展D.重农抑商思想严重B[题干材料中的“经”指的是儒家的经典,结合时间“两汉时期”,可知在两汉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备受重视,故选B项。]8.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儒学地位上升,成为奴化人民的工具B.促成良好的读书风尚,推动人们积极探求先进科技C.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D.儒生成为文化舞台和政治舞台上的主角B[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故A、C、D三项说法正确,均不符合题意。科举制虽促成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但由于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因此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故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别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据《汉书·董仲舒传》(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2)根据上述材料,自战国到西汉,统治阶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解析]第(1)问,注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第(2)问,从材料中的人物和事件不难得出答案。第(3)问,注意从目的和影响两方面进行评价。[答案](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统一思想。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大一统。(3)①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希望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②二者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也扩大了儒学的影响,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进步和儒学的发展。[能力提升练]10.“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思想,构建了国家与家族之间的纵向顺从关系,同时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使君臣关系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材料观点意在说明董仲舒()A.继承了儒家原始的民本思想B.完善了儒家学说的思想体系C.将儒家学说提升为统治思想D.强化了家国同构的封建秩序D[材料强调“构建了国家与家族之间的纵向顺从关系”,即将家族内的忠孝思想引入国家的君臣关系中,强化了家国同构的封建秩序,故D项正确。]11.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A.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C[秦朝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通过控制思想从而加强专制统治。故选C项。]12.《两汉三国学案》卷九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辄引经义以决之。”这表明()A.儒学统治地位已确立B.儒学被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C.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D.儒家理念成为人们日常行为规范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武帝时期,题目中并未出现明确的时间,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辄引经义以决之”得出儒学被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故B项正确;题意中并未出现社会秩序混乱的现象,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可知,汉朝是在处理相应的政治事件时“引经义以决之”,并非处理日常行为时,故D项错误。]13.汉武帝时期,史官司马迁写《史记》没有将孔子的事迹归入记载个人历史的“列传”,而是将其抬高一级,视同诸侯,作为“世家”来记载。与之相关的背景是()A.司马迁记史不严谨B.孔子被追封为诸侯C.儒家思想受到重视D.汉武帝最崇拜孔子C[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自然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14.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的走向。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故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进“教化”,立官制,重文士,轻武夫;建构一个由“孝悌”、读书出身和经由推荐、考核而构成的文官制度,作为专制皇权的行政支柱。这个有董仲舒参与、确立于汉代的政治——教育系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了解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的重大关键之一。——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点提出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内容及实施教化的措施。(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善出性中”可知,性是善的载体,根据“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可知,性非全善;“性待教而为善”反映了重视教化;第二小问,根据董仲舒生活的汉武帝时代的时代特色分析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及所学知识作答;注意材料二中“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的提示。第(3)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作答即可。[答案](1)观点:性是善的载体;性非全善;重视教化。背景:大一统局面出现。(2)内容:三纲五常。措施: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设郡国学;将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重用儒生。(3)影响:发展了先秦儒学;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建立了良好的社会风尚;禁锢了人性发展。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2 汉代儒学 人民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701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