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史料实证:通过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情况和货币使用情况等相关史料,深刻理解商品经济发展与货币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2.历史解释:深入体会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的空间布局、基本功能的发展变化情况等。知识点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1.先秦(1)远古时代: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2)商周时期:商业在商代已经有了初步发展;西周时期交易活动日益频繁,流通骨贝和铜贝。(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2.汉代:商运活跃,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3.唐代: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非常兴隆。4.宋元(1)商品远销海外,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2)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5.明清: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它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商帮,其中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为强大。知识点二“市”的发展1.秦代管理“市”的法律对商品价格和交易方式都有明确规定。2.汉代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市”进行严格的管理。3.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此也实行行政管理。4.唐代(1)乡村集市“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2)“夜市”的繁盛,反映了商业的发展,在当时,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5.宋代(1)“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2)“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6.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易混易错]“市”“草市”“夜市”的区别(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政府的直接监管,到宋朝时发生改变。(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3)“夜市”则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延长到夜间贸易,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知识点三商业都会的崛起1.战国有的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3.唐代(1)长安的市已经由定时而聚发展为常设商业区。(2)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以外,扬州也曾“雄富冠天下”。(3)江南地区的杭州、湖州成为物产繁富、商业发达的都会。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汴京的商业繁荣最具有代表性。5.清代苏州、吴江县的盛泽镇非常繁华,还有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名镇。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史料一草市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①,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周宝珠《试论草市在宋代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史料二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古徽州,即今安徽黄山市),江北则推山右(今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②。——谢肇淛《五杂俎》史料三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③,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解读](1)史料一说明了宋代集市发展产生的影响。①处信息表明乡村集市是新事物,是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2)史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出现并呈现出明显的特点。②处信息表明徽商奢侈而晋商节俭。(3)史料三说明了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兴起,并阐明了这些市镇的特点,与商品经济密切相关。③处信息反映了这些市镇工商业发达,与周边农村的联系十分密切。[思考](1)根据史料一,说明宋代乡村集市发展产生的影响。(2)史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试分析其特点。(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其兴起的背景。【提示】(1)乡村集市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城市规模,另一方面在集市基础上产生新的城市。(2)新现象:出现商帮。特点:商帮有各自的经营范围;财力雄厚;徽商奢侈,晋商节俭。(3)特点: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经济功能加强);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背景: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大运河开凿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商品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大批工商业市镇。(3)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商帮,如徽商、晋商等。(4)商业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及特点史料一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①。——《唐六典》史料二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②。——[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史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③。[解读](1)史料一中,①处信息表明唐代重视对商业的管理,但也体现出唐代市坊分开,对商业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说明唐朝依然采取“抑商”政策。(2)史料二中,②处信息反映了北宋城市开封的商品经济繁荣,商业活动极为繁盛,且商业交易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市坊界限;城市的市场由以前封闭型市场演变为开放性市场。(3)史料三反映了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③处信息体现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专业化。[思考](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的变化。(2)根据上述史料,归纳从汉代到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提示】(1)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2)从汉代的严格限制到宋代和明清时期的逐渐放松管理;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1)从城市功能看: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2)从商业活动看:城市商业不断繁荣。汉唐时期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到宋代打破了坊、市的时间和空间界限,都市商业繁盛。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3)从数量和规模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时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其商业繁荣,人口密集。(4)从地区分布看:古代城市的发展呈现不断南移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大批工商业市镇。(5)从城市的地位看: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影响1.变化规律(1)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产品。(3)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还出现纸币。(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5)经营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2.影响(1)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2)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3)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课堂小结]时空坐标答题术语1.在中国远古时代,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2.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晋商和徽商是当时势力最为强大的商帮。3.商品买卖的场所“市”随着商业的发展不断冲破一些限制,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需要。随着商业的繁荣,不同朝代出现了一些商业大都会。1.北魏时期出现了“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解体B.商品交易活跃C.人口大量流亡D.商贩人员稀少B[“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体现商人的足迹遍及所有交通便利的场所,反映了商品贸易活跃。]2.《史记》一书中曾经引用“百里不贩樵(柴),千里不贩籴(粮食)”的谚语,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富商不屑买卖薪柴和粮食B.重本轻末思想的消极影响C.交通状况制约商业的发展D.人民富足不需要购买柴米C[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百里”“千里”的距离不贩卖难于运输的柴和米,这主要是交通不发达造成的商品流通的困难。]3.“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右图)俞大娘的巨舟冠绝一时,为时人称道。下列关于俞大娘航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俞大娘航船出现于唐代B.航船上可能载有邢窑的白瓷C.航船所经之路可以随时见到客舍、车坊等辅助性营业场所D.船上所带货币主要是纸币交子D[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俞大娘”航船出现在唐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北宋的益州,故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4.杜牧曾说,“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由此可见唐代()A.“市”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B.经济中心转移到了江淮地区C.都市中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D.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D[草市只反映出“市”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故A项错误;江淮草市的发展并不能说明江淮地区成为经济中心,故B项错误;草市是都市之外自发形成的市场,故C项错误;“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反映出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故D项正确。]5.《广志绎》记载:明代万历时的状况为“天下马(码)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丝织品),淮阴之粮,维扬之盐……无锡之米”无所不有。这里提及的城市的共同属性在于()A.行政中心B.商业都市C.文化圣地D.物产丰富B[材料中涉及的城市都是以某一种商品著称,因此都属于商业都市。]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唐代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材料二明清以来的扬州作为两淮盐集散中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性城市。徽商、晋商云集世居,垄断盐业暴利,在扬州过着闲适、奢侈的生活,时人对他们的奢侈消费方式有相当多的描述:“扬州盐务,竞相奢丽以婚嫁丧葬,堂室饮食舆马,动辄费数十万。”这种奢侈畸形的消费恰恰决定了扬州消费型商业城市的性质,为了满足盐商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需要,扬州城市规模、人口、商业、文化、服务行业都得到充分的发展……(1)概述材料一中,说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扬州城市的特点。[解析]第(1)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百货所集”“商贾如织”“扬一益二”等信息回答。第(2)问,可根据材料二中“扬州作为两淮盐集散中心”“徽商、晋商云集世居”“奢侈消费方式”“扬州城市规模、人口、商业、文化、服务行业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等信息回答。[答案](1)商人聚集、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3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案 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712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