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XXXX修订版第七章三不走战略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为什么改革?——改革的依据怎样进行改革?——改革的定位改革什么?——改革的内容如何处理和改革相关的重大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一、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依据、性质、意义(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完善加以解决,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但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了,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进行系统阐述。曾认为精神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晚年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把它作为根本性问题提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邓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解决社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二)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就会葬送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邓小平就国内来说,原有的生产关系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比较慢。就国际来看,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与世界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如果不进行调整和改革,就要在强烈的国际竞争中落伍。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邓小平“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邓小平第一,就改革作为解放生产力来看,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邓小平第二,就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从这场改革的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我们搞的实质上是一场革命。”——邓小平第三,就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邓小平第四,就改革决定中国命运的意义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不搞,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于要涉及到亡党亡国的问题,可能要亡党亡国。”——邓小平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两次革命的区别:任务不同对象不同性质不同形式不同中共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共领导的第二次革命,是要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第一次革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基础,第二次革命是使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一,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即改革的对象)第二,改革不是要抛弃社会主义,而是为了更好的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即改革的性质)“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邓小平“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邓小平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4.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1)“三个有利于”标准内容及其提出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鲜明地指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把它归结为生产力标准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南方谈话“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2)如何认识“三个有利于”标准1.“三个有利于”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是内在统一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一条、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的,也是发展生产力的目的。2.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要求需要明确:“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而是判断改革和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一是在改革开放的性质问题上,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二是在对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措施上,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①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②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加以排斥;③对于那些确实姓“资”,但合乎“三个有利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发展。二、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改革的对象、内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1992年在深圳眺望香港1.全面改革的历史进程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经济特区农村城市农村改革死亡也是动力,逼着人们做求生的冲刺。保证书一、“包产到户”要严守秘密,任何人不准对外说。二、收了粮食,该完成国家的就完成国家的,该完成集体的就完成集体的,粮食多了,要向国家多做贡献,谁也不要装孬。三、如果因“包产到户”倒霉,我们甘愿把村干部的孩子抚养到18岁。签字人1978年11月24日城市改革城市:经济结构严重失调,重工业的比重大大高于轻工业,造成人民生活的日用品短缺。重复建设严重,工厂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大量就业人口急需安排。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2.改革的成果32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穷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改革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地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中国的国际地位。人均GDP从不足200美元,增长到现在超过2000美元。粮食、棉花、肉类等主要农产品和钢铁、煤炭、化肥、水泥以及电视机、电脑等工业品用量,跃居世界首位;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17607亿美元,上升为世界第三。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实现了从以吃穿为主向以住行为主以及教育、文化、旅游、娱乐等多层次消费转变。3.改革中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改革的任务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1)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政治文明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还有不够协调的方面,最突出的是还没有完全做到高效廉洁行政。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也有不够协调的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的思想道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2)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平衡据中科院测算,2003年中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进一步改革的任务(1)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健全政府决策机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2)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就业、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3)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医疗闻声体制改革。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不仅要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还要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把改革的动力、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中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依据怎样进行的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进程如何进一步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的依据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邓小平十分重视对外开放1.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1)在经济上要对外开放,关门是不行的。一是要欢迎外国资本的投资。二是主张同外国人做生意。三是要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2)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即“洋为中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我国从苏联获得了14亿美元的贷款,用于引进156项成套设备。20世纪60年代中期通过延期付款的方式,利用西方国家的几亿美元,引进了一批急需的石油、化工、冶金、电子、精密机械等技术设备。但由于帝国主义对我们实行敌视、封锁和禁运的政策,以及后来我们自己所犯得“左”的错误,毛泽东在对外开放方面的许多正确思想未能完全付诸实施。2.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思想(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早在18世纪中叶,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就拉开了世界经济走向开放的序幕。“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而“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20世纪中后期,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表现为:第一,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化和加强。第二,国际贸易向深度和广度拓展。195
本文标题:XXXX修订版第七章三不走战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71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