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程标准素养解读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1.时空观念:通过学习和列举近现代报刊业和影视事业发展的史实,形成近代中国大众传媒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2.唯物史观:通过理解政论性报刊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作用,体会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知识点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原因(1)内因:19世纪,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2)外因:西方人办报热潮的推动。2.概况(1)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办报热潮,拉开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2)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3)维新运动期间形成高潮,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4)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并按戏曲、电影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思维点拨]报刊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知识点二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事业(1)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2)1926年6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3)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4)1928年8月,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5)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有了新的发展。2.电影事业(1)历程:中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2)概况①清朝末期: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片断。②民国时期:国产电影快速发展,产生了许多知名的导演、明星和电影作品。③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但过分强调政治宣传作用而使题材单一。④改革开放后:许多影片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上获奖,增强了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中的影响力。3.电视事业(1)起步: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2)发展①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此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电视台纷纷成立。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天上卫星转发,地上有线网络传输”的广电覆盖新格局逐渐形成。③2008年6月9日,“中星9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直接服务于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卫星直播领域。④目前,我国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易混易错]在中国,电视的出现要比电影和广播晚。电影、广播、电视在中国出现时间分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知识点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发展状况(1)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2)截至2008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2.应用(1)政治生活: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2)经济生活:网上购物成为互联网兴起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商品交易形式。(3)其他方面: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博客、论坛、电子报刊等,都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3.评价(1)性质:是一种互动媒体、信息渠道和生活平台。(2)消极:存在着信任度与安全感较低、网络沉迷情况等负面影响。(3)积极①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②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史料一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①。——姚福申《中国编辑史》史料二《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类别篇数比例列强在中国21547.4%经济/财政/商务8719.2%总论(变法维新主张)194.2%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史料三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②。——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解读](1)史料一体现了近代报刊对政治的影响。①处信息强调了报刊对维新变法运动的促进作用。根据史料二表格中不同类型文章的比例和“引者注”可以大致推断其主要内容,并从中认识近代报刊的作用。(2)史料三属于文字型史料,反映了20世纪初期国人的办报情况。②处信息体现了上海办报的大致特点,抓住其中的数据进行归纳。[思考](1)根据史料一、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报刊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根据史料三,指出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提示】(1)近代报刊不仅具有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和启迪民众的社会功能,它与社会政治斗争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助推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发展,而不同时期的政治斗争借助报刊展开宣传,反过来又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2)办报数量居全国首位;办报主体多元;国人自办居多;大部分报纸存在时间短。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渗透和入侵由外国人创办的。(2)“报”“刊”不分。中国近代所谓报,实际上既指报纸,也包括各种期刊。(3)办报活动与现实政治斗争关系密切,大部分报刊都是因政治斗争需要而创办的。2.影响(1)报刊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介,时效性较强,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2)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近代社会,报刊对中国政治和思想的近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众传媒的变迁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1.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报刊业的主要任务,它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有着重大影响。维新派、革命派曾以报刊为阵地,大造变法或革命的舆论。后来,报刊上开始登载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闻报道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2.影视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修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总之,影视对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3.互联网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家中或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完成工作,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增加了乐趣。[课堂小结]时空坐标答题术语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2.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广播影视逐渐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3.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互联网作为一种互动媒体、信息渠道和生活平台,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1.《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C.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D.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C[题干材料描述的是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这说明近代报纸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故选C项。]2.1877年《申报》专栏《津门纪略》记载说:“乡间妇女至沪佣工,当其初至时,或在城内帮佣,尚不失本来面目。略过数月,或迁出城外,则无不心思骤变矣。妆风雅,爱打扮,渐而时出吃茶……回思昔日在乡之情事,竟有判若两人者。”这一描述实际上反映了()A.作者对女子出外做工持反对态度B.西方工业文明导致传统道德的崩溃C.《申报》以宣传传统思想为宗旨D.近代城市生活影响人们的社会观念D[从材料“妆风雅,爱打扮,渐而时出吃茶……回思昔日在乡之情事,竟有判若两人者”可知,这反映了从乡间到城市生活以后,人们的社会观念发生了改变,判若两人,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3.清末的一首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宣传反映社会生活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D[题干材料叙述的是对报纸功能、作用的肯定,故D项正确。]4.“它是一种互动媒体、信息渠道和生活平台”“它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限制”“它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是()A.广播B.报纸C.互联网D.杂志C[从题干材料“它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限制”“它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等信息,可以判断这种媒体是互联网,故选C项。]5.互联网与其他媒介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A.信息丰富B.文字、图像、声音兼备C.高度互动、双向传受D.时代性最强C[与报纸等媒介相比,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聊天等方式及时沟通,使信息的及时反馈得以实现,故选C项。]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位,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年)材料二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材料三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材料四“微博卖土豆”一度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先后有陕西、内蒙古等地的农民通过微博发出求助信息,成功卖出了滞销的土豆。(1)材料一中,《国民日日报》的办报主旨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时代风潮?(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3)材料四描述的新媒体的作用,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分析作答;第二小问,根据当时(1903年)的社会思想发展情况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乱首”“华兴会匪”“同仇各余党”和材料三“庆祝标语”“中华民囻万岁”“振兴实业”“人足家给”“扬我国力”等信息分析态度的变化,再根据“国”字的变化分析回答其用意。第(3)问,从信息技术发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思考。[答案](1)主旨:表达民意,启蒙民众,挽救民族危机。时代风潮:西方启蒙思潮传入,民权思想盛行;爱国思潮推动。(2)态度变化: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用意: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3)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网络时代到来;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 人民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716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