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酝酿中的变革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甲午战后,有人指出:我们在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该认识的产生主要是基于()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B.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工具C.洋务运动没有任何成效D.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解析:材料中提到甲午战后国人有了民族危亡意识,这主要与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有关,故A项正确;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强、求富的目的,故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在华北地区反洋教运动下兴起的,不具有广泛性,故D项错误。答案:A2.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信中写道:“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及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其中“病”和“药”分别指()A.奴隶性,自由B.专制,共和C.奴隶性,科学D.腐败,民主解析:由“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可知“病”指奴隶性,由“而自由云者,正使人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可知“药”指自由思想,A项正确。答案:A3.“一个环绕康、梁的精英集团与以张之洞为首的官绅集团,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思想对峙……后者主要是清政府内部有关洋务政策的辩论,而前者则是有关传统政治秩序的义理基础的论争,也是中国现代意识形态斗争的序幕。”促成中国近代这一思想对抗的根本原因是()A.洋务运动的发展导致派别之争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C.新、旧政治思想的对立与碰撞D.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化了阶级矛盾解析:维新派与顽固派之间的对抗,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与封建经济之间的矛盾,故选B项。答案:B4.纵观整个历史,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另一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作为以平等地位对付、抵抗的工具。下面属于“另一种”反应的是()A.鸦片战争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解放战争解析:鸦片战争是英国试图打开中国的市场大门,而中国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第一种反应类似,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存在盲目排外的行为,试图“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是中国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候,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解放战争属于中国内战,与“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5.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解析: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割地赔款、丧权辱国;B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D项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思想家开始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侵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等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答案:C6.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解析:A、C两项明显错误。D项不全面,材料并没有提出要采用汉人装束;题干材料主要是要求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选择B项。答案:B7.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丧权失地的局面,中国的先进分子不得不思索通过什么道路来拯救中国的问题,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开始了()A.“师夷长技以制夷”B.在“自强”、“求富”指引下的洋务运动C.建立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D.建立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可以判断是洋务运动。故选B项。答案:B8.19世纪末,中国的两派就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改封建传统制度为君主立宪制,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实质是()A.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论战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论战C.封建地主阶级内部顽固派与洋务派的论战D.西方先进的思想与中国落后思想的论战解析: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废科举、改革教育制度;封建地主阶级反对维新变法、反对君主立宪、坚持科举制,故选A项。答案:A9.19世纪末,湖南成为京、津、沪以外维新运动最活跃的省区。当时湖南的新事物主要有()A.强学会B.时务学堂C.《国闻报》D.保国会解析:强学会和保国会在北京成立,《国闻报》在天津创刊;只有时务学堂是谭嗣同在湖南创办的,故选B项。答案:B10.“……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先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是哪一派的观点()A.无产阶级B.洋务派C.早期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解析:抓关键词“振工商”“宪法”“改良”,可知答案是C项。材料出自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郑观应明确提出了工商立国的主张。答案:C11.《文史参考》将梁启超家族三代人誉为“国家脊‘梁’”,此“梁”一语双关,介绍了他们走的一条共同的忧国忧民的人生道路。梁启超获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解析: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口号,B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C项是康有为的思想特点,D项是梁启超的思想主张。答案:D12.有学者指出,达尔文进化论传到中国后,由于清末国势积弱,为了救亡图存,译者严复又加上了“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八个字,而忘了老子“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严复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进步B.老子思想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不谋而合C.进化论能够对社会进步作出科学解释D.对进化论解读应依据时代需要而变化解析:严复对进化论的解释虽不严谨,但可唤起国人奋发图强的意识,对当时的维新变法起到推动作用。老子的思想是事物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有着本质的区别,排除B项;进化论只适合解释生物界的变化规律,不能够对社会进步作出科学解释,排除C项;进化论是科学,是客观的规律,不能随意更改,也不应依据时代需要而随意解读,排除D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联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梁启超全集》材料二: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考证当时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账,证明5月2日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当时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变法的两种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归纳材料二“上书”(上奏)的特点。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答案:(1)态度一:支持变法。他们认识到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手段。态度二:反对变法。废除八股取士危害到他们的个人前途和利益。(2)特点:上书人员有官员和举人;上书时间长,次数多;有组织,但没有统一的领导人。地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或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天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材料四: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行新政,……是下策。——《中国近代现代史》请回答:(1)从材料一、二可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应如何评价其变法主张?(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抑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抑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又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一是效法日俄成功经验,二是中国风气未开。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9-1 酝酿中的变革练习 人民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723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