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教材2021学年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学案4窦娥冤节选Word版含解析
-1-第二单元4窦娥冤(节选)1.走近作者生平关汉卿(约123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戏曲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也曾把自己比作“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表明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作品《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中国十大悲剧之一。2.背景解读《窦娥冤》源自汉代东海孝妇的故事。全剧主要情节如下:窦娥之父窦天章要进京应考,因欠蔡婆债,被迫将女儿窦娥卖给蔡婆家做童养媳。窦娥婚后不久丈夫病死,她和婆婆一起生活。蔡婆因为索债被赛卢医骗到郊外,险被赛卢医勒死。无意中“救了”蔡婆的张驴儿父子逼着蔡婆和窦娥婆媳俩嫁给他们。蔡婆不得已答应了,窦娥坚决拒绝。张驴儿为了威逼窦娥嫁给他,想毒死蔡婆,不料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又借此事威胁窦娥,窦娥仍不屈从,张驴儿以毒死他父亲的罪名诬告窦娥,窦娥被屈判死罪。后来,窦天章应举及第,做了提刑肃政廉访使,窦娥的冤案才得以昭雪。3.相关知识元杂剧(1)折、楔子和本杂剧剧本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角主唱的叫末本戏,女角主唱的叫旦本戏。折,首先是剧本情节的一个自然段落,可以是一场(一个固定场景)戏,也可包含多-2-个场次;另外又是剧曲音乐的一个单元,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式的套数构成。楔子,只唱一二支曲子,篇幅比折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放在剧本开头,对人物、故事进行简要的介绍或交代,其作用相当于引子或序幕。也有的放在折与折之间,作为剧情的过渡或联络。(2)角色行当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除了正旦外,还有小旦、贴旦(可省作贴,一般为丫鬟)、搽旦(反面的女角色)等配角;末是男角,正末为男主角,外末(正末之外的男角)、冲末等为男配角;净类似京剧的花脸,一般为性格刚猛的人物(可扮男,也可扮女),也包括丑角的反派人物。杂是上述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例如,卜儿(老年妇女)、徕儿(小厮)、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等。(3)曲词曲词是杂剧的歌唱部分,由正末或正旦演唱,主要用以展示人物心理,抒发情感;有时也用来交代剧情,具有抒情兼叙事的双重功能。因为这种曲词采用的曲牌体,是由一个个固定的曲调连缀的组歌,而且在剧中占有主导地位,所以往往以此指代元杂剧,称之为曲、北曲、元曲等。杂剧剧曲的编排有一定的程式,四折戏用四个套数,每个套数都有固定的宫调。元杂剧共用九个宫调,即所谓“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和大石调、双调、越调、商调。每个宫调下都统率着若干曲牌,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音乐旋律,与之配合的文辞也有一定的格式,即格律。曲律与诗词不同,采用中原音韵的新四声。其特征是“平分阴阳”和“入派三声”,即平声分化为阴平与阳平两个声调,入声消失,所有入声字都归入平、上、去三声之中。曲文创作就是在一定的音乐框架中“填词”,必须遵守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数以及平仄格律等定式,这与宋词的写作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曲文与曲乐的配合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可以随时增添衬字、衬句,也可减字减句。因此杂剧曲文显得灵动活泼,口语性很强,实际上是一种解放了的新诗体。(4)宾白元杂剧中的道白,称为“宾白”。对此前人解释为“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徐渭《南词叙录》)。杂剧道白的样式很丰富,除了对白、自白,还有“带云”(歌唱中附带的说白)、“背云”(旁白)、“内云”(后台人员或角色与台上角色的对话)等。这些都属于口语化的散文白,与此相对,还有韵文白。如上场诗、下场诗以及常见插入的通俗诗词,这都是由人物当场念诵的。可以说后世戏曲的各种道白形式,在元杂剧中已是应有尽有。(5)科范元杂剧的表演“唱念做打”俱全。科范就是做与打的做工表演,一般简称“科”,在南戏中则称作“介”,或通称科介。(6)题目正名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代剧名。它不-3-是情节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传,在演出结束时由演员在下场前念出或写于戏报上。一般取末句作为剧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如关汉卿《窦娥冤》的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为全名,最后三字即简名。4.文化常识【仙吕】宫调之一。宫调,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杂剧的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泛指坏人。例如: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1.字音识记古陌.(mò)荒阡.(qiān)盗跖.(zhí)衔.冤(xián)前合后偃.(yǎn)尸骸.(hái)嗟.怨(jiē)罪愆.(qiān)湛.湛青天(zhàn)两泪涟.涟(lián)杳.无音信(yǎo)苌.弘(cháng)变徵.(zhǐ)2.熟语积累(1)怕硬欺软:欺负软弱的,害怕强硬的。(2)杳无音信:去向遥远,下落不明。(3)负屈衔冤:含冤承受委屈。(4)古陌荒阡:荒郊野外。古代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5)前合后偃:前倾后仰,站不稳。(6)孤身只影:孤单一人,多指没有亲属或亲属不在身边。(7)苌弘化碧:形容受冤而死或忠心不泯。(8)望帝啼鹃:常指悲哀凄惨地啼哭。(9)顺水推船: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某种方便说话办事。(10)吞声忍气:有话不敢说出来,受了气勉强忍耐。3.近义词辨析(1)埋怨·抱怨辨析:两者都是动词,与“怨”有关,含有“因不满有所责怪”的意思。“抱怨”的责怪程度较重,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多用于别人或事物。“埋怨”的责怪程度较轻,可用于自己,也可用于别人,还可以用于事物。【即时小练】-4-①李娜在自传《独自上场》中表示,不管输球赢球都找不到任何可以埋怨的理由,不管结局好坏都要你自己一个人去承担,因为都是你自己在场上独立完成的。②成功人士对未来抱有希望,乐观看待未来,他们从不抱怨,只检查自己的问题,永远都尝试帮其他人解决问题。(2)分辨·分辩辨析:两者的读音相同,字形相近。“分辨”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重在区分、辨明差别。“分辩”指用语言辩白,重在解释清楚理由,针对的是别人的误解和诬陷。【即时小练】①巴菲特说起话来声音沙哑,咬字含混,说到一半常自顾自笑了,但语气间分明不容分辩。②日前,英国研发出一种智能手杖。有了它,有视力障碍的人不但能躲避障碍物,还能从人群中分辨出自己的亲人和朋友。(3)顺水推船·顺风转舵辨析:都有顺应某种情势或趋势的意思。“顺水推船”指顺着水流方向推船,比喻顺应趋势办事,是个中性词,后多作“顺水推舟”。“顺风转舵”指随着风向转换舵位,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多含贬义),也说“随风转舵”。【即时小练】①缅甸政府借大赦之机顺水推船地释放中国伐木工,既能顾及缅甸的国际形象,又能缓和各方的不满。②我想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随波逐流,不顺风转舵,不失去自己的品格和操守。(4)杳无音信·杳无踪迹辨析:都有人或事物不在眼前的意思。“杳无音信”指一点消息也没有,形容失去联系或没有方式联系。侧重一点消息也得不到。“杳无踪迹”指一点踪迹也没有,不知去向。侧重一点踪迹也没有。【即时小练】①7年前,19岁小伙到郑州打工,至今杳无音信,生死不明。②这部脑洞大开的悬疑漫画讲述了90年代初,某荒山里迷路的司机偶遇别墅后便杳无踪迹的故事。1.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地受到了刑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5-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2.【滚绣球】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请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答: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个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天大的冤屈、怨恨,也只能化为一声悲泣。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3.怎样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两句唱词的含意?答:这两句是作者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所做的猛烈抨击和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十分具有思想性。4.【倘秀才】唱词中,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这一情节具体表现了窦娥的什么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答:原因:她哀告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怕婆婆为自己伤心。品质: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的温顺善良、善解人意。作用: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5.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答: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也受毒害。按当时的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对这一情节的设计,历来存有争议。有人认为这一情节集中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深化了主题;也有人认为这是将胜利寄托于神灵的消极描写,冲淡了整个作品的积极意义。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他人之见]观点一:关汉卿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政治极端黑暗的时代。元代的统治者对人民实行野蛮统治,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百姓怨声载道。关汉卿塑造了窦娥这个被封建势力迫害而至死不屈的典型,一方面深刻地揭露了元朝黑暗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精神。三桩誓愿的实现,在有冤不能伸、有仇无法报的社会里,表达了人民群众-6-的美好愿望和劳苦大众对封建统治者制造冤狱不顾百姓死活的愤慨。关汉卿运用这种浪漫主义的手法,继承了神话的传统,借助感天动地的宏伟想象,让誓愿一一实现,正是在感情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三桩誓愿的实现,使主题更加深化,悲剧气氛更加浓烈,《窦娥冤》的“冤”也就更加突出了。观点二:“三桩誓愿”的设计与主人公窦娥的性格产生了冲突,这三桩誓愿是窦娥冤情的体现,是对世道不公的报复,但窦娥想要老天帮她惩罚的是官府那些“桃杌”太守们,而在作者对“三桩誓愿”的设计下,老天把官府和百姓一起惩罚了。百姓是无辜的,窦娥的后两桩誓愿让这么多无辜百姓为她陪葬,那些百姓岂不是比窦娥还冤?所以,从人物塑造上说,“三桩誓愿”的设计与窦娥的善良性格产生了矛盾,“三桩誓愿”的设计是关汉卿的失误,关汉卿的本意是想通过窦娥的“三桩誓愿”来对元代黑暗社会进行猛烈的抨击,却产生了一些反面效果,这恐怕也是他始料不及的,否则,他也不会在戏剧中做这样的安排。[吾之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主旨归纳节选部分写窦娥负屈含冤,呼天抢地,临死前发出的三桩誓
本文标题:新教材2021学年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学案4窦娥冤节选Word版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05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