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142荷塘月色课件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4课《荷塘月色》朱自清曾以一篇《背影》,将月台、父亲和橘子联系在了一起,写出了浓厚的亲情。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体会其中的情感。激趣导入目录知人论世01初读课文02文本研读03技巧点拨04第一部分知人论世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民主主义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朱自清带来极大的震撼,使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变。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也有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了解作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人物轶事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人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怀着火一样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解题(一)散文的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2.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了解“散文”(二)散文的分类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了解“散文”第二部分初读课文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幽僻(pì)蓊蓊郁郁(wěng)踱着(duó)袅娜(nuó)脉脉(mò)酣眠(hān)敛裾(jū)预习检查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蓊蓊郁郁:弥望:田田:袅娜:脉脉:一例: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充满视野,满眼。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柔美的样子。默默,形容水没有声音。一概,一律。初读课文【思考1】划分层次。明确第一部分(第1—3段):夜观荷塘的缘由第二部分(第4—6段):荷塘月色第三部分(第7—10段):采莲旧俗初读课文【思考2】“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直抒胸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引领全篇,是文眼句。第三部分文本研读【思考1】理清线索1.本文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以表格的方式梳理关键词、句,并作分析。明确以行踪与情感为线索问题探究行踪反映情感变化的抒情性句子情感归结家中乘凉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思静走向荷塘今晚却很好。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求静赏析荷、月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得静离开荷塘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出静忽忆采莲①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②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得静→出静又忆《西洲曲》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得静回到家中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难静【思考2】赏析写景和语言活动: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找到你感触比较深的语句,加以分析。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明确曲曲折折、田田、亭亭三个叠词的运用,把叶子的整体状态,个体形态描写出来了。“曲曲折折”形容荷塘宽广,“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亭亭”形容荷叶下面的荷茎形体挺拔修长。后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形容荷叶的舒展,具有动态美。问题探究【思考2】赏析写景和语言活动: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找到你感触比较深的语句,加以分析。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确写荷花,生动地描绘了荷花的娇美。“袅娜”“羞涩”用拟人的手法描写荷花的神态,前者状其饱绽盛开,后者状其含苞待放;“明珠”“星星”“美人”用比喻描写荷花的色彩,状其洁白。问题探究【思考2】赏析写景和语言活动: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找到你感触比较深的语句,加以分析。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明确写荷香,运用比喻和通感的方法描写荷花的清香。荷香属于嗅觉,歌声属于听觉,但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渺茫歌声,二者都是隐隐约约、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问题探究【思考2】赏析写景和语言活动: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找到你感触比较深的语句,加以分析。4.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明确写月光。光,是抽象虚幻的难写之景,作者先用比喻的方法直接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虽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没有遮拦,一泻无余,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青”表明这是荷塘荷叶上的雾,“浮”表现雾飘渺轻柔,“薄薄”与下文“轻纱”照应。“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荷叶不再翠青,荷花不再纯白,一例的失却它的本色,变成了乳白色,这正是隔雾看花之景,混混沌沌,浑浑噩噩,“像笼着轻纱的梦”,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朦朦胧胧。问题探究【思考2】赏析写景和语言活动: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找到你感触比较深的语句,加以分析。5.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明确这里写月影,通过月影写月色。杨柳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正面状月影之美;灌木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这是寓美于丑,化丑为美。月色是单一的,但是月影却是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多姿多彩的。问题探究【思考2】赏析写景和语言活动: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找到你感触比较深的语句,加以分析。6.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明确这是总写月光和月影。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美感。问题探究【思考2】赏析写景和语言活动: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找到你感触比较深的语句,加以分析。7.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明确写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表现树之多,“重重围住”表现树之密。描写“空隙”,反衬了树之茂密,又扣住了月色。问题探究【思考2】赏析写景和语言活动: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找到你感触比较深的语句,加以分析。8.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明确写树色“阴阴”,像“烟雾”;远山“隐隐约约”,“只有些大意”;路灯光“没精打采”,表现了淡淡月光下景色的朦胧。问题探究【思考2】赏析写景和语言活动: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找到你感触比较深的语句,加以分析。9.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明确写蝉声和蛙声。这一句的言外意是,唯有大自然中的生命才有自由,而自己却没有了自由。露出了淡淡的哀愁。这个恰恰冲淡了第4、5段淡淡的喜悦。问题探究【思考3】分析情感与手法1.为什么“心里不宁静”的作者要“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明确作者的行踪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正因为在家里“心里不宁静”,所以要走出家门追求宁静,可谓缘情写景。问题探究【思考3】分析情感与手法2.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认为月色“恰到好处”?明确荷塘素淡朦胧、宁静幽寂的景象与作者的心境吻合,这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得到安宁,寄情于景。问题探究【思考3】分析情感与手法3.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明确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问题探究【思考3】分析情感与手法4.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明确“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问题探究【思考3】分析情感与手法5.《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明确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问题探究【思考3】分析情感与手法6.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明确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问题探究【思考3】分析情感与手法7.“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有什么作用?明确照应开头;回到无法超脱的现实中,更能体现作者的哀愁。问题探究【思考4】对比阅读看莲杨莹①看莲要趁早,千万别过了八月才去,只剩下莲蓬头和枯叶。也千万别到了傍晚才去,莲会睡着在夜雾里。今日恰逢其时,正是莲花盛开的时节,一路上听得到那花开的声音。非专程去看莲,也未想到会遇到莲,临时去参加一个会,中午休会,意外地听说我们被安排在一个荷塘旁就餐。②常常,想见的人会偶遇在某个地方,这样的邂逅便带来如看莲般的喜悦。今天随意地走近了莲,莲花在湖面上轻轻地裂开,久违了的莲,总能令人心动,这内心的喜悦,又似意外地走近了一位想念已久的人。③荷塘边总是一种令人晕眩的燥热,蝉鸣此起彼伏,柳枝一动不动,一股燥热往上冒,心底的烦恼再次无限地蔓延开来。这个季节里,我不自觉地染上了复杂而郁闷的情绪,陷入不想回忆的回忆。那么多的日子里,是什么使我满怀忧伤,又满怀希望呢?那些烦恼,如莲,是切肤的,是温暖的,又是不可言说的,那苦痛是属于自己的,是与出身连在一起的。问题探究④心烦时喝茶,心静许多,那么,心烦时看莲呢?也许与喝茶同感。最安静地度过余生的地方该是温暖的,什么回忆也打扰不了的。⑤湖面骄阳当头,莲,勇敢地展示着自己的美,这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无声的力量。静心观荷,无需任何语言。⑥忽然飘来两句秽语,折杀了荷塘溢出的美,徒增使人心烦的噪音。在湖面上生出一片莲花之前,是一池污水,而花败时污水还是污水,所以,有的人就只看得见污水,就只看见了污水,看不到大美,便只有把看见的污水反复地传说,而污水,是骂不干净的。⑦常常,我们周围的人,我们的同行者,都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这是人的一种无奈。生活中常常忽然间就撞见了你不想见的人,为了和谐,你必须忍耐着。⑧而那“大美”,美的时间又是那么短暂,所以,人们才记得,才惦记。在这样谁也逃脱不了的污水中,孤独着,等待着莲花一次次开放。每个夏天的花朵,都是寂寞的。在这样谁也逃脱不了的污水中,没有孤独感的人,应该是可耻的,不能品味寂寞的人,也是可怜的。问题探究⑨北方
本文标题:142荷塘月色课件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20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