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12拿来主义同步习题教师版
《拿来主义》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国粹.(cuì)仪.节(yí)自诩.(xǔ)残羹冷炙.(zhì)B.供给.(gěi)吝啬.(sè)脑髓.(suǐ)冠.冕堂皇(guān)C.摩.登(mó)鸦.片(yā)孱.头(càn)故弄玄.虚(xián)D.勃.然(bó)蹩.进(bié)譬.如(bì)礼尚.往来(shàng)【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本题要求选正确的一项。B项,“给”应读jǐ。读“jǐ”有以下几种情况:1.供应:供~。补~。~养。自~自足。2.富裕,充足:家~人足。3.敏捷:言论~捷。C项,“玄”应读xuán。故弄玄虚,汉指故意玩弄花招,使人迷惑,无法捉摸。D项,“譬”应读pì。譬如,意思是比如。故选A。2.下列对《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第一段列举了“送去主义”的表现,即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B.“闭关主义”的表现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C.“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D.“拿来主义”的正确做法是“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错误,“送去主义”是为了媚外,把自己国家的东西不分类别统统送出去,文中主要是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应为“送来主义”。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世纪,鲁迅先生以一篇《拿来主义》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指引。但是多年来,不少国人,他们拒绝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盲目自信。如果中国文化不能,与国际接轨,中国势必重演清朝灭亡的悲剧。我国文化部门应适当开展外来文化宣传活动,促进外来文化引进。()。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国人盲目推崇外来文化,却对中国传统文化。长此以往,我国的传统文化必将式微,民族自信心必将减弱,还何谈“输出”中国文化?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积极采取活动,针对这一问题,在社会上营造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浓郁起来,增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文化的“拿来”与“输出”与文化进步,世界交融,国家发展密切相关。如果不能平衡二者的关系,我们无法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现在,我们要以的胸怀,合理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帮助世界认识一个全新的中国。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故步自封与时俱进不屑一顾海纳百川B.墨守成规与时俱进置之不顾虚怀若谷C.墨守成规推陈出新不屑一顾虚怀若谷D.故步自封推陈出新置之不顾海纳百川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可见,“拿来”外来文化非常重要。B.外国重视将文化“输出”到中国。C.“输出”中国文化比“拿来”外来文化更重要。D.“输出”中国文化,需要建立民族自信。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积极开展活动,针对这一问题,使社会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浓郁起来B.针对这一问题,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积极开展活动,在社会上营造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C.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针对这一问题,积极开展活动,营造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浓郁起来D.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应针对这一问题,积极采取活动,在社会上营造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空: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从下文“拒绝外来文化”“盲目自信”来看,应选“故步自封”。第二空: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发展。从上文论述以及下文的“与国际接轨”来分析,应选“与时俱进”。第三空:不屑一顾,形容极端轻视,认为不值得一看。置之不顾,放在那儿不管。从上午“盲目推崇外来文化”分析可知,应选“不屑一顾”。第四空:海纳百川,形容胸怀宽广,能包容一切。虚怀若谷,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善于接受别人意见和观点。从下文“合理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分析可知,应选“海纳百川”。分析可知,A项成语全都恰当。故选A。4.【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材料第二段谈论的是文化输出与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关系。AB两项有总结第一段内容的作用,但没有引出第二段内容的作用,放在第二段开头不恰当,排除AB两项。C项的观点在文中找不到对应的信息,故排除C。故选D。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A项,语序不当,可将“针对这一问题”放到句首或者“应”的后面。C项,“营造出……社会氛围浓郁起来”句式杂糅。D项,“采取”与“活动”搭配不当。分析可知,B项的修改最恰当。故选B。二、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才使得其在千年的风云际会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讲好敦煌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和包容性。而善讲故事又是一种高明的对外传播手段,也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所以讲述好敦煌故事,对于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非凡。文化的传承不是空泛的,也不一定要高端、抽象。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需要一种容易理解且愉快轻松的传播方式。所以文化传播和故事叙述要剥离复杂和抽象的部分,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古老的文化就放在这个地方,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它,如此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生态。而文化的删繁就简,就是让人看得见,也让人看得懂,如此才更能激发人们了解一种文化的兴趣,也更便于人们去探寻敦煌与众不同的美。(摘编自陆玄优题速享《让敦煌文化在自信和包容中更具活力》)材料二:在敦煌考察时,领袖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物种类繁多,莫高窟更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世界艺术宝库”,虽然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坚守,但长期保护仍然任重道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敦煌文物进行监测保护.让文物“延年益寿”;另一方面。要有效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合理控制参观游客的人数,不断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文物被保护好了,才能更好地“诉说”曾经的沧桑和辉煌。敦煌文化瑰丽奇特、博大精深。除了要加以保护,还要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讲好敦煌故事,需要继续挖掘整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不断满足群众需要和高标准的审美需求,开发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创作多彩融合的文艺作品,增强敦煌文化的艺术吸引力。同时,要借助数字化、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开发更加多样的传承载体,拓宽传播渠道,将敦煌故事打造成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摘编自孟庆川《把敦煌故事越来越自信地讲给世界》)材料三: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成果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一方面保持着中原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戮,也有过贫穷和饥饿,但是敦煌文化的基调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得以坚守。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明显看出,敦煌文化积累和展现的永远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敦煌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例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对“此岸”的肯定和重视替代了对“彼岸世界”的玄想,从而凸显了人自身的现实感与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此外,敦煌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内容。可以说.敦煌的文化精神包含着关于生活实践的思想主张,也在向人们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生活方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敦煌本土文化、中原传统儒家道家文化、各民族文化、西域文化等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共同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敦煌文化。值得关注的是,敦煌文化并不是将各种文化简单相加,而是将这些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依存、多元统一的文化整体。这种综合性和整体性正是敦煌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应从整体上理解敦煌以及敦煌文化。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大。敦煌文化是融合、吸收了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其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的交流、理解、包容、共赢等价值共识,对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应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从宏观和精神的层面入手,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时代课题提供支撑和帮助。(摘编自黑晓佛优题速享《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敦煌文化能够成为世界上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四大文化体系之一,与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有着密切的关系。B.之所以要传承弘扬敦煌文化,是因为敦煌文化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在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有非凡意义。C.保护敦煌文物,要从利用现代科技对文物进行监测保护、处理好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等方面入手。D.只有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才能让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7.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讲好敦煌故事,需要挖掘和整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在讲述的过程中体现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包容。B.敦煌文物的长期保护任重而道远,但并不意味着只进行保护,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敦煌故事打造成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C.材料一和材料二均提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材料一重点论述讲好敦煌故事的意义和如何讲好故事,材料二则重点论述文物保护问题。D.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讲我们应如何传承敦煌文化,材料三则侧重从四个角度阐释敦煌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8.下列做法中,不符合材料一所强调的传承敦煌文化的方式的一项是()A.编制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以及室内情景体验剧。B.培养高素质的讲解
本文标题: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12拿来主义同步习题教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23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