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古诗词诵读教案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教案【素养目标】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积累文化常识。2.初步鉴赏四首诗歌的艺术技巧,感悟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3.准确理解诗句含义,体会思想情感,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4.熟读成诵,完成相应的理解性默写任务。【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感悟诗歌的深刻内涵。【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过程】第一首诗歌:《静女》一、文化常识1.了解《诗经》《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2.《诗经》“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①《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②《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③《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④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⑤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⑥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二、诵读感悟1.明确字音姝(shū)俟(sì)隅(yú)踟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炜(wěi)荑(tí)2.解释词义①见:通“现”,出现。②爱:通“薆”,隐藏,遮掩。③说:通“悦”,喜爱。④女:通“汝”,你,这里代指彤管。⑤匪:通“非”,不是。⑥姝:美丽漂亮⑦城隅:城角⑧踟蹰:徘徊⑨娈:美好⑩洵:确实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三、核心鉴赏1.诗歌主要写了什么?明确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2.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明确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3.概括诗歌描绘的人物形象。明确①女主人公是一个活泼、调皮、大胆的女子,敢于邀请男主人公约会,又故意调皮地躲起来。②小伙子是一个十分憨厚、痴情的人。收到姑娘的邀请时他是多么开心得意,面对姑娘的礼物时他巧妙地运用双关语赞美礼物和姑娘。约会后还不忘夸一番姑娘和礼物。四、理解性默写(1)在《诗经·静女》中,男女主人公相约在城角见面,结果女主人公却“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见她调皮可爱的一面。(2)《诗经·静女》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美貌的女子,对于女子的美貌,诗中有两处毫不吝啬地进行了赞美,这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并不是茅草本身美,而是因为爱人送的才美,这是爱人及物,移情于物的手法。【答案】(1)爱而不见(2)静女其姝,静女其娈(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解答此类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必须注意情境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如果是直接默写上下句,则背诵出诗文内容即可。不管什么形式的默写,都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属于情境默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见”“姝”“娈”“匪”“贻”。第二首诗歌:《涉江采芙蓉》一、文化常识1.了解《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二、诵读感悟1.明确字音遗(wèi)还(huán)2.解释词义①遗:赠送②以:连词,表示结果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三、核心鉴赏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描写的是一副怎样的景象?明确通过兰泽、芳草、芙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夏日采莲图。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一问一答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欢快——失望3.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鲜艳的荷花,气氛是这样的愉快欢乐,可接下来的两句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这里景与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明确以乐景写哀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兰泽、芳草、芙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夏日采莲图,表现主人公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和内心的欢快之情。三四句笔锋一转,转喜为悲,用夏季美景烘托出内心的孤寂,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伤。四、理解性默写(1)《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答案】(1)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2)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解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默写时的关键词有:漫浩浩、芙蓉、兰泽。第三首诗歌:《虞美人》一、文化常识1.了解李煜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宋开宝八年(975),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受封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两年后去世(据说是被宋太宗用牵机药毒死)。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今存词三十余首,与其父李璟汇刻为《南唐二主词》。2.写作背景这首《虞美人》是李煜的绝命之词,当作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是时李煜幽囚汴京已近三年。相传李煜于七月七日生日当晚,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此词,宋太宗闻知而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宋代王铚《默记》:“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据这些记载可知,宋太祖一直对李煜心存怀疑,杀之而后快之心由来已久,这首词是导致李煜被毒死的直接原因。二、诵读感悟1.明确字音了(liǎo)砌(qì)恰(qià)2.解释词义①了:了结,完结。②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③雕栏玉砌:即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泛指南唐宫殿。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暗指亡国。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三、核心鉴赏1.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你能否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明确愁2.词人的愁从何来?明确亡国之痛,故园之思3.词人是借助了哪些事物或意象来抒发自己的这种哀愁的?明确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4.“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明确亡国之君、内心痛苦、以乐景写哀情。(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是诗人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5.“往事知多少”中“往事”的内涵是什么?明确是快乐的往事。物质层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等等;精神层面:欢乐、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等。6.体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妙处。明确以水喻愁,设问、比喻、夸张,化虚为实,化抽象无形为具体形象。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写愁思之多;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写愁思之长。7.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愁情”?明确虚实结合(眼前—回忆、想象)对比(现在—过去、物—人)比喻(满腔愁绪—一江春水)四、理解性默写(1)《虞美人》一词中,作者追问美景何时结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的《虞美人》中用了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堪”字,默写时要写准确。本题注意抓住关键词,(1)中“追问美景何时结束”;(2)中,用了“明月”与“东风”意象;(3)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第四首诗歌:《鹊桥仙》一、文化常识1.了解秦观秦观(1049-1100),北宋后期词人,字
本文标题:古诗词诵读教案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28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