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08喜爱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整体感知★★同步训练★【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辍.学/阔绰.纯粹./猝.然地壳./脑壳.B.伺.候/整饬.拘泥./忸怩.拗.断/执拗.C.悭.吝/纤.维炮.制/庖.厨偏裨./裨.益D.缉.拿/汲.取狙.击/诅.咒屏.气/屏.除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张秉贵的一生,是从黑暗的旧中国里一个没有文化的童工、学徒成长为新中国劳动模范的典型。B.张秉贵从1955年开始到百货大楼站柜台,大约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共接待顾客近四百万人。C.国航已经禁止运输鱼翅,这反映了中国对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此举给濒临灭绝的鲨鱼种群带来了一线生机。D.自动驾驶汽车应该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其乘坐者吗?或者它们应该为了保护其他人而牺牲其乘坐者?答案无疑是肯定的。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家商店学习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工作人员十分热情,使顾客如坐春风....。B.我们的时代需要楷模,过去的日子也从来不曾缺少楷模。雷锋、焦裕禄、王进喜、时传祥、张秉贵……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可谓汗牛充栋....。C.国庆期间,交警部门加大了对“在高速公路上违法占用应急车道”行为的查处力度,长此以往....,违法占用现象一定能得到有效遏制。D.赵经理一跨进会议室,我们这些参加质量分析会的代表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临摹名帖时,法帖的轮廓和神韵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当下的心境。不断临帖的过程,其实就是与古人神交的过程。在笔、纸、手、心长时间的磨合中,以前粗糙的书写方式逐渐被改变,同时性情中焦躁、杂乱的成分也会被削弱,静谧的书香墨海能渐渐陶冶出精神之光。“旧我”不断褪色后,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将卓然而立。A.练习书法的关键,是凝神聚力、平心静气地临摹名帖。B.只有温文尔雅、卓然而立的君子,才能成为著名书法家。C.研习书法可以怡养性情,提升个人品昧,提高精神境界。D.书法要靠领悟,悟明书法之道,才能不断提高书法水平。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抱歉打扰您了!我想跟您垂询一下如何缓解压力,尽快消除心理阴影。”——复读生小明在高考前一个月到心理学家张教授那里咨询。B.“‘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李艳梅的同桌张海潮在学习上“不求甚解”,李艳梅意味深长地劝告他。C.“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中国政府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解决地区矛盾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D.银行大厅营业员对她说:“你想干什么?”——李蕾周末去银行营业厅取学费,正在选择到哪个窗口办理。【文本阅读】喜爱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曾记否,到中流击水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拚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因为系统选育(从一个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可是当秧苗发绿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既然去年那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长势这么好,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必须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明确)事件体现的品质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①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②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③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④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⑤2.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选材?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喜爱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曾记否,到中流击水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拚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因为系统选育(从一个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可是当秧苗发绿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既然去年那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长势这么好,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必须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使用了小标题,有什么作用?2.《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本文标题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面对谣言,袁隆平是怎样的态度?【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袁隆平,半世纪的盛名与争议袁隆平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种田人”——中国一半以上的农田都种上了杂交稻种。民间一度流传:两个“平”让中国人吃上了饭: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他艰苦卓绝的研究为曾经被饥饿困扰的国家带来希望,国家的鼎力支持为他带来了盛名,持久不衰的盛名也给他带来了争议。那么,真实的袁隆平是怎样的?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我日日下田,而已。”他的神坛下,是无数人的拭目以待;他的眼睛里,却只有秧苗摇曳的一亩田。他身上有科学家的固执,也有历史亲历者的豁达。对待外界的争议,他尽量选择消化于田间。其他的争议他不予理会,但关于超级稻,他绝不退让。1992年,农业部主办的某报纸上刊登了一
本文标题:第08课喜爱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2021学年高一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28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