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部分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专题整合突破网络构建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认识人地协调观以某区域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整体性原理、差异性规律综合分析解释问题的能力。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T37(1)等。以某区域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T37等。以某区域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不同地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特点。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T37(1)(2)、全国卷ⅢT9、11等。以某区域图文材料为载体,认识区域内的地理环境特征,促进人地协调统一。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T10等•(2019·全国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考题调研——研真题、明确考向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解析](1)板块运动(挤压)导致地形隆升并形成山脉,使得里海逐渐与地中海隔离,形成湖盆。山脉的隆升,导致汇水面积缩小,来水减少,湖泊面积会缩小。山脉的隆升,影响到了大气环流和水汽的输送,导致其后向干旱化发展,湖泊逐渐演化为内陆湖。(2)末次冰期晚期,气温开始回升,湖泊北方冰川融化量会大幅度增加,导致淡水补给增多,而此时气温还相对比较低,湖面蒸发较弱,淡水支出小于补给,盐度较低。(3)一是要说明盐分的来源(河流带来);二是要说明盐分无法随径流(无出水口)排出;三是说明水分可以通过蒸发而排出。(4)结合题干材料可知,里海的形成是板块挤压运动的结果。而地中海和黑海演化为湖泊的原理与里海相同,因此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与亚欧板块持续挤压,导致直布罗陀海峡和土耳其海峡消失,地中海和黑海水域封闭,最终变成湖泊。•1.用综合思维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核心突破——讲要点、突破核心•(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如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2.从地理实践力角度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答题模板分析角度解题方法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分析角度解题方法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加剧•3.从人地协调观,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期中)等高活篱笆是指在坡面上大致沿等高线种植的窄条状植物带。篱笆之间的土地常用来种植作物,作物与篱笆构成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称篱笆间作,是农林复合业的一种形式。据此完成(1)~(2)题。•(1)该农林复合系统在三峡库区使用后,能够()•①减少径流总量②削减径流峰值•③减少河流泥沙含量④降低径流速度•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新题再练——练好题、备考通关D•(2)若干年后,该农林复合系统能影响篱间地的()•A.作物类型B.坡度大小•C.气候变化D.土壤类型B•[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植被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在坡面上种植植被具有增加下渗、阻挡坡面径流、延缓径流及防止土壤流失等方面的效果,故在三峡库区所进行的等高活篱笆技术试验在防止土壤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径流速度、延缓径流、削减径流峰值及控制土壤流失、减少河流泥沙含量等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②③④对;但不会减少径流总量,①错,故D项正确。(2)由上题分析可知,篱笆带具有延缓径流及减少侵蚀量的效果,在坡面上沿等高线种植的篱笆带密闭以后,可起到削减径流量,延缓产流过程,增加土壤水分入渗,并可拦截径流中大部分的土粒。由于篱笆带阻挡了各因素造成的土壤沿坡面下移,使篱间地的坡度不断降低,对坡地持续生产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故农林复合系统能影响篱间地的坡度大小,使篱间地的坡度不断降低,B项正确。•(2018·江苏卷)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500~3400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1~2题。考题调研——研真题、明确考向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A.地表蒸发B.植物截留和蒸腾•C.地下径流D.转化为固态水•[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流域内水量支出中蒸发和下渗占了30%,结合图可知,2400~3400m范围内是山地针叶林的主要分布区,植被高大,因而植物的截留和蒸腾占剩余70%的水量支出中的大部分,成为小流域内占比最大的水量支出形式。B•2.甲表示的自然带是()•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B.山地草原带•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D.荒漠带•[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山地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其北坡有山地针叶林分布,说明该山坡为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用,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量先增多后减少,结合甲上侧分布有山地针叶林、下侧分布有半荒漠可知,由半荒漠到甲到山地针叶林,降水量不断增加,结合选项可判断该地为山地草原带。B•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1)由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西海岸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因素:水分。核心突破——讲要点、突破核心•2.从区域认知的角度掌握山地垂直带谱图的判断方法•(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处的热量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图中山地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说明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带谱数量越多,垂直带谱越复杂。如上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地区。•(3)通过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同一自然带在低纬度的山区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区分布海拔较低。•(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同一山体的同一自然带,在阳坡分布海拔较阴坡高。•同一山体,阳坡自然带数量较阴坡多。一般情况下,若南坡为阳坡,则该山地位于北半球;若北坡为阳坡,则该山地位于南半球。如下图所示。•(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雪线高的山坡为背风坡,雪线低的山坡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较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较快,因此雪线高)。•3.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温度(热量或纬度)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降水因素降水量与雪线高度呈负相关地貌因素坡度大,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阳坡受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线位置偏高,阴坡则相反季节因素一般地,同一山地的雪线,夏季高、冬季低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以及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都会使雪线上升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4.巧用综合思维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表现影响因素实例成因分析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南半球同纬度是广阔的海洋地形起伏赤道附近东非高原呈现出热带疏林草原带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及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影响因素实例成因分析洋流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的狭长的热带荒漠带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河流、地下水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三江平原沼泽气候冷湿,蒸发量小,低洼地带积水成沼泽•(2019·江苏南京、盐城第三次调研)下图为“金沙江(28°15′N)两岸的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新题再练——练好题、备考通关•(1)图中甲自然带为()•A.针叶林带B.落叶阔叶林带•C.荒漠带D.针阔混交林带•(2)甲自然带阴坡分布上限高于阳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B.土壤•C.水分D.坡度AC•[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位于金沙江,属于亚热带地区,因此不可能有落叶阔叶林,甲地区位于半湿润针叶林带和高寒灌丛草甸带之间,是由乔木向灌木的过渡区域,因此不可能是荒漠带,有可能为针叶林带。正确答案选A。(2)针叶林带在阴坡的分布上限较高,在阳坡较低,位于太阳的背面,受太阳辐射照射时间短,蒸发较弱,因此阴坡的水分条件较好,生长较好。位于同一河谷地区,因此地形相同,不可能是影响它的主要因素,土壤条件基本类似,坡度不会影响其分布的高度,而且两侧地区坡度基本相同,正确答案选C。
本文标题: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600分冲刺第一部分专题整合突破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53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