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抓分天天练基础知识专题练5B卷课件
专题5地壳运动规律B卷一、选择题(2019·课标全国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3题。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A.构造运动B.流水C.冰川D.风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A.地面沉降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冻融塌陷3.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A.水土流失B.沼泽化C.土地沙化D.盐碱化答案1.B2.C3.C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修建水库前河流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泥沙堆积形成山前平原,据此判断山前平原主要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构造运动会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难以形成平原;冰川作用主要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碛平原(呈波状)等,与山前平原形态不符;风力的作用一般会形成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如沙丘。第2题,从材料可知,出现断流是因为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影响导致,且出现了多年断流。该区域为半干旱及半湿润区,断流后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平原沙滩裸露,易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洼地。第3题,洼地增多增大,主要发生在河流的断流时期,即冬春时节。此时东北地区河流处于枯水期,河流水量少,流水作用弱,水土流失和沼泽化出现的可能性较低。由上题可知,洼地是风力侵蚀所致,河流长期断流,风力作用加强、河床裸露、土壤含水量降低,容易导致土地沙化现象。东北地区纬度高,且此时为冬春时节,蒸发并不旺盛,盐碱化现象不明显。(2019·重庆4月调研)古汾河经右图中古河道向南经闻喜附近流入涑水河后进入黄河,现汾河经M河段向西流入黄河,涑水河成为间歇性季节河流。古河道随之废弃,现成为同蒲铁路的通道。根据图文材料,完成4~6题。4.图中乙地质构造最可能是()A.背斜B.向斜C.地堑D.地垒5.导致汾河改道的原因最可能是()A.M河段的溯源侵蚀作用B.地壳运动改变地势起伏C.汾河洪水破坏河流堤坝D.修建铁路导致河流改道6.下列对涑水河水文状况的推断,可信的是()A.地下水是最主要的补给水源B.枯水期河流基本无自净能力C.河水的水质良好且河水清澈D.河流有结冰期且有凌汛现象答案4.D5.B6.B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信息,古河道废弃后涑水河从乙地质构造流向甲,结合教材知识“汾河谷地为地堑”,可以判断图中乙地质构造最可能是地垒,D项正确。第5题,根据材料,“古汾河经图中古河道向南经闻喜附近流入涑水后进入黄河,现汾河经M河段向西流入黄河”,可以判断由于地壳运动导致甲地质构造下降,乙地质构造上升,改变了地势,使现汾河经M河段向西流入黄河,而原河道废弃,B项正确。第6题,材料“涑水河成为间歇性季节河流”,结合我国雨带移动和该地的气候,可以判断涑水河夏季为汛期,冬春季为枯水期(干涸)。地下水补给是稳定的,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由于涑水河是间歇性季节河流,汛期河水流量增加可以净化水质,但枯水期河流干涸,沿途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无法净化,其河水的水质极差;从纬度位置来看河流有结冰期,但冬季河流没有水,且河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故不会有凌汛现象,B项正确。(2019·厦门一模)河流主流线是河槽各断面流速最大处的连线。我国某河段比降较小,河道被河间湿地分隔成网状河道;该河段所在区域人烟稀少。30年来,该河段河道及河间湿地总面积变化较小,主流线摆动明显,河间湿地个数明显增加。下图示意该河段降水相近的4个年份丰水期的河道平面形态。据此完成7~9题。7.图中该河段河道平面形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④③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③④②①8.在该河段,对河间湿地总面积几乎无影响,而对个数影响较大的指标是()A.输沙量B.河道宽度C.主流线位置D.河床平均深度9.该河段30年来主流线摆动明显,而丰水期河岸线却变化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A.位于峡谷,河岸基岩坚硬B.河岸植被茂密,抗冲性强C.地壳持续抬升,抵消侵蚀D.位于平原,沿岸堤坝牢固答案7.A8.C9.B解析第7题,由材料信息可知,30年来,该河段主流线摆动明显,河间湿地个数明显增加,对比可发现①湿地个数最少,故①最早,其次是②。对比②与③、④河道主流线的位置,可以进一步判断先④后③。第8题,河流主流线是河槽各断面流速最大处的连线,因此不影响河间湿地面积,但流速的快慢会影响流水的侵蚀和堆积,进一步影响湿地的个数。第9题,材料显示“河段比降较小”故不可能位于峡谷,A项错误;主流线摆动明显说明不同的年份河流流速差异明显,但河岸线变化不明显,说明受到保护,B项正确;地壳持续抬升,丰水期水位高,侵蚀更严重,会影响河岸线,C项错误;平原地区,河流流速变化较小,主流线摆动应该不明显,D项错误。(2019·福建泉州一模)岩溶台地是指山体为石灰岩,顶部相对平缓,四周为陡崖的一种岩溶地貌。湘西岩溶台地因与峡谷伴生而独具特色。右图为岩溶台地绝壁上悬挂式瀑布景观及湘西主要岩溶台地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0~12题。10.绝壁形成的地质过程()①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加剧,形成峡谷②流水沿岩体断裂处溶蚀③地壳运动,岩层断裂④岩体沿断裂处解体崩塌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④②①③D.②①③④11.悬挂式瀑布形成的关键是()A.丰富的降水形成较大的河流B.活跃的地壳运动形成巨大的高差C.地表河流下蚀强于地下河溶蚀D.河流溯源侵蚀造成崖壁岩石坍塌12.图中,与湘西峰脊峡谷区域相比,台地峡谷区域的台地分布更广泛的主要原因是()A.岩性坚硬B.河流较多C.降水较少D.断裂较少答案10.B11.C12.D解析第10题,形成过程是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岩层破碎后,流水沿岩体断裂处溶蚀,地下暗河溶洞发育,然后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剧烈,形成峡谷,后来纵向及横向处岩层分离,岩体沿断裂处解体崩塌,形成绝壁。第11题,悬瀑底处海拔低于溶洞、暗河及瀑布顶端,说明流水下蚀作用强于溶蚀,C项正确;降水大小及发育的河流流量大小与悬瀑形成无关,A项错误;悬瀑不是地壳运动形成的高差,是流水下蚀形成的,B项错误;溯源侵蚀会发生,但不是悬挂式瀑布形成的关键因素,而是在悬挂式瀑布形成后才会出现溯源侵蚀,D项错误。第12题,图中可以看出湘西峰脊峡谷地区峡谷众多,而形成峡谷的基础是断裂发育,在断层处,岩石破碎,被流水侵蚀形成多个峰脊,而台地峡谷区域台地分布广泛,是由于断裂较少,受流水侵蚀较少,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19·潍坊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河流曲流大多发育在地表相对平坦、物质软硬适度的区域,其形状似希腊字母“π”,但在太行山崇山峻岭的峡谷中竟然也穿行着这种曲流。考察发现,地质史上太行山区曾经是平原,分布着许多河流,后期缓慢隆起形成高大山地。曲流景观是大自然的杰作,但受到人类的干预越来越多,许多曲流景观正在消失。图1示意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上的曲流,图2示意分布在太行山区深邃峡谷中的曲流。(1)推测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地表曲流分布较多的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阐述镶嵌在太行山区峡谷中的曲流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目前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几乎见不到曲流的人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高原地形平坦开阔,河流落差较小,河流在侧蚀和堆积作用下易形成曲流;草原土壤多植物根系固结,河岸抗侧蚀能力较强,曲流形成后能够得到长时期的保留。(2)太行山区在地质史上地形平缓,河流形成曲流;后来,地壳缓慢抬升形成太行山,河流落差不断加大,河流不断下切侵蚀形成峡谷,原来的曲流形态保留在峡谷中。(3)修筑防洪大堤,使曲流难以形成;对曲流进行人工裁弯取直以利于防洪和航运,使曲流难以保留。解析第(1)题,曲流主要是流水侧蚀作用强,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结果。结合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草原广布的特点分析。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地质史上太行山区曾经是平原,分布着许多河流,初期容易形成河流曲流,后期受地质抬升作用缓慢隆起形成高大山地,河流落差增大,河流不断下切侵蚀,河道变深形成峡谷,曲流形态被保留在峡谷中。第(3)题,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河流流速慢,河流侧蚀和堆积作用明显,理应形成较多的曲流,但是季风气候区,旱涝灾害频发,为防御自然灾害,人们对河流的改造较多,导致曲流消失。
本文标题: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抓分天天练基础知识专题练5B卷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56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