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抓分天天练基础知识专题练9B卷课件
专题9城市发展与城市化B卷一、选择题(2019·北京)右图示意某地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读图,回答第1题。1.该图体现()A.两种用地类型呈交错分布B.两种地租变化率的差异小C.商业用地向郊区持续扩展D.农业用地受到政策的保护答案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商业用地分布在城区,农业用地分布在郊区,两种用地类型没有交错分布;两种地租线,斜率差异较大,说明两种地租变化率差异大;两种地租之间出现了断层,所以不是商业用地向郊区扩展,而是农业用地受到了保护。(2019·江苏)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完成2、3题。2.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A.10~15千米B.15~20千米C.20~25千米D.25~30千米3.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①地下水位上升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2.B3.C解析第2题,由图可知,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应当是1989年与2015年曲线的差值最大的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变化最大的区域距离市中心大致为15~20千米。第3题,由材料可知,城市不透水面会阻止水分下渗,因此会导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多,影响水循环环节。城市不透水面其实就是路面的硬化改变地表下垫面性质。城市广场、建筑、道路等设施在内的城市下垫面代替了大自然原有的森林、绿地和田野,形成了“城市荒漠”,野生动植物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不断减少以致濒临灭绝。影响地表植物的生长,不透气的地面很难与空气进行热量、水分的交换。改变城市生态系统,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空气的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差,且由于硬化地面的高反射率,使它在大量吸收、储存了太阳辐射热之后,又将热量以地面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使城区的温度比郊区和乡村高2℃~3℃,产生“热岛现象”。不透水面的铺装严重地破坏了城市市区地表土壤的动植物生存环境,改变了大自然原有的生态平衡。(2019·唐山二模)下图为1995年和2015年江苏三个典型县域“城—镇—村”的规模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4.2015年,与涟水、泰兴相比,张家港()A.镇区面积大B.聚落等级高C.城区面积大D.聚落数量多5.1995~2015年三个典型县域城乡聚落体系演化的主要特征是()A.聚落总数不断增多B.村落规模不断缩小C.城镇用地不断扩张D.聚落位置不断优化答案4.A5.C解析第4题,图示2015年张家港镇区面积为139km2,比泰兴、涟水镇区面积都大,A项正确。“三个典型县域”说明均为县城,则等级一样;城区面积涟水最大,图示只能体现聚落面积,而不能体现聚落数量。第5题,图中数据显示,2015年城区与镇区面积之和均比1995年大,即城镇用地不断扩张。聚落总数与位置在题中不能显示;从村落面积增加可知村落规模扩大。(2019·临沂二模)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右图示意2017年上海市部分行政区的职住比统计。据此完成6~8题。6.从职住比看,能为本区以外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行政区是()A.黄浦区B.奉贤区C.杨浦区D.宝山区7.崇明区的职住比为1.00,主要原因是()①距中心城区远②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③多高档住宅区④与其他区有水域阻隔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8.近年来,上海不同行政区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这会导致()A.房屋均价上升B.交通压力增大C.人均收入增加D.通信成本增加答案6.A7.C8.B解析第6题,职住比是就业岗位数量与居民中就业人口数量的比值,数值越大,能为本区以外劳动力提供的就业机会越多。第7题,崇明区的职住比为1.00,说明该区职住相对平衡,由于该区距中心城区远、与其他区有长江阻隔,因此本区和其他区联系相对不便,本区居民就业多在区内。第8题,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说明更多的居民居住和就业在不同的行政区,通勤距离增加,会导致交通压力增大。(2019·广西百色模拟)日本都市圈建设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雏形阶段—加速阶段—(调整阶段)—成熟阶段。下图示意日本都市圈建设阶段的空间结构。据此完成9~11题。9.日本都市圈建设四个阶段中,人口集中程度最高的是()A.雏形阶段B.加速阶段C.调整阶段D.成熟阶段10.日本都市圈建设过程中,加速阶段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A.核心城市劳动力短缺B.城市商业中心外移C.都市圈圈层出现萎缩D.基础设施建设滞后11.日本都市圈建设过程中,成熟阶段城市具有的特征是()A.形成多核心、多圈层空间结构B.核心城市快速增长为主要特点C.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区差距拉大D.已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答案9.A10.D11.A解析第9题,从图中看雏形阶段资源都流向中心城市,且中心城市的圈最大;加速阶段和成熟阶段资源除流向中心城市外,还流向次级城市,因此人口集中程度最高的是雏形阶段,A项正确。第10题,加速阶段因城市化速度较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D项正确;加速阶段有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不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和都市圏圈层萎缩问题;城市商业中心外移不属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成熟阶段形成多核心、多圈层空间结构,A项正确;外围地区城市的快速增长为主要特点;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区差距缩小;是否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从图中看不出来。(2019·天津)读W市主城区2004年与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如图),回答12、13题。12.2016年与2004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该市主城区发生的变化是()A.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功能明显减弱B.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功能明显增强C.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中部D.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乙河沿岸13.由于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能产生的问题及有效的对策是()A.工业污染扩散加强河流水质监测B.就业岗位减少提高第三产业比重C.居住区较偏远增加中心城区住宅用地D.交通压力增大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答案12.B13.D解析第12题,第一组图是工业用地2004年和2016年情况图,第二组图是居住用地2004年和2016年情况图。从第一组图中看,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区域,工业用地比重的涂色深度略微增加,反映的是工业功能变强;从第二组图中看,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区域,居住用地比重的涂色深度明显增加,反映的是居住功能明显增强;从第一组图中看,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工业用地涂色明显变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中部没有明显变化,所以也就不存在新建工厂集中在中部的情况;从第二组图中看,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居住用地比重的涂色深度皆有增加,故新增住宅并无在乙河沿岸集中扩大的情况。第13题,通过图中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以得知,主城区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比重都大大增加,反映了城市化水平大大提升,城市建设过程会出现城市拥挤和交通堵塞,需通过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进行解决。工业用地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乙河以东的南部地区,从材料图中得知污染应该是有向局部区域聚集的迹象,并不能简单概括为扩散;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增加,反映的是城市的发展,就业岗位会增加;居住用地在图中分布仍然集中在中心城区,距离适合。二、非选择题14.(2018·山东滨州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城市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由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化过程所决定。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外来物种多样性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一般认为,城市中不同功能区之间用地类型、性质、面积等存在差异,会造成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而植物和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也存在差异,从而出现了城市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特征。研究发现,在城市土地利用转变较为剧烈的近郊区,其生物多样性不仅高于城市中心区域,而且显著大于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物种种类数量统计图。(1)分析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内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推测城市近郊区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局地气候(光照、气温、湿度、空气质量等)、土壤等环境改变,本地物种无法适应生存;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追求美学观赏性(统一标准绿化等),造成本地物种减少;城市建设以及引进外来物种,侵占本地物种生存空间。(2)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植物的生态活动范围较窄,在破碎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大,破碎化的生态景观阻隔其活动,其生存需求难以满足;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引进外来物种以植物为主。(3)近郊区受城市和自然环境双重影响,近郊区的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更加多样,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并存现象明显(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种类均较多)。解析第(1)题,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建筑、生产生活等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局地气候等自然环境改变,本地物种无法适应生存;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追求统一,造成本地物种减少;城市建设以及引进外来物种,侵占本地物种生存空间。第(2)题,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一方面与动植物本身特性有关,如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植物的生态活动范围较窄,在破碎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大,破碎化的生态景观阻隔其活动,其生存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引进的外来物种以植物为主。两大原因都导致了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第(3)题,城市近郊区生物多样性较高是因为近郊区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且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并存现象明显,该位置受城市和自然环境双重影响。
本文标题: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抓分天天练基础知识专题练9B卷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5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