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课标专用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高考地理专题十九第二讲中国地理分区试题
1第二讲中国地理分区挖命题【考情探究】考点内容解读要求5年考情预测热度考题示例考查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地理单元的划分依据和界线;四大单元的位置、范围、区域主要特征、区域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Ⅲ2017课标Ⅱ,1—3,12分苏南、苏北差异与联系★★☆2017课标Ⅲ,1—3,12分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传统文化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Ⅲ2017课标Ⅲ,37(1),8分额尔齐斯河流域自然特征★★★2015课标Ⅰ,37,24分青藏高原冻土与铁路建设2015课标Ⅱ,37(1)(2),12分河套平原地势特征与灌渠分析解读本专题在近5年课标卷中共考查了5次,分值8—24分,属于高频高分考点;在高考命题中,有两大方向:一是直接考查国情知识,如重要地理事物位置与分布、区域典型特征;二是把区域知识作为基本背景,考查地理原理与规律。复习备考中要依据此方向,加强基础知识掌握,强化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能力。【真题典例】2破考点【考点集训】考点一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读我国某地某年的气候资料图,回答下面三题。1.(2019届河北衡水中学期中,25)该地可能位于()A.东南沿海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C.华北地区D.东北地区答案C2.(2019届河北衡水中学期中,26)该年我国最有可能出现()A.南涝北旱B.北涝南旱C.南北皆旱D.南北皆涝答案A3.(2019届河北衡水中学期中,27)该地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是()A.河流谷地泥沙沉积,形成“黄土地”B.热量充足,可以种植亚热带作物C.温带季风气候,冬小麦不能越冬D.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但春旱严重答案A4.(2019届云南昆明摸底,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松嫩平原上河流纵横、沼泽广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前正在积极探索绿色农业发展之路。3(1)概括图中0℃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并说明理由。(2)分析松花江下游径流量较大,但季节变化较小的原因。(3)简述松嫩平原发展绿色农业的区位优势。答案(1)东部和西部向南(低纬)凸出,说明气温较低;受山地影响,所处海拔高,年平均气温低;中部向北(高纬)凸出,说明气温较高;中部为平原,且冬季有西部山地(大兴安岭)阻挡冷空气,气温较东西两侧高。(2)径流量较大的原因: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大;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汇水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小的原因:森林、湿地广布,对径流量的调节作用显著。(3)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农药施用量少;土壤肥沃,化肥施用量少;市场需求增加;政府政策引导;科技扶持。考点二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人们常用“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来形容青藏高原的气候特色。在青海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下图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局部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2019届江西上饶三校联考一,9)下列解释正确的有()①“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青藏高原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都较大②“一日须携四季装”——气候的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大4③“山下百花山上雪”——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明显④“日愁暴雨夜愁霜”——该地区白天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易形成暴雨;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易结霜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C2.(2019届江西上饶三校联考一,10)下列关于青藏高原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或面临的问题,说法正确的是()A.该地区光照资源丰富,可在区内大力推广小麦种植B.该地区地广人稀,草场资源丰富,增加牲畜数量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出路之一C.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主要是干旱、霜冻、风沙D.该地区南部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答案D3.(2019届广东华南师大附中月考二,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沿途接纳多条支流,后绕过南迦巴瓦峰转向南流(此段即雅鲁藏布大峡谷),出中国境后称布拉马普特拉河。干流在拉孜以上为上游,河床海拔在5200m以上,沼泽和湖沼较多;拉孜到派乡为中游,海拔已降到4500米以下,沿岸是西藏农业最发达地区,被誉为“高原粮仓”;派乡以下为下游河段,谷底海拔从2800米迅速降至155米。材料二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分布图。(1)描述图中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2)比较说明雅鲁藏布江上游和下游的水文特征差异。(3)分析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成为“高原粮仓”的优势自然条件。(4)1998年中国科学家完成了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首次徒步穿越考察,考察证实该峡谷是“生物资源宝库”“地质博物馆”,请说明理由。5答案(1)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年降水量总体从西南向东北递减,受山地地形阻挡,在中印边境地区出现大于4000毫米的多雨中心。(2)上游: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流量小;落差小,流速慢;水能资源少。下游:以降水补给为主,流量大;落差大,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3)河谷地带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较好;河流冲积土壤,较肥沃;可引水灌溉,水源充足;地形平坦,有利于种植业开展。(4)该峡谷地带纬度较低,垂直高差大,是世界上山地垂直自然带最丰富的地方之一,涵盖了从热带到寒带的生物种类,生物多样性丰富,故成为“生物资源宝库”;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气候湿润,地形坡度大,内、外力作用强烈,地壳运动活跃,故成为“地质博物馆”。炼技法【方法集训】方法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区域特征分析方法下图示意青藏高原局部区域地形剖面。观测表明,空气中容纳水汽的能力与气温呈正相关。夏季,当大尺度大气环流微弱时,P、Q两地降水都以夜雨为主,两地年降水量都在400mm以下。读图结合材料完成下面三题。1.(2019届安徽A10联盟11月联考,7)P地夜雨期间,图中等压面、等温面和气流运动正确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2.(2019届安徽A10联盟11月联考,8)青藏高原夏季白天降水相对较少的合理解释是()A.气温低,高空气流下沉降水减少B.气温低,水汽不易凝结降水减少C.增温快,气流上升不易成云致雨D.增温快,云中的水滴易蒸发消散答案D3.(2019届安徽A10联盟11月联考,9)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昼夜分布特点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A.夜晚降水多,使农作物免受冻害B.夜晚降水多,土壤水分条件较好C.白天降水少,区域昼夜温差较小6D.白天降水少,作物有机质积累少答案B过专题【五年高考】A组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考点一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1.(2017课标Ⅱ,1,4分)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答案C2.(2017课标Ⅱ,2,4分)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答案D3.(2017课标Ⅱ,3,4分)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答案D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下面三题。74.(2017课标Ⅲ,1,4分)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答案D5.(2017课标Ⅲ,2,4分)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答案B6.(2017课标Ⅲ,3,4分)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A.川剧B.豫剧C.粤剧D.越剧答案D考点二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1.(2015课标Ⅰ,37,24分,0.24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8(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8分)(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8分)(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8分)答案(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3分)(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5分)(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4分)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4分)(3)冬季。(2分)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的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3分)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棒体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3分)2.[2015课标Ⅱ,37(1)(2),12分,0.4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6分)(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6分)答案(1)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3分)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3分)(答出其他合理理由也可得3分。)9(2)问题:泥沙淤积。(2分)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4分)B组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考点一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下图为107国道邯郸—武汉段及其附近区域简图。读图,回答下面三题。1.(2017北京文综,9,4分)该段国道能够()①增加沿线商业网点数量②促进沿线地区人口流动③缓解陇海铁路运输压力④促使省会城市空间形态呈带状分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2.(2017北京文综,10,4分)图示区域内,()A.地形复杂多样,风能资源丰富B.以水田农业为主,水稻播种面积大C.国道以西公路建设难度小,路网密度大D.南部水资源丰富,可跨流域向北部调水答案D3.(2017北京文综,11,4分)图中黄河以北部分地区将生产冬小麦的土地休耕,种植雨热同季的春玉米。该做法可以()10①提高太阳辐射利用率②缓解地下水紧张状况③增强农作物抗旱能力④调整农业的种植结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读我国某省多年平均年雾日数分布图(下图)
本文标题:课标专用5年高考3年模拟A版2020高考地理专题十九第二讲中国地理分区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87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