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2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课时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关键词:发、举、士、市)(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吗?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二、理解分析第二段(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难点教师给予帮助。(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心忍性曾益不能)(三)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师:咦,是不是与上一段意思一样啊?——这两段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不过,论说的方法可不一样。生:第一段是举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师:严格地说,第一段是以事例为议论的依据,我们称为“举例论证”,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例证是人们议论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板书:举例论证)三、布置作业(一)背诵第一、第二段。复习字句解释。(二)自己串讲第三第四段。第二课时一、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齐读课文。二、学生解释第三段的句意。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恒、过、困、衡、虑、作、征、发、喻、入、楚、法家、拂士、敌国、外患)三、师:能否用概括第一、二段的句子“人才必须在忧患中造就”来概括这一段?生:不能,因为这里还写到了国家。师:是的,这一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有了内容的拓展,由人说到了国家。(板书:由人到国)有一副对联可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我说上联,同学们能否对出下联?人处困境方能奋发,生:国无忧患常会灭亡。国少忧患易遭灭亡。等等。师:横批呢?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师:所以啊,孟子最后总结道:“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我们来解释解释句子的意思。(请学生讲,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生、忧患、死、安乐;句子解释时的语序调整。)四、师生齐读课文。五、教师简单归纳本文写法上的特点。六、结束语: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当我们遇到挫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气馁,你应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才干,你就会走出逆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由背诵。时间允许则当堂背诵。八、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复习字句解释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2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103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