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测试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题号一二(一)(二)(三)三总分得分一、积累与运用(2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2分)A.抽噎.(yé)耸.立(sǒng)哄.笑(hōng)拈.轻怕重(niān)B.酷.热(kù)殉.职(xùn)暮.色(mù)战战兢兢.(jīng)C.狭隘.(ài)蜿蜒.(yán)坍.塌(dān)刨.根问底(páo)D.废墟.(xū)险躁.(zào)目眩.(xiàn)瞻.前顾后(zhān)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2分)A.恍惚干涸账篷不毛之地B.热忱派谴鄙薄精益求精C.纯碎极端酬劳沉默寡言D.琢磨呼啸幻想宁静致远3.(2017,广东)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2分)A.他是班长,有工作经验,也非常乐意为同学们服务,担任这项工作是相宜..的。B.我们原打算天黑前赶回县城,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使我们在这个小山村滞留了一夜。C.莫高窟是无数大师前仆后继....,用智慧和汗水建造出来的一座恢宏的艺术宫殿。D.“工匠精神”要求我们,把追求极致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贯穿于工作的始终。【解析】前仆后继: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战斗的英勇壮烈。4.(2017,成都)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2分)A.四川移动和摩拜单车合力启动大数据交通工程,其目的是为了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B.关于《摔跤吧,爸爸》,看似简单的励志故事,实则深刻反映出印度社会的现实问题。C.随着“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建设规划的提出,成都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D.为提高节目的文化特色,《朗读者》邀请文化艺术界重量级专家参与节目的策划与制作。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准确的一项是(B)(2分)A.“白求恩以身殉职,”老师说,“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B.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C.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D.我想:植树造林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6.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句意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B)(2分)①人格是什么?②只有恪守纯洁、崇高的人格,③一个人人格猥琐、低劣,其一生必将渺小、肮脏,④才能造就亮丽、伟岸的人生。⑤人格是心灵的护佑、人生的座基。A.①⑤④②③B.①⑤③②④C.②④①⑤③D.③②④①⑤7.(2017,德州)名著阅读。(4分)《西游记》第四十七、四十八回,唐僧四人遇阻【甲】夜宿陈家村,巧遇观音菩萨莲花池里的【乙】变成的妖怪(灵感大王)祭祀,孙悟空与其斗法。救得童男童女,后得菩萨和老鼋相助,师徒四人渡过此河。上文中的【甲】指通天河(河名),【乙】指金鱼(动物名)。8.学习了本单元后,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领会每篇文章中人物的精神实质,七(1)班准备办一期黑板报,假如你是班长,请完成下面的准备工作。(提示:从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诸葛亮三个人中选一个)(8分)(1)为这次黑板报确定一个鲜明的主题。(2分)示例: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2)你打算分几个栏目?请简要介绍一下每个栏目的名称及内容。(至少三个栏目)(3分)示例:三个栏目。①生平简介:介绍白求恩生平事迹;②名人风采:着重介绍白求恩精神品质;③代代相传:介绍我们该如何继承和发扬白求恩的精神。(3)在材料搜集中,从《随州报》中检索到白衣天使张晓莉的事迹,你打算把它放在你设置的哪个栏目中,并说明理由。(3分)张晓莉今日赴京捐骨髓随州日报6月6日讯6日上午,90后女护士张晓莉坐上随州前往汉口的火车;晚上,她将在武汉坐动车前往北京,在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工作人员陪同下开始她的赴京捐髓行程。张晓莉今年24岁,是随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士。2011年,还在长江大学上大学的她就加入了湖北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今年2月14日,张晓莉接到中华骨髓库通知,她的造血干细胞信息与一名40岁的加拿大女性初配成功。这位加拿大白人女性患有多发性骨髓瘤,亟待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3月初,高配再次成功。5月21日,张晓莉在武汉市中心医院体检结果为合格,跨国造血干细胞捐献由此进入倒计时,她也将成为我省首例跨人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代代相传。为了他人的健康,张晓莉主动捐献造血干细胞,这正是白求恩精神的传承。二、阅读理解(46分)(一)(14分)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夫君子之行.(操守,品德,德行)(2)险躁则不能治性..(修养性情)(3)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4)非淡泊无以明.志(坚定、明确)10.下列词语中的“穷”与“悲守穷庐”的“穷”意思相近的一项是(C)(3分)A.穷形尽相B.穷年累月C.穷乡僻壤D.山穷水尽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学习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用宁静专一来提高自己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12.谈谈你从本文受到了什么启发?(3分)学习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也不能好高骛远。(二)(17分)纪念季羡林7月11日,98岁高龄的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辞世了。国有一老,如有一宝。季羡林先生因为他的国学学养和真诚人格,在学术界受到广泛的尊重,如今他驾鹤西去,是中国学术界的一大损失。我们曾经有许多次机会向季老表达我们的敬意,我们也确实在许多场合向这位大师表达过敬意。但是当季羡林先生真的告别我们的时候,这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我们甚至会怀疑我们曾经表达敬意的真诚,以及老人接受敬意时的心情;我们也会忐忑地想起老人面对晚辈做的错事和傻事,满脸宽容背后的无奈。此刻,我们所有能做的事情,就是追忆、怀念和学习。我们追忆季羡林先生,实际上是在追忆一个大师辈起的年代。人们往往用自身的勤勉来作为成长的理由,但是有的时候,环境能够决定给予人们更多成为大师的机会。这种环境并不能简单地用贫穷或者富裕来概括。大师辈起的年代,是一个充满问题的年代,也是一个尊重知识、宽容“异端”、追求平等的年代。自20世纪初开始,中国知识界在不断与历史争夺这种机遇。而令我们景仰的学术大师们,恰恰就产生于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中。我们怀念季羡林先生,实际上是怀念一个“以学术为业”的群体。无论陈寅恪、傅斯年,还是钱钟书、季羡林,这个群体中每一个人都是以一种偶然出现,而走向一种必然。马克斯·韦伯说,在失去了神圣性和价值统一性的世界上,以学术为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能够独立地思考。当然,所有的独立思考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冷静的观察。今天的多元化社会,铸造着多元化的个人,终生以学术为业,并且能从其中找到乐趣和力量的人恐怕已经不多了。我们学习季羡林先生,实际上是学习一种独立、自尊、诚实和执着的品行。无论在“文革”年代、在改革开放中、还是功成名就的晚年,季羡林都在不断向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反思;无论在佛学、梵文还是宗教的学术领域,季羡林都在将一个问题执着地研究到底。这是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行,也是一种有现实意义的品行。尤其在当代中国,象牙塔中也不平静。商业主义和权力文化空前做大、浮躁悸动的情绪蔓延,季羡林先生用他自己的言行给我们提出了汗颜的问题。追忆是为了记录,怀念是为了寻找,学习是为了再造。中国的知识分子其实很简单,他们已经放弃了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自觉,仅仅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象牙塔中传道授业。但是知识分子又很重要,因为他们是创造文化、重建价值的一个群体,也能够引导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制定对话和交流的规则。在繁荣和发达的年代,当我们面对着经济利益、学术不端、甚至是学术交易的诱惑之时,对大师的追忆、怀念和学习能否在每个知识分子的内心产生某种共鸣?而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是否能够永远成为这个社会的最高行为规范?季羡林先生走了。大师难再,修齐治平恐成绝响;后生可畏,慎笃勤温似已惘然。13.这篇文章中总括全文的是哪一句话?(3分)此刻,我们所有能做的事情,就是追忆、怀念和学习。14.作者纪念季羡林,不是单纯的为了纪念,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表达自己的思考,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5分)我们追忆季羡林先生,实际上是在追忆一个大师辈起的年代;我们怀念季羡林先生,实际上是怀念一个“以学术为业”的群体;我们学习季羡林先生,实际上是学习一种独立、自尊、诚实和执着的品行。15.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情?(4分)担心季羡林先生走后,后继无人;又无比希望第二个季羡林的出现。16.说说你自己将以怎样的方式来纪念季羡林先生?(5分)结合自己的学习来谈,譬如要做一个勤奋的人、有良心的人、诚实的人等。(三)(15分)想起那年读书时谷煜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地涌动而来,真好。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怎么办?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慢慢地,条件好了,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117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