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夏》同步练习 苏教版
第17课《夏》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发髻B.千钧一发C.令人发指D.发现答案:D解析:分析:D项“发”读fā,其他都读fà。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掌握情况。2.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迸发(bènɡ)逸致(yì)急促(cù)B.磅礴(bánɡ)烘烤(hōnɡ)主宰(zǎi)C.贮满(chù)崩紧(bēnɡ)沸腾(fèi)D.匍匐(pū)黛色(dài)澹澹(dàn)答案:A解析:分析:B项中的“磅”应读pánɡ;C项中的“贮”应读zhù;D项中的“匍”应读pú。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比喻喧嚣嘈杂)B.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形容和睦快乐的样子)C.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表明特征的记号)D.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柔和优美的舞蹈)答案:D解析:分析:A项中“沸腾”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B项中“融融”形容暖和;C项中“标志”表明某种特征。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的理解。4.选出下面句子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A.排比B.比喻C.拟人D.夸张答案:D解析:分析:原句“棉苗、高粱玉米、瓜秧”三句构成排比,“举着喇叭筒”是比喻,“匍匐前进”是拟人。没有使用夸张。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的判定。5.选出下面诗句季节判断有误的()请写出下列古诗句中相对应的季节。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②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③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A.夏冬秋春B.春夏秋冬C.冬春夏秋D.秋夏春冬答案:A解析:分析:四个诗句对应的季节分别为夏、冬、秋、春。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归类。6.下面句子用了()修辞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A.比喻B.拟人C.夸张D.对偶答案:AD解析:分析:前后分句结构基本一致,构成对偶。另外两个分句分别把“细草、绿烟”比作“厚发、长墙”,属于比喻。故选AD。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的理解分析。7.下列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A.比喻B.拟人C.对比D.夸张答案:AB解析:分析:“麦浪扑打山、云、汽车”属于拟人,“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属于比喻。故选AB。点评:考查学生对修辞的理解8.选出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比喻)B.对,这是一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比喻)C.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夸张)D.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拟人)答案:B解析:分析:A项是拟人,C项是比喻,D项是比喻。因此应该选B。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的理解。9.选出下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A.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游记散文,写了作者春游的所见和感受,情景交融,形象而生动。B.梁衡的《夏》,主要运用比较、对比的方法突出了夏天的热烈和紧张、急促的旋律,赞美了辛勤劳动的农民。C.《济南的冬天》是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来写的。D.《三峡》作者采用提纲挈领的笔法,描写了三峡风光,论时间,春、夏、秋、冬四季齐全;写景物,山、水、草、木面面俱到。答案:A解析:分析:《春》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其余三项正确。故选A。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10.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的一项是()A.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B.(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C.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D.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答案:B解析:分析:“卖弄”的原意是炫耀,含贬义。这里指春天到来之后鸟儿的欢快。作者的欣喜之情。在这里是“贬义词褒用”。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感情色彩的理解。11.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修改全部正确的是()披蓑带笠呼朋引伴细滋漫长轻飞曼舞花枝召展春日融融闲情逸致重岩叠障A.带(戴)漫(慢)召(招)障(嶂)B.滋(渍)曼(慢)融(溶)致(至)C.带(戴)曼(慢)召(招)障(嶂)D.带(戴)漫(慢)融(溶)障(嶂)答案:A解析:分析:词语中的四个错别字应为:带(戴)漫(慢)召(招)障(嶂),故选A。点评:考查学生对同音字的辨析使用能力。12.下列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对于这些问题,每个公民乃至我们高中生都不能忽视,因为它们关系到每个人的行为习惯、道德养成。B.这家工厂之所以造成年年亏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领导不善于经营管理,二是由于工人的基本素质太低。C.过去,我们曾不加分析地批判了他在文艺创作上的某些观点,现在看起来,当时的批判是失之偏颇和慎重的。D.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答案:D解析:分析:A.公民应包括高中生。B.“之所以”与“主要原因”重复。C.“失之……慎重”不当。故选D。点评: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13.下列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作为消费者,你是否想过,正是某些畸形的消费需求刺激了商业经营对生态的污染和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者既是受害者,又是自己的加害者。B.“9·11事件”后,美国、印度、巴基斯坦三国关系进入微妙阶段,尽管美、印、巴关系何其暧昧,但美国与印度将走向军事合作的态势已相当明朗。C.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依然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200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长7.5%。D.最近一段时间,中科院以及北大、清华等学府纷纷出台自己的学术戒律,力图在学术腐败成风的情况下,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答案:A解析:分析:B.“尽管”与“何其”搭配不当。C.错在“与同期相比,同比增长7.5%”,语义重复,应去掉“与同期相比”或“同比”。D.错在“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成分残缺,应为:“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迷雾”。故选A。点评:考查学生病句修改的能力。14.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A.这时一轮圆月从东方冒出头来,向大地撒出土红色的光辉;山川、草原和沙漠沉浸在静谧之中。B.油价电价齐齐上升,加之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国内制造业开始酝酿今年下半年的新一轮提价。C.蜻蜓有着停落枝头的潇洒,有着轻轻点水的优雅,有着捕食蚊蝇的绝技,还有着轻飞曼舞的倩影。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卢洪刚的作品描绘的是牧童披蓑带笠、骑牛返家的场景,画面清雅、富有意趣。答案:D解析:分析:D项应为“披蓑戴笠”,其余三项没错字。故答案选D。点评:考查同音字字形辨析。15.选出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A.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秘密的厚发。B.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C.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D.“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答案:C解析:分析:A项运用了比喻,把“芊芊细草”比作了“厚发”;B项运用了比喻,把“秋之色为热的赤”比作“夕阳、红叶”;D项引用古诗,属于引用。故选C。点评:考查对修辞的判定。二、填空题16.《夏》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作家,山西霍州人。体裁是________。答案:梁衡|当|散文解析:分析:背诵默写一定的文学常识。点评: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17.“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用____________修辞手法,从人的_____觉、_____觉角度写夏之韵。答案:拟人|视觉|嗅觉解析:分析:把金色比做了人,看出在夏天世界上到处都是金色的。再者就是把热风也拟人化了,因为是“吹送着”;这句话分别从人的视觉、嗅觉(个人认为还有触觉,因为“热风浮动着”,你被热风吹应该有触觉吧)来描写夏之韵。点评:考查学生对修辞的判定,对写作角度的分析。18.模仿“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写出夏和冬。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夏之色为暖的黄,如金桔,如麦浪,孕育着蓬勃的希望|冬之色为洁的白,如闲云,如瑞雪,象征着美好的心灵解析:分析:根据例句的结构、内容,进行仿写,要抓住夏季、冬季季节的特点。点评:考查学生的句子仿写能力。19.“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是________诗人________在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一诗中的诗句。答案:唐代|白居易|观刈麦解析:分析:熟读理解课文,注意知识的积累。点评: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能力。20.“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里的“前”指________,后指_________。“生命交替”指_____________。答案:春天|秋天|有的农作物成熟,有的则刚刚发芽解析:分析:该题一定要结合前后文分析,从原文找答案。“夏”是春、秋的连接点。这个不难理解。点评: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三、阅读理解2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夏感梁衡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拥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A.垂直顶着悄然生长B.长着结着默默前行C.挑着举着匍匐前进D.舞着摇着欢乐行进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根据“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可以分析出这一季节的植物应该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据这一特点,“七八片绿叶的棉苗”应该是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夏》同步练习 苏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117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