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易错字确凿.(záo)斑蝥.(máo)脑髓.(suǐ)书塾.(shú)倜傥..(tìtǎng)宿.儒(sù)轻捷.(jié)缠络.(luò)觅.食(mì)秕.谷(bǐ)菜畦.(qí)渊.博(yuān)2.多音字长便薄宿折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侧重于艺术品、文物等。鉴定欣赏用“鉴赏”;享受情趣用“欣赏”。欣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认为好,喜欢。侧重指“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不需要鉴定。5.词语释义人迹罕至:少有人来。高枕而卧:比喻无所顾虑,今多比喻不加警惕。倜傥:洒脱,潇洒,不拘束。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鲁迅(1881-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封建家庭,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且介亭杂文》等。【文题解说】“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小园子;“三味书屋”,作者童年时期读书的地方。标题中是用“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写的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点的故事。【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作者在厦门。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道:“后五篇(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等)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排解一些苦闷。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本文是一曲谱写童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本文通过对百草园美丽景物和奇闻趣事的描写及对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编者将本文放在本单元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文章中语言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文章中对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朗读和问题导引等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121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