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正确认知幼儿假想伙伴现象-让其作为正能量存在[论文]
正确认知幼儿假想伙伴现象,让其作为正能量存在摘要:一般情况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伴随着一种“假想伙伴”现象的出现。这种现象是一直存在的,但是真正对这个现象的描述出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现代人对社会现象的高度重视和对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注,这个现象在近20年被作为一个社会学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本文回顾了“假想伙伴”现象的起源,同时对这一现象的好处和坏处进行分析。关键词:假想伙伴正能量幼儿教育一、“假想伙伴”现象的起源一直以来,我们从艺术作品和儿童文学的许多故事中就可以看到“儿童假想”现象的影子,尤其在一些想象力比较丰富的作品中,经常有小主人公与想象中的伙伴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心灵上的安慰,有的甚至是和家乡伙伴做游戏。现实生活中孩子也经常有拿玩具熊和小兔子当玩伴的现象,这些玩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产生着重大影响。社会学家就这一现象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20世纪早期和中期以前,人们只注重这一现象的理论研究,而且比较零散,更多的是描述性地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20世纪末,人们对家乡伙伴现象的知识的认知逐渐加强,研究对象也从局部的个别明显现象转向了众多正常儿童,而这种局势的转变自然离不开父母与儿童的密切配合。在大量的问卷调查和统计数据面前,人们对这一现象的认知也大大加强。二、“假想伙伴”现象的出现对孩子的教育意义(一)假想伙伴对其自主意识培养的辅助20世纪60年代以前很多人对于“儿童假想”现象的认知很少,认为孩子出现假想伙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害,这种恐慌的心理主要表现在怀疑孩子是否出现了问题,担心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有负面影响等。但随着对这一现象的逐渐认识和相关研究表明,这种假想伙伴现象是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而大人应该接受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把孩子的假想伙伴当成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员,邀请其参加家庭活动。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深刻地感觉到自己被尊重,也让他的个人家庭价值得以体现,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二)假想伙伴对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随着中国国策“计划生育”的实施,现代大多数年轻的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另外加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很多孩子都没有可以交往的同龄朋友。而在这一时刻,假想伙伴充当起了这一角色。大多数孩子在和假想伙伴在一起时就没有了孤独感,假想伙伴不仅弥补了现实交往的不足,而且很大程度上让孩子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而与假想伙伴的交往,同样可以让孩子学习并拥有交往的能力,也让孩子可以站在伙伴对立面上进行思考。比如一个拿泰迪熊作为假想伙伴的孩子,在生活中受了委屈而难以排遣这种情绪的时候,大人可以拿泰迪熊来安慰孩子,告诉孩子:“你的朋友在这呢,如果你难过了,你的朋友就会同样难过。”这样孩子可能会因为伙伴的存在而放下很大一部分怨气。(三)假想伙伴对孩子语言能力的正作用如果某一天你看到你的孩子抱着一只小白兔自言自语时,请你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因为很有可能她在给“她”讲故事呢。很多孩子喜欢听妈妈讲故事,而在一个故事孩子自己能讲下来的时候,他就会抱着自己的假想伙伴学着妈妈的样子给自己的假想伙伴讲故事,这种现象既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母性的体现,也是孩子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更是对孩子语言组织能力的一个考验。三、如何让假想伙伴作为正能量存在(一)假想伙伴通常会起到心理暗示作用在孩子对假想伙伴产生依赖之后,我们可以利用这中关系让假想伙伴起到一个心理暗示的正作用。比如,当孩子不愿意听话不吃饭的时候,大人可以告诉孩子:“你的好朋友小白正在旁边看着你呢,你怎么可以不吃饭让他在旁边笑话呢?小白喜欢身体健康的朋友的,不吃饭的孩子就长不高,也没力量去和它玩。”在这种情况下,大人可以示意一个眼神,让孩子看看在旁边的小兔子,而这时这个假想的伙伴就能给孩子起到一个心理暗示作用,好像是真的在看着他的样子,于是便很听话地拿起筷子吃饭了。而这种心理暗示作用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细节中,让孩子有一个一直在他旁边,鼓励他做一个完美、健康、活泼的孩子的“好朋友”。(二)假想伙伴的模范作用假想伙伴作为辅助教育的一把利器,还可以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我们可以运用孩子对假想伙伴的依赖,促使假想伙伴对孩子产生正能量的作用。比如晓明的假想伙伴是一个只小鸭子,每天无论在干什么事情几乎总是捏在手里。当他不想洗澡时,我们可以和他说:“你看看小鸭子,是不是每天都在水里游来游去啊,他是不是很爱干净啊,它每天都洗澡,洗得干干净净的!所以你也一样要爱干净喔!不然,他说你臭臭,不想和你玩。”适时运用假想玩伴作为楷模,以幽默的方式引发宝宝表现好行为的动机,其效果是非常好的。(三)假想伙伴的“替罪羊”作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幼小的心灵很容易受伤,而直白的指责孩子会让其自尊心受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在教育的过程中把责任放置在孩子很关心的一个假想伙伴身上,以“指桑骂槐”的方法对孩子的过错做纠正。比如,孩子在奔跑的过程中不小心打碎了爸爸很喜欢的一个茶杯(这类事情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我们发现后可以问孩子:“是不是小白(孩子的假想伙伴,一只兔子)打翻了茶杯?”这时候孩子多半会说是的,于是我们可以批评小白在不该追逐的地方奔跑是不合适的,这样既保全了孩子的自尊心,也让孩子起到了教育作用。只要假想伙伴的替罪羊作用运用得当,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四、如何做好由假想伙伴到真朋友的转变现代的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家乡伙伴,很多情况下是因为生活中缺少可以对话、玩耍的玩伴,为此,家人或教师要设法为宝宝开发真实的友伴关系。当宝宝接触到年龄相近的小伙伴时,他对自己的假想玩伴需求度也会随之降低,而这个过程当然离不开大人的配合。家长可以在其他小朋友来家做客吃饭的时候,告诉孩子“因为板凳不够,是不是可以让小白(假想伙伴)去床上躺一会,不然你最好的朋友微微就没地方坐了”。孩子这个时候当然会担当一个主人翁的角色,主动让座给真实的朋友,而在吃饭的过程中,假想伙伴很快就被忘记在另外一个房间了。在以后的生活中,只要大人多给孩子和真实朋友接触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交范围的扩大,假想伙伴就会很自然地消失了。正确地认识假想伙伴这一现象,并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引导其作为孩子培养的正能量存在,不仅仅是父母的责任,也是教师的责任。作为大人,我们应该多和孩子交流,认真对待孩子的假想伙伴。对于个别假想伙伴比较奇特的时候,我们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了解并解决它。参考文献:[1]蒋秋蓉.儿童的假想伙伴现象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9).[2]杨开伦.幼儿与假想伙伴的游戏[j].父母必读,1992(10).本文章得到济宁学院青年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号为2010qnsk02。(责编张亚欣)
本文标题:正确认知幼儿假想伙伴现象-让其作为正能量存在[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234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