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新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新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由此可见夏、商、周政治制度A.实行政权和神权相结合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D.统治集团实现高度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说明商朝政治的特点是政权和神权相结合,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血缘关系的信息,C错误;先秦时期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错误。【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2.西周平息以原殷商遗民为主的武庚叛乱后,周公把原商王畿的一部分封给原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让他建立了宋国统治殷商遗民。这个事件可说明A.分封制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B.西周时期宗法制渐趋衰落C.诸侯纷争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标志着奴隶制开始【答案】A【解析】【详解】西周平息叛乱后分封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目的在于通过笼络先代的贵族,防止商地遗民反叛,为的是维护周的统治,答案为A;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排除B;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材料是西周,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井田制问题,排除D。3.“(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D.“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早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因此A选项错误,符合题意。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保持“贵族色彩”,B选项不符合题意;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地方自主权较大,C选项不符合题意;“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地方有较大自主权,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不同,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B.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初期分封制,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同、异姓贵族,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姬姓诸侯国是主体,题干三例都是姬姓诸侯国。受封到各地建国的贵族会带去官吏、军队和少量的周民,也会把周文化带到各地,所以分封制也起到了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故选C。君主专制是从秦朝开始、直至清朝这一历史阶段政治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西周初期肯定是不存在“君主专制”现象的,无所谓“强化”之说,A不符合史实,排除;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在政治上无权废立各国的国君,无权干涉各国内政,在经济上只能收取各诸侯国的职贡,但无权对各国征收税赋,各国税赋均归各国,周天子的财政来自于直接统治和治理的王畿,以及诸侯及四方的纳贡,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B不符合史实,排除;夏商时期的政治也是贵族政治,分封制中固然含有贵族世袭特权的因素,但不是确立,而是延续了过去的做法,所以D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本题把分封制置于三代秦汉这一历史长时段来考查,既要发现它与商代时期政治(如内外服制)的异同,也要发现它是不同于春秋战国秦汉的政治(如郡县制)。5.“烽火戏诸侯”出自西周末年的一个历史典故。周幽王废嫡长子宜臼,立美人褒拟之子为太子。周幽王的做法破坏了A.分封制B.王位世袭制C.宗法制D.皇帝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宗法制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而材料中“周幽王废嫡长子……立美人褒拟之子为太子”明显破坏了宗法制,故C项正确;分封是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与材料中“立……为太子”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周幽王废嫡长子宜臼,立美人褒拟之子为太子”仍然是传子,没有破坏王位世袭制,故B项错误;秦始皇时“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与材料中“西周末年”“周幽王”不符,故D项错误。【点睛】嫡长子制度是宗法制制特点。6.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的影响。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材料中“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浓厚的家国色彩,联想到国家政治结构具有浓厚的家族色彩,从而解题。【详解】由古代把“民之父母”、“爱民如子”等作为褒扬和肯定官员的专用名词可知,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对官员的褒扬借用了家庭关系中常用的概念表达,即形象生动,又得到了普遍的理解和接纳,说明“家天下”观念的影响深远,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A项中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官员是官僚政治的产物,是君主的奴仆,不是君主的血亲,并且本题是在分析官员形象;本题没有提供官员考核的内容和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D项所说“官员之间”、“共同”、“政治诉求”与本题材料中所述的官员评价无关。【点睛】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予盾;(2)内容:周王、诸候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为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7.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致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候,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郡县制的出现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C.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答案】D【解析】【详解】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郡县制的出现与“田氏代齐”没有必然关系,故排除A项;大一统局面出现于秦灭六国以后,故排除B项;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是在“平王东迁”以后,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田氏先是自立为国君,然后得到周王册命,他们并不是姜氏的宗族,也不是由周王分封的,所以说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D项。【点睛】田氏代齐是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夫专政夺权运动高潮的表现,他们的成果最终为周天子认可,这表明奴隶社会及其统治思想已荡然无存,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形成。8.汉代规定,祭祀时只有皇帝可以着玉制十二旎冕冠,冕服上下绘有十二章纹,此外还穿着蔽膝、佩缓、赤舄等(如图),这种服饰上的特殊规定突显了A.皇权独尊的地位B.汉代服饰的华美C.礼仪制度的完备D.汉代国力的强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只有皇帝可以着玉制十二旎冕冠,冕服上下绘有十二章纹,此外还穿着蔽膝、佩缓、赤舄等”可知,皇帝的服饰华美繁复,且规定只有皇帝一人可以穿着,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突显了皇帝独尊,故A正确;BCD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9.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的“三公九卿”中的一些职位是专为皇帝事务所设,即皇帝事务与国家事务同等对待,反映出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化国为家,皇权至上,答案为B;材料反映的是这些职位与皇室的关系,A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没有涉及官员产生方式,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D内容,排除。10.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11.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12.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其中御史大夫的工作就是除了整理奏章,还有监察百官,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13.柳宗元《封建论》中说:“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基于这种认识汉初期实行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D【解析】【详解】分封制的实行是在先秦时期,随着秦统一六国,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排除A项;宗法制不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郡县制是秦代开始全面推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汉初的地方行政管理状况不符,故排除C项;汉初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在郡县制之外对宗族子弟进行分封以期拱卫王室,形成了郡国并行制,故选D项。【点睛】汉高祖刘邦认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实行分封,以致在农民起义之时没有宗族势力协助皇室,因此他在建立汉朝以后对刘姓宗族子弟进行了分封,设立封国与郡县并立。14.《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下列符合这句话含义的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B.刺史制度C.察举制D.三省六部制【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荀子主张国君要知道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要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结合所学可知,具有监察职能的是刺史制度,答案为B;AD是中央官制,不具有监察职能,排除;C是选官制度,不具
本文标题: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新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286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