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战略思维方法》序言当企业失败了,当城市落后了,人们很容易总结出各种失败和落后的原因。但我们最缺乏的是怎样及时地预知这些可能导致失败和落后的原因。理论家们为我们预备了应有尽有的因果关系,但他们拒绝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是我们应该格外关注哪些因果关系的最佳时机。如果我们多留点心还会发现,那些片段的因果关系都隐含着各不相同的假设前提,可现实从不给我们预备好这些假设前提,更不会同时为我们预备好这些假设前提。我们不缺乏片段性的管理知识,我们缺乏的是综合运用这些片段性管理知识的知识。正是后者是管理知识中最艰难的部分。理论家们往往把这个任务留给了管理的实践者,他们认为这里简直没有可以用语言描述的规律。大部分企图总结这些知识的人最终也不得不要求学习者通过“修炼”来获取他那难以言传的“感觉”。众多变量同时变化、快速变化的问题就涉及到战略,这里给含有各种假设前提的片段知识留下的用武之地很有限。并且同时变化的变量越多、变化速度越快就越是如此。在本书以前,战略一词没有特定的精确含义,一种方案、一种策略,只要觉得足够重要,通常都会被冠以“战略”。在本书中,我们给予了“战略”以特定含义:只有按照战略思维方法、过战略思维过程得出的方法、方案等概念系统才被称为战略。因此理解战略概念必须先理解战略思维方法的概念。战略思维方法是科学具象思维方法的一个典型的应用。而真正理解科学具象思维方法又必须从对我们习惯的抽象思维方法和形象思维方法的检讨开始。在被称作科学的各个领域里,人们已经如此习惯于抽象思维方法;在被称作艺术的各个领域里,人们已经如此习惯于形象思维方法。抽象思维方法和形象思维方法被当作人类智慧惟有的选择。当遇到抽象思维方法实在无法解释的问题时就往往把这些问题归到应该由“直觉”、“经验”来解释的领域。而“直觉”、“经验”实际上是形象思维的又一个称呼。人们从一种思维方法的习惯转向另一种思维方法的习惯通常需要费不少力气。我不指望战略思维方法一蹰而成为人们的日常思维习惯,但是当你面对企业管理、城市管理、国家管理、军事管理这类大问题时,必须刻意地以战略思维方法而对之!完整的战略思维方法的理论,还应该包括战略思维技术和战略思维型组织的内容,有志于探索组织改革的人士,还应思考“战略思维型组织”能否作为信息时代构建各种组织的基础和出发点,这包括企业组织、公共组织、军事组织等。但这些我准备在《战略思维型企业》、《战略思维型政府》两本书中再做深入探讨。《战略思维方法》供企业管理、城市管理、国家管理、军事管理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经济学理论研究人员参考。第一讲从军事战略说起一、战略的起源和定义二、定义的规则三、战略概念不准确并非无关紧要四、为什么军事领域最早关注战略概念五、战略和战术六、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领域为何会出现战略这一军事概念七、为什么不深入探究人类思维方法就不可能抓住战略概念的核心八、本讲小结第二讲人类思维方法一、不了解思维方法就不具有知识的原创能力二、初步认识抽象思维三、什么是形象思维四、从日常习惯看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区别五、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常常相互干扰六、要关注思维方法的进化七、本讲小结第三讲抽象思维方法一、抽象思维应该准确和严密二、抽象思维的定义和种类三、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概念的种类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五、概念外延的数量属性和概念内涵的数量属性六、确定概念间的演绎关系七、概念外延的数量属性关系八、常见的不严谨的抽象思维九、概念内涵的数量属性关系十、本讲小结第四讲科学具象思维方法一、人类思维方法的进化的确缓慢二、抽象思维方法的局限三、从概念与现实事物的偏离看抽象思维方法的局限四、从概念间的关系与事物间联系的偏离看抽象思维的局限五、整体性思维可能吗?六、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七、科学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八、概念的数量属性的度量九、概念单个外延的数量属性的度量与外延总体的数量属性的度量十、个体需求的有效表达和无效表达十一、人类行为动机与概念数量属性的存量、增量十二、概念间的数量关系格局十三、数量关系格局的几个相关概念十四、预测性与数量关系格局十五、需求交替假说十六、本讲小结第五讲战略思维方法一、什么是战略思维方法二、战略目标三、战略要素四、战略灵敏度五、战略假设六、战略战局七、本讲小结第六讲战略思维过程一、检讨历史和现状二、全面形成概念。也叫确定战略要素三、确定第二阶段所形成的全部概念或战略要素的演绎关系四、确定概念或要素的数量格局关系五、确定战略目标六、结合战略假设形成各个战略预案七、评估战略假设与当前条件的接近程度,初步确定战略预案优先顺序八、制定利益相关者管理办法和资源管理办法并开始实施战局管理九、本讲小结第一讲从军事战略说起一、战略的起源和定义目前在企业管理领域,甚至在城市管理和国家管理领域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可能是“战略”。战略这个概念是从军事理论中借来的。先从军事领域追根溯源似在情理之中。据考证(参见军事出版社出版的《军事战略学教程》,彭光谦、姚有志主编),2400多年前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在其《孙子兵法》中,虽未明确提出战略一词,但泛称的“谋”、“计”、“画”、“策”、“筹”、“韬”、“略”、“运筹”、“方略”、“将略”、“韬略”等等,都被后人认为是战略概念的原型。1976-1980年出版的《苏联军事百科全书》明确指出:“最初涉及军事战略问题的理论著作出现在古代。这类著作有:中国统帅和理论家孙武的《孙子兵法》(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罗马统帅尤利乌斯*恺撒(公元前1世纪)、罗马历史学家奥诺桑德尔(公元1世纪)和韦格蒂乌斯(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等人的著作”(《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第1卷,战士出版社,1982年版)。按年代推,孙武的《孙子兵法》当是最早。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原所长约翰-柯林斯也断定“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2200年后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大战略》,军事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但是,把战略作为一个概念并给予明确的定义,则是18世纪以后的事。德国军事理论家比洛(1757—1807)是第一个想给战略以明确定义的人,他在《最新战法要旨》中说:“战略是关于在视界和大炮射程以外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而战术是关于上述范围内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从此以后,各种各样关于战略的定义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从来没有任何概念能象战略那样有如此之多的定义,我们先看军事理论家们对战略的定义:18世纪德国军事家比洛的战略定义:“战略是关于在视界和大炮射程以外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而战术是关于上述范围内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19世纪瑞士军事理论家若米尼的战略定义:“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战争艺术概论》,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19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略定义:“战术和战略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互交错,但在性质上又不相同的两种活动。”战术是“战斗本身的部署和实施”,而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的目的对这些战斗的运用”。(《战争论》,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英国利德尔-哈特的战略定义:“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手段一求达到政治目的的艺术。”(《战略论》,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毛泽东的战略定义:“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全局。世界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国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个独立的游击区、一个大的独立的作战方面,也可以是战争的全局。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前苏联索科洛夫斯基的战略定义:“关于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战争即武装斗争规律的科学知识体系。它在研究以往战争经验、军事政治形势、国家的经济和精神力量、新式武器和预想敌人的观点和力量的基础上,探讨未来战争的条件和性质、准备和进行未来战争的方法、各军种极其战略使用原则、物质技术保障原则、战争指导原则和军队领导原则。”(《军事战略》,战士出版社,1980年版)《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的战略定义:“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和最高领域,它包括国家和武装力量准备战争、计划与进行战争和战略性战役的理论与实践。”(《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第1卷,战士出版社,1982年版)《美国军语辞典》的战略定义:“军事战略是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达成国家政策的各项目标的艺术和科学”(参见《美国军事战略与政策史》,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军事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教材《军事战略学教程》的战略定义:“我国新时期的战略(军事战略)是以国家综合实力为基础,以积极防御思想为指导,以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基点,建设与运用军事力量,为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而对战争准备与战争实施全局与全过程的运筹与指导。”(《军事战略学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尽管在军事领域战略的概念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在企业管理领域,甚至在城市管理和国家管理领域,对战略一词的使用也开始盛行起来。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实践者和理论家也给战略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安德鲁的战略定义:一个组织的战略是由这样一些决策共同构成,它们是确定或反映了组织的目标的决策、规定组织从事的业务或服务范围的决策、确定组织将要成为何种经济或人力组织的决策、关于组织将要为其股东、雇员、顾客和社会所做的经济或非经济贡献的决策(《TheConceptofCorporateStrategy》.Homewood,I11.:Irwin,1980)。明茨博格的战略定义:战略有很多用途,人们一般将战略作为计划使用,强调内容而不是过程(“TheStrategyConceptI:TheFivePsforStrategy”,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987,30-1)。纳特和巴可夫的战略定义:战略为组织找出方向,战略为组织提供途径,战略是计划、计谋、模式、定位、观念等多种用途的混合(《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领导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清华大学MBA教材《战略管理—超竞争环境下的选择》的战略定义:企业战略是企业以未来为基点,为寻求和维持持久竞争优势而做出的有关全局的重大筹划和谋略(《战略管理—超竞争环境下的选择》,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魏杰的战略定义:企业战略就是企业经营战略,指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的方略和策略,以及企业经营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当然也包括了它们之间的有效组合(《企业战略选择:企业发展航标图》,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二、定义的规则人们主要就是通过形成一个一个概念来认识现实世界的,概念混乱就是认识混乱。概念要明确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那么,怎样才能使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呢?定义就是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如果一个概念没有通过定义的方式来明确其内涵,这个概念就肯定不能清晰地表达和传授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上面的关于战略的种种定义即属于这种情况。虽然完全理解这一点还有待于耐心读完下面紧接着的几讲,我们还是能对照定义的形式上的规则初步看出这些战略定义的不当之处。这里只能指出错误,而无法回答什么是正确的。后一个任务由下面几讲完成。如果我们没有关于战略的具体科学知识,我们就不能做出一个关于战略的正确定义,但是我们有了战略的具体科学知识,有时也不一定能做出正确的关于战略的定义。我们必须遵守定义的四个起码的形式上的规则。它们是:1、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2、定义项中不能包含被定义项;3、定义项不能包括含糊不清的概念;4、定义项不是被定义项的负概念。我很担心的是,有人会以社会科学本来就是不精确的为借口来抗拒起码的逻辑检验。比洛的战略定义,定义项中有“视界”和“大炮射程”等变换不定的概念;定义项的外延似乎也大于被定义项的外延。若米尼的战略定义中,“艺术”是一个模糊概念,它是形象思维的表现形式,似乎在暗示人们战略和战争规律的不可知性或神秘性。关于整个战争区,交战两国
本文标题:战略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34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