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民族服饰目录•瑶族•侗族•壮族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为2637421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瑶族支系细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形成的。从元代开始,在湖南和湘桂粤边界地区分布的瑶族下山定居,耕种或租种居地周边的旱地和水田;或被招为瑶兵,屯田戍守;或迁徙而与汉族杂居,瑶族社会出现生产方式的变化,从山居游耕逐渐向定居定耕过渡;瑶族内部逐渐形成平地瑶、布努瑶、茶山瑶、盘瑶四大支系。布努瑶•大多分布在桂西和桂西北的大石山区,布努瑶族的生活习性与瑶族其他支系大相径庭,主要种植薯、芋、豆类等农作物为主。布努瑶文化最具区域民俗性质。由于长期和壮族毗邻杂居,其语言受壮语影响,较多借用壮族词汇,房屋亦多为干栏式建筑。铜鼓依然是布努瑶在喜庆节日中用以活跃气氛不可缺少的乐器。茶山瑶支系•茶山瑶主要集中在广西大瑶山腹地,山内还有盘瑶、山子瑶、花蓝瑶、坳瑶等来自不同地区的瑶族支系,茶山瑶族语言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茶山瑶最具支系文化特色的就是石牌律。它是金秀地区茶山瑶、山子瑶、花蓝瑶、坳瑶等族群民间特有的社会法律,是经过群众议事会商定的维护生产和社会秩序的条文,是镌刻在石板上或书写在木板上、纸上的成文习惯法。茶山瑶居住在广西金秀大瑶山,主要种植水稻和旱地作物,房屋亦为干栏式建筑。其民间信仰深受道教影响较深,崇拜张天师、玉帝、“三清”、“三元”。和大瑶山内其他瑶族支系在明、清时共同形成的石碑文化对后世影响极大。盘瑶支系•盘瑶是瑶族传统文化的主干支系,它包含了瑶族的大部分人口。主要操苗瑶语族语支瑶语支“勉语”或“标敏”方言。过山瑶、山子瑶、排瑶等属于盘瑶支系系列。盘瑶习惯于刀耕火种,迁徙十分频繁,人口流失性大。盘瑶支系以农业游耕为主,“吃尽一山则他迁”,“吃尽一山过一山”,其主要种植薯、芋、菽、豆等旱地作物,“居无常,住无所”,不入“版籍”,(盘瑶支)过山瑶的盘王节•盘瑶信仰盘王,崇拜甚虔。盘瑶的农业经济—主要是山地农业较早较好的得以发展。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为主,耕林种林,多种山地作物种植是盘瑶传统的农业经济。瑶族为纪念祖先而制作长鼓,为祭祀祖先而跳长鼓舞,是瑶族主体文化的一大特色。平地瑶•民瑶支系民瑶、平地瑶虽然在风俗习惯上,保留的民族特色不明显,但其一直保留着与瑶族认同的心理。平地瑶和民瑶由于开始逐步定居,主要种植水稻、畲禾及薯、豆、芋等农作物。平地瑶也过盘王节,跳长鼓舞,但多以芦笙为伴奏,故称“芦笙长鼓舞”。一瑶族服饰总体概述1:服装一般都用青布制作,喜用黄、蓝、绿、白、红等色点缀,运用绣、挑、织、染等工艺装饰,尤以挑花最为精美别致。2:头饰式样千姿百态瑶族男女均以绣花青布头巾或红布头巾包裹头部,妇女有的则用白棉纱和毛线缠头。有塔式、平顶式、钢盔式、飞据式、银替式、絮帽式等。3:配饰中妇女一般喜爱佩戴方形银牌、银链、手锡、耳环、珠串、项圈、银钗等银饰。4:服饰的图案上。图案取材于生活,内容极为广泛,加动物、植物、生产工具、日月天象、人物神态以及民族历史传说等。•瑶族服装•用蓝靛染成黑色土布制成,纱粗布厚,穿着暖和。外衣长过膝盖,几与裤脚相平,对开襟,腰部以上的两边衣襟绣有八至十种图案。衣服没有扣子,用两丈多长的腰带系在腰上。只留头顶上的头发,包着两丈多长的黑头巾。内衣实际上只是一块布挡着前胸。但布的正胸为红布底,边缘镶上红、黄、蓝、白布条,非常醒目。她们喜戴的装饰品有银牌、八角星、耳环、手环、银戒以及几十对的红、绿、黄、白色玻璃珠。珠带两头有丝穗(男子也有戴手环或银戒的,但数量少些)。成串红绒球,围住瑶锦胸饰,头缠长条彩带。着青色衣服,挂长围裙,扎丝织腰带,显得温文尔雅而又活泼萧洒•腰系各色花织带子,下身穿着精制的花裙,上面用各色丝线挑绣成各种植物图案和各种几何图形的花边。•外衣无领无扣对襟长衫,衣过膝盖,两侧挂朱红色丝穗,袖口用红,蓝,黄布镶边。•瑶族姑娘头饰像绒帽,衣袖镶上彩色布条,菱形围裙下吊,榴裙嵌上深红色的长布帕,订脚绑,着花鞋,衣饰上的几何图形较多。少女时期•一般都不包头或是仅用平头方帕包头,节庆时日佩挂银铃和红色绣球,显得天真活泼;十五六岁开始蓄发椎髻;有的地区瑶族妇女还盘缠双髻,然后用蜂蜡凝封,再蒙上头巾,半月洗一次头,用微火将蜡烤融,洗理头发后再封扎。瑶族头饰•两端绣红,绿,黄,白纹样黑布头巾缠头,层层缠绕,额头前交叉为人字形。瑶族妇女头饰•盘缠双髻,然后用蜂蜡凝封,再蒙上头巾,半月洗一次头,用微火将蜡烤融,洗理头发后再封扎;•麻栗坡瑶族与广西田林瑶族妇女服饰不同之处尤在头部——黑色缠布上盖着精心绣织的红色瑶锦,其裤子的背面装饰尤为复杂而又极其精致。盘瑶服饰瑶族配饰•包括头簪、头钗、耳环、项圈、吊牌、链带、手钏、戒指等。样式因支系和地区而异,各显其美。盘瑶头簪呈圆锥状,插于头顶。布努瑶头簪扁平呈簿叶状,插于头前。妇女几乎都爱戴银耳环,中年妇女戴二三对,垂至两肩。银手钏有扁平形、绳纹形、圆形3种,男女都戴。盘瑶、山子瑶、坳瑶、花蓝瑶妇女,爱戴圆柱形颈圈,少者1个则10余个。盘瑶妇女胸前饰有8—16块银牌,以区别其他瑶族支系妇女,并在背部和胸前挂有4至6条银链。姑娘出嫁时需要银饰0.5至2千茶山瑶妇女头上系3条弧形项圈。瑶族配饰制作工艺(主要有、挑花、刺绣、蜡染、编织等工艺)一;挑花布料经纬线作底,用蓝线或青线挑制,挑花工序十分精细。一要数清布纱,必须准确无误,数错了纱就导致构图混乱;二要架设十字形,要求针迹排列整齐,行距分布匀称,十字大小一致;三要反面用针,挑制成各种花纹图案。传统挑花有多种技法,有一套工序成花的,有二套、三套以上工序成花的,还有单色、彩色之分。工艺精巧,图案美观,结实耐洗,深受喜爱.从反面绣,不看正面;绣时不用画底稿,先用黑白线依布纹绣出方格,然后于各格中配入基本图案;常用意象化、象形化的图案构成主要内容,用以构成全幅花纹的基本图案是定型的;线条无弧线,角度有严格限制;花纹颜色有红绿黄黑白五种。二瑶族织染刺绣工艺三瑶族枫脂染因以牛油和枫香油混合染而得名,是瑶族世代传承的一种蜡染手工艺品。瑶族妇女在自织的白土布上绘上精美的图案,然后用牛油和枫香油混合(代替蜡),装在一只小土碗里,置于盆装的热草木灰上,灰中埋上少许红炭火,以保恒温。待两种油缓慢融合后,就用竹制小蜡刀(自制)蘸油复涂于画好的图案纹络上,待蜡干后,送到当地染匠作坊上色,用沸水将涂在花纹上的枫脂煮脱,然后取回拿到河边漂洗、阴干,便可出现青底白花,蓝底白花,或青底蓝花等不同色彩对比鲜明的花纹图案。图案形迥各异,色彩调配和谐,优美典雅。图案多以花、草、虫、鸟、鱼等为主。间以几何纹,雷纹、云纹、锯齿纹等等,风格是粗中有细,布局饱满而不杂,多采用变形、夸张手法,图案生动,变化多样。特别是采用牛油和枫香油的混合物代替蜡与现在流行的蜡染有所不同。主要是在上色的过程中,因没有蜡的破裂,所以在枫脂染成品上没有鬓纹的产生。因此,用此方法制作成的蜡染布图案清晰,色彩特别鲜明、朴素,并且对比相当强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当地的妇女和姑娘们都热衷于此技艺。瑶族枫脂染制品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染成被面、头巾、背带、包被、口水兜、童装花衣、盛装、便装。四;瑶族编织工艺瑶族民间编织分纱织、织两大类。一是用土纱或彩色纱、线编织成布料或各种花纹图案的服饰品。独龙族独龙族特色美--------纹面•妇女纹面是一种美的象征。在较流行的传说中,人们都认为死后的亡魂“阿西”,最终会变成各色的“巴奎依”(一种大而好看的蝴蝶),飞向人间而后自行灭亡。按祖辈传承的社会习惯,在即将成年的女孩子脸上必须用竹针和青靛汁,在脸上刺出永不消退的蝴蝶花。•第二,纹面往往联系着原始部落的图腾标志。图腾标志是氏族独龙族服饰或部落的特殊标记,它能够让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同族成员,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集团和祖先。在没有文字的民族那里,常常以符号或图腾帮助记忆。•第三,纹面之后可以避邪;•第四,防止察瓦龙藏族土司抢夺独龙妇女为奴。她们脸上刺的是一种美丽的蝴蝶图案,据独龙族人传说,人死后亡灵可变成这种蝴蝶。纹面独龙族的名称,最初见于《大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被称为“撬”,明清时期称为“俅”或“曲”,也有称“俅人”、“俅子”的。史籍记载,唐宋时期属南诏、大理管辖,元明清时属丽江木氏土司统治,清中叶划归丽江纳西族康普、叶枝两土千总分管,后归叶枝土千总统辖。1909年委任专职“俅管”管辖独龙河地区。1918年在今贡山县设置菖蒲桶行政公署,1933年改为贡山设治局,进而在贡山地区推行保甲制度。独龙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的独龙河两岸的河谷地带。独龙族是中国尚保存着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征的少数民族之一。尽管在总的发展趋势上己走向日益解体的道路,但在生产力、土地形态、社会组织和婚姻制度等方面都仍具有父系家族公社的明显特征。独龙族人民崇拜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他们把一切天灾人祸、疾病等都视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的力量在起作用,因此举凡山岭、河流、大树、巨石等,都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独龙族的男女均散发,前垂齐眉,后披齐肩,左右盖耳,剪发系用两把刀相截。过去男女衣着均为麻布,穿时由左肩掖下抄向胸前,里右胸,露右臂,用草绳或竹针拴结,披落自如。通常都是白天为衣,夜间做被。独龙族历史追溯和习俗•独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坦露左肩右臂。独龙族的佩饰也颇具特色,用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山中的藤条,男女均喜欢用染色红藤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饰料珠。•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饰,以前有纹面的习俗。男女不戴帽,多披头散发,赤足。服饰已有了较大改观,妇女仿傈僳族穿长袖衣裙,并佩戴彩色料珠链串,男子喜欢挎腰刀,弩箭。独龙族精于纺织,所织麻布线毯色彩谐调,厚重质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不仅是本民族的衣着材料,也颇受怒江两岸各族人民的喜爱。独龙族的传统服装男子服饰•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披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惟遮掩臀股前后。男女皆散发,前齐眉、后齐肩,左右皆盖耳尖。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筒。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戴料珠。独龙族纺织手艺比效发达,所织麻布线毯质地优良,色彩谐调,特色鲜明。男人下着短裤,平时喜佩砍刀和箭包男子通常只披一方“约多”,其穿法是斜披在肩,从左肩至右腋。他们一般留齐肩散发,前垂齐眉,出门时要佩带砍刀、箭包等•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戴料珠。独龙族纺织手艺比效发达,所织麻布线毯质地优良,色彩谐调,特色鲜明。•妇女腰部多系漆染的细藤圈,出门常挂小篾箩,头部胸前均喜戴车磲料等珠练为饰,男女均赤足。•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饰,常常披挂的五颜六色,串珠、胸链、耳环,甚至铜钱和银币常挂在颈上和耳下,独龙族女子大多戴竹质耳管和大铜环,受藏族影响,她们也戴藏式的银质镶珊瑚或绿松石的大耳坠。妇女出门要身背精致的篾箩。不戴帽,多披头散发,赤足。女子服饰服饰配饰特点•环境的艰苦泯灭不了独龙人的爱美之心,他们的服装虽然十分简朴,但仍十分注意身上的装饰。独龙族男女都喜欢佩带饰物,他们双耳坠着耳环,或是双环相扣,或单环垂肩,也有的人仅以竹筒穿在耳垂上。在脖子上戴项链也是男女的共同爱好,大多数为料珠串,而且认为越多越好,故有的人颈上挂着十多串珠串。有的人不挂珠串,就用菖蒲根一类的草茎圈成项圈,戴在脖子之上。独龙族女子还特别喜欢用藤篾做成圈箍;带在腰、大腿或手腕上,有的圈箍还被染成黑色或者红色。腰、腿箍已很少见,惟腕圈仍为许多独龙妇女保留。独龙族头饰编织独龙毯•独龙毯以棉麻为原料,用五彩线手工织成,质地柔软、古朴典雅,是独龙人特有的民族工艺品)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绳或竹针拴结,
本文标题:民族服饰创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368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