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中原经济区(中原振兴规划-国家战略层)
大中原经济区大中原经济区为寻找到中原崛起的突破口,河南省制订了“大中原经济区”规划,并打算将这一规划申请、上升至国家战略。省社科院专家认为,一旦“中原经济区”规划上升至国家战略,将会对全国三农问题的破解提供范例。大中原经济区,即跳出行政区划的束缚而着眼于整个中原地区,将涉及到河北、山东、陕西等周边省份的部分地区,所谓“大中原”;一个是新型城镇化,探索出一条城镇化的新模式。大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支撑中部,东承长三角,西连大关中,北依京津冀,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连、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区域范围主要包括河南全部和鲁西南、皖西北、晋东南、冀南等周边地区。大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题,还包括安徽淮北、宿州、阜阳、亳州,山东菏泽、聊城,河北邯郸、邢台,山西的晋城、长治、运城等周边省份约12个地级市。建设大中原经济区以郑州为核心和龙头,以郑州、洛阳、开封为骨干,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沿三线(陇海线、京广线、京九线)、两河(黄河、淮河)和高速路网推进。依托中原经济区把郑州建设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把商丘、安阳、南阳分别建设为辐射豫鲁苏皖、豫冀晋、豫鄂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及重要战略支点。总体要求“四个”定位:一是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二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三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四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核心区。“五新”目标: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构筑“三化”协调新格局,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取得转型发展新跨越,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两步走:五年彰显优势,力争到2015年,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超过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成为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区域;十年实现崛起,到2020年,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赶上并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初步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六个”突出:一是突出科学发展,二是突出“三化”协调,三是突出载体建设,四是突出改革开放,五是突出改善民生,六是突出服务大局。战略布局“三区”布局:以郑州和与之毗邻城市洛阳、商丘、开封等为核心区、以全省18个省辖市为主体区、以联动发展的周边地区为合作区,融入全局、发挥优势、准确定位、互动联动,构筑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主体功能互促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两个层面展开:一是中原经济区的总体发展态势:强化核心,拓展外延;提升两轴,对接周边;贯通东西,服务全局。二是中原经济区主体功能格局:以中原城市群为重点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以粮食生产核心区为重点的农业战略格局,以“四区两带”为重点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战略支撑“十大”支撑体系: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构建统筹城乡的新型城镇化支撑体系;构建引领发展的区域自主创新支撑体系;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支撑体系;构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支撑体系;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支撑体系;构建内外互动的开放型经济支撑体系;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支撑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支撑体系。保障措施“六项”保障措施:一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二是项目支撑,持续运作;三是勇于创新,先行先试;四是转变职能,优化环境;五是联动发展,共同繁荣;六是加强领导,协调推进。基本概念“现在正考虑的另一个思路是,跳出行政区划的边界,建立一个大中原经济区,实现大中原的崛起。”前述参与规划制定的人士说。他透露,这个大中原的概念,将涉及到河北、山东、陕西等周边省份的部分地区。“大中原经济区”的概念,是此次研究中原崛起战略规划中提出的一个比较新的思路。实际上,河南省此前已经在大中原的范围内与其它省份开展了一些合作。早在1985年,来自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的十三个中原城市就成立了中原经济协作区。目前,协作区内部各城市之间已经建立起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并形成了冶金、煤炭、机械、化工、纺织、建材、医药、烟草等工业体系。在河南省西面,河南省三门峡市、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和陕西省渭南市等,共同构成了晋陕豫三省边缘“黄河金三角区域”的核心。2009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09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要点》,明确表示要开展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协调发展试验区相关工作。“这样一种跨越行政区划的构想其实已有不少成功的先例,比如关中-天水经济区,海西经济区等等。”前述参与规划制定的人士说,“但这样一个规划牵涉的层面太多,目前还只是一个设想。”规划简介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以下称“规划”)。规划中提出了“两纵两横”经济带概念。两纵,即为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京广、京九两条铁路线;两横,则是中国东西交通大动脉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线和长江沿线。加上南北交通大动脉京广深港高速铁路,和陇海高速铁路南北纵横交汇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河南省郑州市,郑州也成为中国中部的中心城市。目前在“两纵两横”经济带上,向西已有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向南则有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和北部湾经济区。从地图上看,河南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几乎与“两纵两横”四线都搭界,但唯独这一地区尚没有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现在就缺中原这一块。”长期关注中原崛起问题的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喻新安对本报记者说,“中原崛起规划的制定,将对区域经济隆起,优化整个国家的经济布局起到重要影响。”河南不甘寂寞。在2010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三全食品集团董事长陈泽民提出建议,加快中原城市群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建设,并尽快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据统计,河南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1078亿斤,连续6年增产,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全部工业增加值近9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河南做到了工业发展上去的同时,保证了农业没有下来,这是很不容易的。”喻新安说。实际上,在今年年初,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三化’协调发展之前已经报上去了,并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很大肯定。”前述参与规划制定的人士告诉记者,“但这并不是说,‘三化’就注定成为未来中原崛起战略的切入点。”[1]发展介绍河南塌陷曾经的中部塌陷,如今却变成了河南塌陷。2005年中部概念最早提出之时,河南一度和湖北上演过中部崛起龙头之争,如今同一战壕的兄弟却纷纷在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布局中抢得先机,河南明显落后了。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在此前后,同为中部省份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已经分别获得了不同主题的国家级综合配套试验区或产业带。“围着河南转了一圈,就是没河南。”河南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认为,新的不均衡,正在制约河南的发展。他最早参与了中原城市群的研究,由其和河南省发改委联合编制的“中原城市群的概念设想”第一次将城市群的形式推向了河南省发展的战略层面。在当时,提出城市群概念的只有几个沿海地区。中原城市群涵盖了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中的9个,形成了以省会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包括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的经济圈。根据当时编制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中原城市群要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各具特色和协调发展,构筑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中原城市群的规划,被寄予了厚望,据一位参与“首次中原城市群市长工作联席会议”的人士回忆,“大家发言时都很激动,感觉到河南发展的机遇真的来了”。但在随后参与申报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竞争中,中原城市群却铩羽而归。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河南省以郑汴一体化和中原城市群为载体,两次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均未获批。随后,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分别上升为国家战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河南当地官员则认为,河南之所以未能申报成功,还是重点不突出,没有找到打动中央政府的核心点。在他看来,除了河南自身的因素外,也和国家对河南的定位有关,国家一直从战略角度强调粮食的安全问题,把河南省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基地,对河南省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在深层次上考虑得不够。2010年3月,全国两会结束后,河南省政府即组织了60多名专家集中攻关,开始了第三次将河南区域发展规划升格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努力,大中原经济区概念随之浮出水面。寻找切入点大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城市群的升级版,目前官方的说法是大中原经济区涵盖河南18地市,形成“一极两圈三层”的城镇体系架构。“一极”即指郑汴新区,也即核心层,将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两圈”即通过加快城市群轨道交通体系和高速铁路建设,在河南省内形成以郑州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和“一小时交通圈”;“三层”即中原城市群核心层、紧密层、辐射层。除郑州和开封以外的7个中原城市群城市组成紧密层,辐射层包括南阳、鹤壁、濮阳、三门峡、安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周边9个省辖市。据一位参与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的人士透露,这也许并不是最终的架构,也可能会将周边省份的一些靠近河南的城市也涵盖进来,形成一个拥有44个城市、1.7亿人口的超级城市群。冯德显分析认为,上升为国家战略有这么两种做法,一是特别大,大到不得不考虑;第二,是特殊,特殊到不考虑在这个地方放试验区,其他地方没法放,而且这个问题还是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两条只要占一条,就足够了”。在他看来,目前所批的综合改革试验区,要么是经济发达地区,承担着带动创新的重任;要么是在经济欠发达或矛盾比较集中的地区,希望通过试验找到化解矛盾的机制。“那么,在经济地位上居中的河南就有些吃亏了。”冯德显认为,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中原经济区是想走大的路子。两次参与中原经济区战略讨论的河南省委党校副校长焦国栋则认为,考虑到国家战略和河南省情,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应该是以保障农业和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立足城乡统筹,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在他看来,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应该是一个重要切入点。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河南省地方政府官员则认为,未来中原经济区内实施的城镇化和沿海的城镇化还不一样,像南方一些地区,土地资源都占得差不多,谈不上什么农业的问题,只有河南才有这些问题。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探索解决制约城镇化的制度性障碍,比如说农民工在城市落户问题,土地流转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将对我们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对河南这样省份,具有重要意义。”该官员说。先行者的尝试跨省区组合,在河南省内并不缺乏先例。1985年9月,由河北邯郸市和河南新乡市倡议并成立的中原经济区(以下称老中原经济区),包括了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13市,并在邯郸市设立了“中原经济区联络处”,作为经济区常设办事机构。在河南原有的中原城市群规划中,未被列入的安阳、濮阳、鹤壁三市也是该区域经济组织成员。和这三个城市类似,组织内的晋城市、邢台市、聊城市、菏泽市、临清市也都在各自的省域内处于边缘位置,难以被其经济中心城市辐射和影响。据老中原经济区市长联席会办公室副主任孟德荣介绍,这一自发成立的区域经济组织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开始发挥作用,“各成员之间物资交换,互通有无,发挥了很好的桥梁作用。”每年一次的市长联席会议,在成员单位之间轮流举办。据孟德荣介绍,目前区域内已先后组建了30多条行业网络,不仅包括了交通、旅游、商业、金融、科技等行业,而且还延伸到司法、文化、公安等行政管理部门。孟德荣所在的邯郸市还是环渤海经济区的成员。不过在他看来,环渤海经济区的名头虽然大,但对远离区域中心的邯郸来说,“合作机会比较少,没有获得太多实际效益。”而自发组织的老中原经济区,“搞得比较活,比较有效。”孟德荣认为,从他参加的两个经济区的合作来看,一味搞大并不一定有利于合作,“即便是获得政策,也仅仅是概念效应。”在国家政策越来越趋向于普惠制的时代,靠政策带来发展机遇已经大大减弱。在他看来,只有根据市场和内在经济发展的需要组建经济区,操作性才会比较强。与老中原经济区类似,在河南省东部,由苏鲁豫皖接壤地区21城市
本文标题:中原经济区(中原振兴规划-国家战略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37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