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城市、乡村、自然环境,是文明诞生以来,人类生存的三类主要空间。比较而言,城市是多样文明要素高密度聚集的空间,乡村是文明要素低密度聚集的空间,自然环境是还没有人去干预或人类不去干预的空间。适宜人生存的自然空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没有同自然空间的和谐,也就没有城市和乡村的存续、发展。这是思考、推进城乡发展,改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的一个根本性前提。推进城乡融合,需要对城市、乡村、自然环境这三类空间的合理关系进行伦理反思与确认。在历史与现实中,人们所理解和推进的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其一,用二元思维理解、营建城乡关系。其实,城乡关系不只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更是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城乡关系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乡村不等于传统,城市也不等同于现代。乡村与城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与乡村中都有代表人类文明本性与非文明的要素与内容。这样,推进城乡融合就不是简单地把乡村城市化或者把城市田园化的问题,而是具体厘清现有城市与乡村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营建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其二,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理解、推进城乡融合。经济利益至上逻辑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简单地以经济利益至上为主导原则,则会导致城乡空间价值的单一化。漠视城乡关系的复杂伦理内容,其结果可能是城市与乡村的双重破坏、城市与乡村的新型对立。推进城乡融合,需要超越二元思维,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理念。城乡融合是一个综合的空间转换过程。推进城乡融合,首先需要处理好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类空间之间的关系,营建三者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其次需要处理好物理、社会、心理空间的关系,在城市与乡村同时营建环境美好、社会和谐、心理健康的发展态势;再次,需要处理好历史、现实、未来空间的关系,注重城乡中的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的保护,注重运用新技术为当代人营建更好的生活与工作空间,并注重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推进城乡融合,需要改进运行机制,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规范。原来城乡分立式的空间权利结构,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城乡融合的良性推进。一方面,城市土地与乡村土地的空间权利存在巨大差异;另一方面,城市与乡村在诸如交通、医疗、社保、教育等基本公共权利以及工作机会、社会流动性等发展权利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虽然国家出台了新的户籍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但城乡在发展权利方面依然差异明显。差异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其改善也不会一蹴而就。调整城乡分立性的公共资源投入机制与公共服务配置方式,推进城市权利与乡村权利的均等化、平等化,对可持续地推进城乡融合,具有方向引导及基础保障作用。(节选自陈忠《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特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自然空间不具有文明要素,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决定着城、乡的存续与发展。B.城市与乡村都有文明与非文明要素,只是城市文明程度更高,而乡村的历史更悠久。C.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推进城乡融合,使城乡均遭受破坏,造成了二者之间新型对立。D.推进城乡融合要保护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也要营建适合当代人的生活与工作空间。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推进城乡融合应注意的问题。B.文章第二段与三、四两段之间构成了总与分的关系,阐述了推进城乡融合的整体构想。C.文章分两点阐述如何推进城乡融合,一是突破二元思维的伦理,二是改进旧运行机制。D.文章提出了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营建问题,反思了历史与现实,提出了解决的方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对城市与乡村的优势与问题有清晰认识,才能营建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新格局。B.在城乡融合中,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展空间,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C.城乡之间形成巨大差异的原因非常复杂,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做大量工作,并长期坚持。D.改进现有运行机制,并营建合理的空间伦理规范,就能够保障城乡融合持续地推进。【答案】1.D2.B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自然空间不具有文明要素,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扩大范围,原文为“适宜人生存的自然空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B项“城市文明程度更高”“乡村的历史更悠久”无依据;C项,“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推进城乡融合,使城乡均遭受破坏,造成了二者之间新型对立。”或然变必然,原文为“漠视城乡关系的复杂伦理内容,其结果可能是城市与乡村的双重破坏、城市与乡村的新型对立。”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论证结构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是阅读,注意整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二是要有整体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本题中B项“文章第二段与三、四两段之间构成了总与分的关系,阐述了推进城乡融合的整体构想。”表述错误,应是递进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D项“改进现有运行机制,并营建合理的空间伦理规范,就能够保障城乡融合持续地推进。”表述错误,原文最后一段最后一句“调整城乡分立性的公共资源投入机制与公共服务配置方式,推进城市权利与乡村权利的均等化、平等化,对可持续地推进城乡融合,具有方向引导及基础保障作用。”起到“基础保障作用”,还应有其他条件,前者不是后者的充分条件。故选D。【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整体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网络谣言是借助网络平台传播的不实言论,相较于其他谣言,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等特点。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自媒体的日渐兴起给网络谣言的传播和扩散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摘编自人民论坛网2018年5月15日)材料二:【人民网北京1月18日电】1月17日下午,由腾讯公司举办的阳光媒体人暨谣言治理大会在京召开,现场发布了《2018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报告指出,微信平台2018年全年共拦截谣言8.4万多条,辟谣文章阅读量近11亿次。其中,食品安全、医疗健康、社会民生等领域均是谣言“重灾区”,如“菠菜豆腐一起吃会得结石”“洋葱杀死感冒病毒”“MH370坠毁柬埔寨”等均为网民极其关注的谣言案倒,平台拆解了这三类谣言的九大套路,从谣言的传播趋势、网民地域分布和相关话题人群画像等数据来剖析其传播度、危害度,进行谣言鉴定。报告同时指出,中老年网民数量已突破8000万,相较八零后、九零后的青年群体,中老年群体更具传谣倾向,网络谣言成为中老年网民群体遭遇比例最高的网络风险,针对这种情况,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副主任何凌南就谣言治理办法提出了四方面建议:快速生产和发布辟谣内容、利用社交网络阻断谣言传播、生产中老年人“看得懂、传得开”的辟谣内容。增强辟谣内容的权威度和可信度。(摘编自《(2018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发布》,人民网2019年1月18日)材料三:(摘编自《2018网络谣言传播以及成年人认知情况研究报告》)材料四:如今,不少内容平台已应用大数据、机器算法、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识谣辟谣。去年6月,微信团队上线“微信辟谣助手”小程序,阅读或分享过的文章一旦被鉴定为谣言,用户将会收到提醒,截至2017年12月已发送3700余万次提醒。字节跳动旗下平台归档社会、健康等领域的4万多个谣言案例,以“人工审核+机器筛查”方式及时阻断谣言传播,最短拦截时长仅用时60秒。当然,精准辟谣固然有效,而让真相从源头“跑过”谣言,才能真正还网路空间以清朗。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搭建起顺畅高效的官方信息发布渠道、摸清谣言产生源头,清除谣言滋生温床,用真实信息压缩谣言传播空间。另一方面,网络平台,谋体、科研机构等互联网内容生态建设相关主体也应携手合作,通过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覆盖广泛的传播手段,针对关切,解疑释惑、普及科学,引导网民提升用网素养,增强抗谣免疫力,共同营造良好网络生态。(摘编自《网络治理重在精准到位》,《人民日报》2018年9月27日)4.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从网络谣言分布区域情况来看,我国各地区网络谣言数量均高于国际网络谣言数量,足见我国网络谣言治理问题严峻。B.网络谣言分布区域情况的数据显示,华东成为了网络谣言的高发地,网络谣言的分布情况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C.在2018年上半年的网络谣言类型分布情况中,社会安全方面的谣言数量最多,科学科研方面的最少,这可以反映出人们对科学科研的关注度不高。D.从网络谣言类型的分布中不难发现,网络谣言己经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诸多方面,网络谣言的治理追在眉睫。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和自媒体的日渐兴起,使得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的特点。B.谣言治理报告显示,腾讯公司在谣言拦截和谣上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并且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来鉴定谣言。C.中老年网民更具传谣倾向,快速生产中老年人看得懂传得开的辟谣内容可以有效降低中老年被网络谣言蛊惑的风险。D.大数据、机器算法、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识谣辟谣的效率,拦截时长最短的仅需一分钟。6.根据上述材料,治理网络谣言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应承担的责任。【答案】4.D5.A6.涉及网民,网络平台、媒体及科研机构,政府相关部门等方面其中各方应承担的责任:①网民:提高自身的网素养,不做网络谣言的传播者和制造者。②网络平台、媒体及科研机构: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提高识谣辟谣效率,共同营造良好网络生态。③政府相关部门:完善网络领域的法律法规,建立起顺畅高效的官方信息发布渠道,摸清源头,清除温床,用真实信息压缩谣言传播空间。【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第三步,逐项和原文对照,确定答案。A项分析错误,“我国各地区网络谣言数量均高于国际网络谣言数量”错,材料三的图中“东北”的网络谣言数量比“国际”的网络谣言数量低。B项,“网络谣言的分布情况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这一说法于文无据,而
本文标题: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409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