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陕西省安康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陕西省安康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来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第1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扩大西周统治范围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2.西周时期,许多彝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载有“铸兹宝簠,以享孝于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等辞语。这些铭文反映了当时A.宗法关系与皇权相结合B.血缘关系影响政治生活C.祭祀旨在宣扬君权神授D.僭越周礼的行为被遏制3.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C.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D.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4.《剑桥中国秦汉史》说:“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短的时期也可能是一件好事……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经过了汉代的完善和巩固,又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这套制度A.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B.解决了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C.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传统D.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5.《史记》记载:“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清代赵翼也说道:“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汉代此用人机制A.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C.削弱了汉宗室贵族的势力D.使皇权受到外朝控制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门第社会违背历史潮流B.察举制打破了官僚政治体系C.科举制要优越于察举制D.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7.魏晋期间,门阀政治形成以后,士族地主内部的高下序列,由于相互之间为各自利益的政治争斗不断,仍有升降,可以说门阀士族在相互斗争中发展,而竞争使其在一定时期内的统治得以维持。据此可知,门阀政治A.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加剧了士庶之间的对立C.客观上维护了统治秩序D.维护了社会的长治久安8.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高门士族长期以来对官学的垄断,加之通过“权贵请托”等方式得到科举及第,高门士族子弟在科举录取上形成垄断性态势。这说明科举制度A.没能打击士族门阀的权力垄断B.保障了封建官僚队伍素质较高C.影响了选官程序的公平与公正D.需要配套的制度建设保障执行9.《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表明宋代A.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B.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C.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D.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10.王在《送申巡检之官序》中记载:“至正十一年,海内多故,天子命勋旧大臣行中书省以镇外服,且以为去朝廷远,事有机速,不可律于常制禀命而行。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这说明元朝行省A.权力不再受到中央的节制B.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C.一直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D.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11.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这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这说明A.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B.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C.内阁成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D.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2.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沾恩报仇,朦胧举向”;明英宗时“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这些做法A.消除了吏治的腐败B.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D.客观上有利社会公平公正13.为避免地方文书传递过程中耗时、易泄密等问题,清康熙年间出现了奏折,作为部分官员单独向皇帝呈送的密封报告,由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奏折在传递过程中,无中转和收发环节,并最终成为清代官方文书的主要形式。上述材料可以说明奏折A.不利于皇帝广泛听取各方意见B.加强君主对官僚和地方的控制C.取代了内图的票拟和批红制度D.只属于皇帝与官员的私人通信14.在军机处设立以前,皇帝挑选亲信顾问参与决策时,选人标准没有成文的标准和硬性的规定。在军机处出现以后,入直军机,参与机要的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军机章京则只能从四品京堂以下的官员中选择。可见,军机处的设置A.推动皇权政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B.导致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C.利于提升机要大臣的官品和职权D.利于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15.清代行政区划一般采取省、府、县三级制。此外部分地区设州和厅,前者地位同于府,后者同于县,蒙古地区全被征服后,清室因其部落故俗,分其地为若干蒙旗,以理其政,并赋予高度的治权。对西南地区的外族首先沿用明朝的土司制度,后大多改土归流。材料说明清朝A.废除了元朝行省制B.地方行政制度因地制宜C.沿用明朝地方制度D.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16.1840年6月2日,英军入侵浙江舟山的沈家门港口。一位官员不以为意地说:“广州禁烟,夷船被迫来此,此处将成贸易大码头,我等将加俸了。”这一言论从根本上说明A.未深入认识鸦片的危害B.清朝官员的愚昧无知C.缺乏对世界潮流的认识D.清朝专制制度的腐朽17.1869年4月正式公布生效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如案件中并不涉及洋人,陪审官不得干预;纯粹华人之间的案件,领事不得干涉。这种会审制度A.推动中国司法走向近代化B.传播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C.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D.实质是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18.“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19.1899~1900年,美国先后两次发出照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要求其他列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清帝国从事贸易”等。这体现了美国A.抵制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B.推行门户开放政策C.在国际关系中居主导地位D.重视发展美中关系20.右图是光绪二十六年九月十五日,外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的布告(局部)。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这一情形出现在英法联军侵华期间B.表明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C.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D.说明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控制21.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A.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C.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22.1938年11月,蒋介石提出:“我们这次抗战……可以说只有两个时期,第一期的任务,在于尽量消耗敌人的力量,掩护我们后方的准备工作,确立长期抗战的基础……第二期的任务,就是要承接前期奋斗的成绩,实现我们第一期中所布置的一切计划,发挥我们抗战的力量,以达到抗战胜利与建国成功之目的。”这说明蒋介石要A.消极抗日积极反共B.坚持持久抗战战略C.制定对日反攻计划D.建立一党专政政府23.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制定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大方针。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采取一次主动反击的行动。这次“主动反击的行动”A.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B.打破了日本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C.取得了抗日战争以来首次大捷D.接推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24.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是25.1942年朱自清在《论轰炸》中写道:“敌机的轰炸是可怕,也是可恨的;但是也未尝不是可喜的。轰炸使得每一个中国人,凭他在那个角落儿里,都认识了咱们的敌人:这是第一回,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国家。”这段话意在强调A.民族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增强B.日本利用空中优势全方位地打击C.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D.知识分子加强对民众抗战的宣传第II卷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周初年分封情况示意表学者范红军认为“西周盛于分封,衰于分封”,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试有条理地分析范红军的这一观点。2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二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会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元]脱脱等《宋史·职官志》材料三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以统领众职。置属官,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都事、检校,正七品,照磨、管勾,从七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清]张廷玉《明史·职官志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其局限性。(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中央机构职责的划分情况。(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中书省的演变情况并分析中书省结局的原因。(8分)28,(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现状:我攻彼守。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与自由,我方则强硬要雄持原状: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美国海军参谋长赫尔伯特在仔细比较了中国和日本的军事能力后指出,虽然中国陆军战斗力较弱,但中国海军应该稳操鸭绿江海战(指黄海大战)之胜券,因为不论从防御方面还是从进攻方面看,中国战舰的能力都较日本舰队优越。他甚至暗示,中国舰队的某些装备过于先进:“中国应在一点上充满自信,即如果她的军舰上装配的是普通炮弹而不是穿甲弹,她反而更有可能赢得这场海战”,至少,“如果她的军舰装备了更多的快射炮,那她则无疑会赢得这场海战”。著名海军理论家曼翰也提出,由中国舰队发射的一枚直径12英寸的炮弹对敌手显示了知此大的摧毁力,“由此说明,如果中
本文标题:陕西省安康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414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