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小说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回家过年东方晓大雪纷纷扬杨地下着。田野一片银白。她伫立在村口,睁大双眼向远方瞭望。北风像无数只利爪,无情地撕扯着她的衣服。鹅毛般大小的雪片,一个劲儿地往她的脖子里钻。她紧了紧棉衣外边黛青色的围腰,又围了围那条深蓝色的头巾,继续瞭望。她在等待当兵的儿子回来。进腊月时,儿子就来信说打算回家过年,可究竟哪天回他却说不准。今天是三十,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她相信儿子今天一定能回来。她已经成了雪人;但她并不愿拍去身上的积雪。身为农民,她识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可这会儿她又担心雪下得太大,会阻断道路。心里默默念道:儿子你在哪儿呀?是在部队,还是在路上?这天气你还能回来吗?老天爷啊,给我儿子留下回家的路吧……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她就开始等啊,盼啊,盼着儿子早点回来。年根里事情多,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备年货,她的老伴儿有病,她家自然比别人家忙。可即便这样,她还是每天都到村口瞭望一会儿,一天不落。但直到现在,还是没看到儿子的身影。昨夜又下起了大雪。她知道,儿子今天要是再回不来,可能就不会回来了。是阻在了路上,还是部队突然有了任务?先前,儿子写信告诉过她,军令如山,一旦有命令,任何个人的事情都必须放下。但她依然满怀希望,在她看来,这么太平的世道会有什么重大事情呢?肯定是被阻在了路上,这该死的大雪!今天吃过早饭,她把大年夜要吃的肉炖上,又吩咐女儿剁饺子馅儿,然后就冒着大雪到村口去瞭望。雪不停地下,风使劲地吼。她的脚早已冻得麻木,不停地跺来驱寒。跺着跺着,脚下成了一对儿冰砣窝子,但她决不挪开地方,她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等到儿子回来。“娘,回家吃饭吧!”她以为是儿子在唤她。回头一看,却是女儿。她才意识到已过了中午。吃过午饭,她又来到村口。洁白的雪路上,又留下她一串深深的脚印。而那脚印很快就像先前的脚印一样,被大雪盖得无影无踪了。来到村口,搜寻到自己蹐过的雪窝子。雪窝子已被大雪盖住,但还是留下了浅浅的痕迹。她依然站在那对雪窝子上,生怕不能连续似的。她坚信站在老地方等,肯定能等到儿子。两个小时过去了,她什么也没等到。又过了两个小时,她仍然什么也没等到!天渐漸黑下来,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灯笼,鞭炮声也在四面八方响起。她才失望地对来唤她回家吃饭的女儿喃喃地说,你哥今年可能回不来了。晓上,她还不死心。老伴儿和孩子们都睡了,她还坐在炕沿上,等着儿子回家。直到凌晨,鞭炮声再次响起。她才自言自语地说看来真的回不来了!”然而大年初一的清晨,一家人正要开始吃饺子,一封信送到她的手里。是儿子写来的!爹、娘;儿不孝,让你们失望了。儿原本要回家过年,但临行前突然接到命令,我们驻地附近发生特大雪灾,积雪超过30厘米,灾区牧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上级命令我们马上赶往灾区救灾。时间紧急,不能多写,请爹娘安心过年,不要牵挂我。儿拜上1988年1月5日随信寄上我新近照的照片,就先让它陪爹娘过年吧。她拿起照片认真端详:穿着厚厚棉军装的儿子戴着像雷锋那样的帽子,双手端着枪笔直地站着,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脚下是厚厚的积雪,身后是碧蓝的天空和皑皑的雪山。眼泪一下子就溢满她的眼眶……她把儿子的照片装进相框,端正地放在桌子的一边,又在照片后面放上凳子,然后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她才自言自语地说:‘看来真的回不来了!’”说明母亲对儿子不能回家过年是有心理准备的。B.结尾处的“她……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表现出母亲不能与儿子团聚的伤心与痛苦。C.小说很注重通过细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文中两次写到母亲执意要站在雪窝子上等儿子,反映了她对儿子回家的真诚期盼。D.在读者都认为母亲因儿子不能回家只好在遗憾中过年的时候,却收到了儿子的信和照片,这样的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2.开头写大年三十母亲在大雪中等当兵的儿子回家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3.小说为什么以“回家过年”为题?【答案】1.B2.(1)在结构上:为下文儿子不能回家过年做铺垫(2)在内容上:①表现出母亲对儿子的心情,侧面表现了军人在家中是一个好儿子。②通过写母亲在风雪中等待的焦灼,侧面赞美了军人过年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无私奉献的精神。3.①情节上:“回家过年”的情节贯穿全文,叙事结构严谨。②形象上:儿子的照片“回家过年”颂造了为国家舍小家的无私奉献的军人形象。③主题上:歌颂了过年时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们。【解析】【1题详解】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题中,B项,“表现出母亲不能与儿子团聚的伤心与痛苦”错误,选项认为“她……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表现母亲的心情“伤心与痛苦”错误,从文中来看,这是母亲的自我宽慰,是对儿子在极为紧急的情况下,还用这种方法表达孝心感到十分欣慰。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开头写大年三十母亲在大雪中等当兵的儿子回家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然后找到设题的情节,概括其内容,再从内容和情节两个方面分析作用。答题时注意先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从文中来看,小说开头写大年三十母亲在大雪中等当兵的儿子回家,表现出母亲渴望儿子回家的急切心情,侧面表现了军人在家也是一个好儿子;从主题表达上看,通过母亲在风雪中的焦灼与失望,侧面表现军人付出的巨大牺牲,赞美了军人的无私奉献;从情节上来看,母亲大年三十在村口等候儿子归来暗示了儿子可能无法回来这一事实,这也就为下文儿子因执行任务而没有能够回家过年做了铺垫。考生围绕这几个方面分析作答就可以了。【3题详解】本题针对小说标题设题。题干问的是“小说为什么以‘回家过年’为题”,然后先明确标题的命名方式,再注意从结构、内容、手法以及主旨的角度分析。从内容上讲,“回家过年”的故事的主体,主体部分写母亲盼儿回家过年,结尾部分写儿子的照片“回家过年”;从结构上讲,“回家过年”的情节贯穿全文,使叙事结构严谨;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讲,母亲盼儿回家过年,表现的是浓浓的母爱;儿子只有照片回家过年,表现的是军人为国奉献的精神;从主题上讲,“回家过年”的愿望与最终未能回家的结局,形成矛盾,突出了军人为了国家舍小家的精神之伟大。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点睛】解答标题类题目,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首先是标题本身,点明写作对象,分析标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多体现为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标题;分析标题本身的意境特点。然后分析情节结构方面,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接着是内容主旨方面,作者借标题表达某种态度,标题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标题比喻或象征某种形象,标题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氛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錾磨师傅耿立这是一个平原里的人都熟悉的石匠,一年总有几回从村庄走过。他走过来,把褡裢从肩头一甩,锤子錾子互相碰响。父亲与石匠就在驴子前的空地上,各自提下裤裆,蹲下,互相递上纸烟,霞光的斑斓里有了剪影般的影子,映在磨道边的屋墙上。辣辣的烟雾弥漫着,很浓。天到半下午,太阳的光减了力量,在阴凉里就有点冷。錾子和锤子单调的闷音叮叮当当响。石匠师傅全然不在意我的存在,哼起歌子来;“怀揣着雪刃刀,怀揣着雪刃刀,行一步,啊呀哭,哭号陶,急走羊肠去路遥,天,天哪!且喜得明星下照,一霎时云迷雾罩。”在师傅的眼窝里,我看出了水珠,汪汪的,本是干涸的松皱的眼袋忽地明亮。我问唱的什么?他放下锤子。“《夜奔》。”“《夜奔》是什么?”“就是夜里走路到梁山。逼得夜里走路。”梁山,在我们平原的边缘上。但为何成为“夜奔”,我还是不明白。师傅说,大了,有了识见,就会明白。我问师傅见过山吗?他笑了,说他就从很远的深山里,在农闲的时候到平原来,凭着手艺叮叮当当地挣钱。在我的眼晴里,师傅是见过世面的人,很神秘,那一錾一錾的有节奏的声音,也像是魔力和韵调。平原外的一切是什么模样?师傅问我想跟他走吗。“想!”“为什么呢?”“天天吃煎饼。”师傅放下錾,把鐘子放到磨盘上,“孩子,你还小。”他摸着我的头顶说。“大山不好吗?”这一问,好像捅到了师傅的苦处。他摇摇头,“你还小,哪里都有作难的时候啊,大了,等你见到山,经历了,就明白了。”我感到师傅的话极深奥,就想他许是不愿意带我去看山。我有点想哭,就缠着他,让他等着我,等我长大了,到山里去找他,师傅乐了。父亲看我如此的样子,就说拜石匠做师傅,将来能拿动锤子錾子,可以背着褡裢的年纪,就跟着师傅到平原外走动。于是,我恭恭敬敬地叩了头。父亲打了酒,杀了一只鸡,配上从地里摘下的还有黄花的黄瓜。第二天师傅走了,我和父亲送他到村外的土路。一个光光的脑壳,一个褡裢,一把錾子叮当着远了。这以后的日子,师傅在霜降的时候,都会来我们的村子。每次师傅来的时候,总不会空手,带一些平原不常见的物件,煎饼、山核桃、榛子……他从褡裢里掏出那些东西的时候,总会说“我的小徒弟”。我发现师傅十分地珍爱师徒关系,在学屋里,我曾比较老师和师傅,觉得老师不会给我带来平原外的神奇,而师傅说,等我大一点,他就会给我打一把錾子和锤子,和他到平原外走一走。也许,师傅给我的是平原外的牵桂。有一年,到了霜降,师傅没来,到了寒露,师傅还没来,村子里的几家磨都钝了,变得喑哑。贴近年关的时候,我在村外看到了一个背褡裢的人,他告诉我师傅死了,在一家的磨道里,拿着錾子,忽然一放锤子,一口气没上来,走了。我听了,伤心地哭了起来,平原外牵念我的人走了,我对平原外的牵念也减了许多。也许师傅有许多的苦楚,我想到他第一次不自制地在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面前唱起《夜奔》。后来,我在空余时,喜欢起篆刻。我有一个愿望,哪天就刻一方肖像印章,内容是林冲在雪夜,斜背着长枪,枪端处,挑着的是酒葫芦,也是天黑得紧,雪也下得紧……(选自《人民日报》,有刪改)4.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以錾磨为线索,记述了“我”和錾磨师傅的交往过程,展现了一位普通的山民形象,语言朴实,感情真挚。B.文末写“我”想到师傅唱的《夜奔》,和上文照应,表现了“我”对师傅的怀念,暗示师傅像《夜奔》里的英雄人物一样了不起。C.文章注重细节描写,在写师傅唱《夜奔》时“本是干涸的松皱的眼袋忽地明亮”,表明《夜奔》里的唱词和人物命运深深触动了他。D.师傅来自大山深处,不知有无妻室儿女,所以“我”感到师傅“很神秘”,甚至连那一錾一錾的有节奏的声音,也像魔力和韵调。5.文中画线处錾磨师傅共两次说到等我”大了就会“明白”,他所说的就会“明白”究竟指什么?试作说明。6.錾磨师傅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答案】4.C5.(1)第一次所说的就会“明白”,是指生活多坎坷,人生常常会遭遇困境,人不得不在逆境中求生存,图发展。(2)第二次所说的就会“明白”,是指不能把别处想的太美好,无论是平原还是平原外,哪里都有作难的时候。6.鏨磨师博是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山民。①他手艺高超、勤劳能干。每年都在农闲的时候来到平原上为村民鏨磨,很受父亲和村民的欢迎。②他历经沧桑、深明事理。两次告诫“我”长大就会“明白”,可见他经历坎坷,深明人生事理。③他乐观坚强。外出鏨磨,劳作时唱《夜奔》,无奈中显出乐观。④他善良淳朴。收“我”为徒,珍爱师徒关系,从平原外带来的东西给我。【解析】【4题详解】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
本文标题:山西省运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427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