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阳曲县八年级地理下册 8.2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导学案(无答案) 晋教版
8.2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河西走廊的地形图和景观图,说出河西走廊的位置和范围.并能对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河西走廊绿洲的分布与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特点的关系。举例说出影响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地理因素。3.通过阅读资料和相关图片,分析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原因,认识扬沙或沙尘暴天气对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水资源对当地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影响。【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灌溉农业和生态环境教学难点:灌溉农业和生态环境【教学方法】采用创设情境法,同时进行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归纳、总结、比较、互助学习。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难点,师生互动解决,综合对比,综合联系,小组互助学习。【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一)复习提问: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哪个美丽的区域?2、这个区域主要的特点是什么?3、这个区域的优势产业是什么?(二)概括引入:上节课我们游览了美丽的西双版纳,这儿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旅游业是西双版纳的优势产业。——你知道我国的旅游标志是什么吗?放映幻灯片1——马踏飞燕(图片简介)提问:你知道它出土于哪里?放映幻灯片2——甘肃省图甘肃省轮廓图,读图说出甘肃省以黄河为界分成的两部分。(1)武威——铜奔马出土地(链接图片)(2)甘肃省省会——兰州(黄河流经的唯一城市)(3)黄河引导观察黄河以西部分的形状,交代引出“河西走廊”(4)河西走廊学习新课一、位置、范围说明: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从分析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放映幻灯片3——中国地形图(1)甘肃省轮廓图(2)青海省轮廓图(3)两省交界——祁连山脉放映幻灯片4(1)祁连山脉、合黎山、龙首山(2)重要城市:武威、金昌、张掖、酒泉(链接图片)、嘉峪关(链接图片)观察分析:河西走廊在我国的位置1、深居内陆、远离海洋;2、地处温带;3、第二级阶梯(青海在第一级阶梯);4、祁连山脉以北。读图分析:说出河西走廊的范围。一、古今交通要道交代过渡:河西走廊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放映幻灯片5——古丝绸之路图放映幻灯片6——亚欧大陆图——新亚欧大陆桥(陇海线-兰新线)用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结合图分析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得出结论:河西走廊是古今重要通道。放映幻灯片7——结论(强调)放映幻灯片8——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提问:春风指什么风?春风为什么不度玉门关?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思考分析解答诗词中的地理问题。放映幻灯片9——冬夏季风图放映幻灯片10——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图验证以上自己的答案分析回答:深居(),远离()地处()带降水()→()气候→以()景观为主放映幻灯片11——结论:气候干燥,以荒漠和半荒漠为主。观察、思考、分析、回答放映幻灯片12——荒漠景观图过渡说明:荒漠中有水就会出现绿洲。分析说出:1、祁连山脉对河西走廊的重要性;2、绿洲对河西走廊的重要性;3、农业发展有什么特点?4、绿洲上主要种植哪些农作物?二、灌溉农业放映幻灯片13——绿洲分布图提问:(1)城市分布与绿洲分布有什么关系?(2)发散思维:人口分布、工农业分布、交通分布有何特点?(3)绿洲的水来自哪里?(过渡)放映幻灯片14-16——祁连山脉雪山与冰川图放映幻灯片17——绿洲分布图(1)水的来源(2)灌溉农业→提问:放映幻灯片18——绿洲面积所占比重图(1)绿洲面积小。(17.4%)观察绿洲面积的大小回答:绿洲的面积大还是小?先回答,总结出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再读课本P·88-89<图8.20绿洲的变化>,分析填写关联图:(讨论)思考:绿洲面积缩小了,会给河西走廊带来、、、等灾害,影响西部大开发。(讨论)思考:面对河西走廊绿洲不断缩小,沙尘天气越来越多的的事实,该怎样治理和保护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呢?(讨论)分析回答,各抒己见A人口增长B开垦荒地C沙尘暴D灌溉土地,水源紧缺E土地沙化放映幻灯片19——关联图及结论结论:从图中可以看出河西走廊地区“人、地、水”的矛盾十分突出,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水资源短缺是河西走廊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三、脆弱的生态环境放映幻灯片20,引导思考放映幻灯片21-22,干旱及沙尘暴图片,沙尘暴资料。情境引出:该怎么办?想像回答,各抒己见放映幻灯片23——讨论:放映幻灯片24-27,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放映幻灯片28,提问:经过治理和保护,河西走廊的明天会怎样?(开放性试题,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放映幻灯片29-30——景观图欣赏图片,增强环保意识放映幻灯片31——2006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沙漠与荒漠化资料积累,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课堂小结:学生先归纳总结,教师后指正补充。【当堂检测】练习提高:对比填写课本P·92“西双版纳”和“河西走廊”的比较表。【板书设计】8.2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1、古今交通要道2、灌溉农业和生态环境【作业设计】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河西走廊(又称“甘肃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北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长约1000多千米,宽数千米至近百千米不等,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地域上包括甘肃省的兰州和“河西四郡”: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和敦煌(瓜州)。居住着汉、蒙古、裕固、藏等民族。自汉朝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以来是内地连接新疆的重要信道,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古代中国同西方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国际信道。(1)河西走廊的范围有多大?(2)河西走廊是怎么得名的?二、填图册49、50、51页第一、二、三、四题。【课后反思】河西走廊的名称,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河西走廊具体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环境问题等知识,学生了解的并不多。但因为这是区域地理的最后一节,对于学习区域地理的三个重要方面(即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区域内地理事物的分布;认识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域差异;认识区域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学生已基本掌握。有了这样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可以说已为河西走廊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为这是区域地理的最后一节,对于学习区域地理的三个重要方面,即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区域内的地理事物的分布;认识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域差异;认识区域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区域环境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本文标题:山西省阳曲县八年级地理下册 8.2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导学案(无答案) 晋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432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