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忻州市静乐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忻州市静乐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主要表现出了四个维度的转型,分别是:贫困程度的相对性,贫困生成的结构性,贫困内涵的消费性和贫困治理的日趋复杂性。。198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为1.25亿,而到2007年时,相关数据显示,绝对贫困人口约为1479万人。2001年中国政府发表《二000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宣布在2000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这标志着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二元结构中,相对贫困人口已占据了中国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2011年,中央政府设定了2300元的贫困线,这让中国的贫困人口迅速增加至1.28亿。虽然在新标准下贫困人口大量增加了,但是相对贫困人口占主体的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截至2014年底,中国贫困人口还有7000多万,我们的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所谓的贫困生成主因的结构性是指,越来越多贫困人口的出现或者说其无法跳出贫困陷阱是因为他们面临的是结构性贫困的处境,我们也可以说,贫困人口陷入了结构性贫困的陷阱。这里所谓的结构性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在资本、资源、技术、知识、信息、社会资本和文化等多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和场域内,对无法与那些在以上层面具有优势的精英群体和优先群体进行竞争,因为两个群体的初始条件不同,同时与以上结构及其资源分配相关的机会也并不均等。结构性贫困的存在意味着,贫困人口仍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贫困状态,且在富者与贫困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间接的或然性的剥夺关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不均衡和不平等结构的存在,贫富差距并没有像我们政策宣传和期待的那样不断缩小,而是出现了相对平衡发展基础上的差距不断加大。由于当前贫困人口的构成主体是相对贫困人口,因此,对他们而言,生存和基本生产方面并没有让其感受到贫困,而最让其觉得贫困和窘迫的是消费层面的贫困。在英国思想家鲍曼看来,这个时代是一个通过消费来生产穷人的时代,只有充足的消费才能证明个体的价值。对农民而言,受市场经济价值理念和攀比、面子等亚健康消费文化的影响,他们也渴望自己能够充分消费,能够充分享受物质层面的丰足生活;同时,以国家层面的发展主义为主导,个体价值的成功标准被一元化,也即经济上的成功和成就才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证明。在这样一种意义上,对贫困者而言,他们贫困的是用来消费的资本,用来实现更多其他方面发展和提升的物质基础。不能有效应对贫困内涵的这种转变,那扶贫工作的困境就难以突破。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贫困治理历程,按照相关研究者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贫困治理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贫困治理重点是发挥计划的调控和改革作用,对贫困人口的扶持主要是去除了各类阻碍性的制度因素,让贫困人口具有了更多的社会流动性和更大的创造财富的空间;在第二阶段,扶贫管理工作地位突出,专门性的扶贫工作机构也得以建立,扶贫财政专项和国家贫困线等初次进入扶贫领域。这些都标志着扶贫治理的复杂性已经开始显现;发展到第三阶段,贫困治理的复杂性就更加显著了,这个时期的贫困治理不仅继续强化来自政府行政治理层面的职能,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同时也注意发挥基于市场的经济发展对贫困人口的帮扶作用,此外,为了应对扶贫问题的复杂化,政府层面还倡议和推动构建了社会理论参与的扶贫大格局。社会分层与基层治理格局的变化导致减贫越发艰难。这也是贫困治理复杂性的客观原因。(摘编自邢成举赵晓峰《论中国农村贫困的转型及其对精准扶贫的挑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给扶贫工作提供具体提导,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所出现的转型问题。B.到2014年底,中国绝对贫困人口比2007年增加了5000多万,这增加了扶贫的艰巨性。C.相对贫困人口指的是那些无法与富豪一样消费,充分享受物质层面豪华生活的人群。D.农村贫困生成的结构性转型,实际上意味着贫困人口仍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贫困状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四个维度审视,着重论述了当前中国农村贫困的转型问题。B.文章引用具体数字,阐明了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生成的结构性变化,指出扶贫的艰巨性。C.文章引用英国鲍曼的思想,是为了佐证当前贫困内涵的消费性变化,提醒人们有效应对。D.文章概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的三个阶段,分析了贫困治理复杂性的客观原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OOO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的发表,表明中国相对贫困人口成为贫困人口主体。B.因为贫因生成的结构性转型,我国贫富差距在相对平衡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C.如果没有市场经济价值理念和攀比、面子等消费文化影响,人们就不会感到自己是贫困的。D.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国贫困内涵的转型,才能应对精准扶贫的新挑成,走出扶贫工作的困境。【答案】1.D2.B3.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为了给扶贫工作提供具体指导”错,本文目的显然是论述当前贫困的转型问题,以给政府决策提供宏观依据,从而迎接新的挑战,并未提供具体指导;B项,“中国绝对贫困人口比2007年增加了5000多万”错,文中所说的“中国贫困人口还有7000多万”其中还包括占主体的相对贫困人口;C项,“无法与富豪一样……豪华生活的人群”错,根据文意,应是“无法充分享受物质层面的丰足生活”。故选D。【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项,“阐明了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生成的结构性变化”错,文章引用具体数字是说明“贫困程度的相对性”。故选B。【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对象扩大,根据原文,“人们”应该是“相对贫困人口”。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塞罕坝的横平竖直王国平①位于河北承德的塞罕坝,落叶松遍布,笔挺笔挺的。②塞罕坝是松树的天下。这些松树,跟风对话,跟雪周旋,跟寂寞逗趣。漫步塞罕坝,目力所及都是挺立着的灵魂。你会感觉被一股正气萦绕着,内心不由得生发出敬畏的情感。③在这片140万亩的土地上,人工绿化面积达112万亩。都说塞罕坝在大地上书写着绿色奇迹,那么松树负责的就是那一笔稳健的“竖”。④松树在地上投下的影子,就是路。塞罕坝的路,那么的细,那么的长,就像孩子用纯白色的油画棒,在硕大的墨绿色纸张上画出的一道道平展的白线,径直地伸向远方。⑤塞罕坝原本没有路,是塞罕坝人用铁脚板踩出了一条条路。森林深处的一条条小道,给塞罕坝添上了灵气,让塞罕坝的花草树木跟人亲近了,也让塞罕坝的壮美与幽深得以被人识、被人叹、被人爱。⑥如果你添加了塞罕坝人为微信好友,又关心微信运动的计步排名,你会发现,塞罕坝人多数时候是排在前列的,甚至不时占据封面。这是因为塞罕坝人总是在路上,喜欢在“林子”里转悠,他们在工作,在生活,在守护绿色,在制造“氧气”,在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书写着大地上的那一笔舒展的“横”。⑦有了“横”与“竖”,坐标系的X轴、Y轴就确立了,而坐标系的原点,站着的是“人”。⑧一撇一捺,重重两笔,挥就的是人的浩浩威严,“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塞罕坝人,在茫茫荒漠上种树,历时五十五载,那么单调,那么漫长,他们顶住了风,挡住了雨,吞下了苦,咽下了痛,以强硬的姿态号令茫茫荒漠变身茫茫林海,让绿色常驻人心,并见证着生态保护跃居时代主潮。⑨一撇一捺,轻轻两笔,也状写着人的柔性智慧,“涸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塞罕坝人伺候着自己或前辈种下的这些树,担心它们受森林病虫害的困扰,有个“头疼脑热”,又忧心它们一着不慎“惹火上身”,后果难以想象。在石质阳坡植树,泥土少,只能从别处运来,他们叫“客土回填”,给一堆土以宾客般的礼遇,整个植树的氛围也平添了几分庄严。他们还喜欢把“适地适树”的说法挂在嘴边,这跟“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一个道理,到什么地方种什么树,蛮横不得,强扭不来。⑩塞罕坝人,演绎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积极面与光明面。⑪横平竖直,一撇一捺,塞罕坝书写着一个“本”字。⑫1962年,那么一个年代,国家决定要在塞罕坝组建林场,目的和期望凝结在27个汉字的字里行间:“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⑬这就是“本”,塞罕坝人“不忘本”;这就是“初心”,塞罕坝人“不忘初心”。⑭55年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每年释放氧气54.5万吨,拥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植物9种……这是塞罕坝人提交的成绩单。⑮横平竖直,一撇一捺,塞罕坝书写着一个“木”字。⑯森林,树木,是塞罕坝人的亲属、友朋,亦是恋人,生死相依,你侬我侬。⑰海子有诗:“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在绿色时空工作、生活着的塞罕坝人,不时享受着因静气而生发出的此等幸福。⑱塞罕坝有多个苗圃,树苗在这里得到精心呵护、培育,待时机成熟,就装上车,被运往四面八方。⑲塞罕坝人嘴边的这些“苗子”,携带着塞罕坝的基因,盛满了塞罕坝人的情谊……⑳去吧!去吧!塞罕坝的“苗子”,去美化别人的幸福生活,去装点我们共同的家。(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⑦段总结上文,将横和竖比作坐标系的轴,点出人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并引出下文描述的“人”在处理与自然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面。B.文章将塞罕坝人绿化荒漠的伟绩,比作塞罕坝“人”不忘“本”心,在大地上一横一竖书写着“木”的生命奇文,构思巧妙,别具匠心。C.文章引用海子的诗,是为了说明塞罕坝人经过55年的奋斗,已经把当地改造成了“珍贵的人间”,塞罕坝人和自然和谐相处。D.文中写塞罕坝人“不忘本”时,用了不少精确的数据,这些数据比文字更有说服力,非常直观地显示出塞罕坝人践行27字诺言的成绩。5.结合全文,说明题目中“横平竖直”的含意.6.本文的语言充满诗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答案】4.D5.①“横平竖直”指的是一条条平展的道路和一棵棵笔挺的松树。②指的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即塞罕坝人用威严和智慧战胜荒漠、绿化家园、造福他人的精神。(答出塞罕坝人踏实、坚强、奉献和吃苦耐劳等精神亦可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6.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形象美。例如,“这些松树,跟风对话,跟雪周旋,跟寂寞逗趣”。②运用排比、反复等大量的整句,使得语言凝练而富有韵律美,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例如,“他们顶住了风,挡住了雨,吞下了苦,咽下了痛”。③引用古文和新诗,营造了一种文化意境,增添了文章的意境美。例如引用海子的诗。④以上形成了文章灵动和明快的语言风格。【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项考核结构,C项考核手法,D项考核内容,其中D项,“诺言”错,27字不是塞罕坝人的诺言,而是国家提出的目标。【5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标题的含义的题目,要求结合全文,说明题目中“横平竖直”的含意,答题时注意结合情节和主旨回到表层和深层含义,此题从情节的角度看,“横平竖直”指的是一条条平展的道路和一棵棵笔挺的松树;从主旨的角度看,指的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即塞罕坝人用威严和智慧战胜荒漠、绿化家园、造福他人的精神。点睛: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主要考核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
本文标题:山西省忻州市静乐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433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