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五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佛、道二教同传统儒家并称“三教”。三教自并立以来。既相互排斥争斗,也相互吸收、不断融合,成为中国文化一大特色。儒家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逐渐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与此同时,佛教精微的义理、道教长生不老等思想对皇帝贵族和一般士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果轮回、鬼神报应又迎合了普通大众的迷信心理。故无论儒家如何抵制,佛道二教的声势和影响日渐扩大,包括小说在内的艺术领域亦受其浸染。三教在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向世俗化推进,以求贴近广大下层民众,扩大影响。这在小说中有大量的反映,《太平广记》载唐代俳优李可及以倡优身份讲论三教,言释迎如来、太上老君、文宣王皆为妇人。将三教所奉教主作为取笑的对象,虽有不敬之嫌,但客观上反映了当时较为宽松的文化环境,以及三教间融洽的关系,而皇帝听罢“意极欢’宽赐颇厚”,也表明统治者乐见三教间和谐共处。唐宋文言小说中三教思想的融合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小说中收入表现三家思想的故事,这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搜神记》等作品中就已有所表现;二是在一则故事中反映出两家甚至三家思想。唐宋文言小说中存在大量有意模糊佛道界限的作品,僧人道士化、道士僧人化。如《广异记·刘清真》中的五台山僧人便是佛道一体的形象。中国古代的三教融合往往呈现“以儒家为主导,释道二教向其靠拢”的形态,如释道二教都将“忠”“孝”置于教义中的重要地位。唐代佛教类书《法苑珠林》中没有“君臣”“纳谏”“忠孝”等类目,显示了佛教典籍对儒家思想的吸收。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对儒家伦理道德的提倡和强调较佛教更加主动,其戒律要求信徒“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可见在三教融合的过程中,忠孝节又等儒家伦理观念同样成为道教价值中的一部分。释道二教向儒家的靠拢在唐宋文言小说中有诸多袁现,如五代杜光庭所撰《录异记》在“仙”“异人”后设有“忠”“孝”二门,是忠孝观念在道教小说中的反映。在道教小说中有一类因孝而得道成仙的故事,《仙传拾遗》写阳翁伯“事亲以孝”,他的父母死后葬于无终山,他在墓侧“昼夜号恸”,因此感动了神明,最终得结佳偶,双双得道成仙。宋代三教融合更蠹深入,表现在小说上,就是不少作品中的三教思想浑然一体,无法截然区分。宋代李昌龄所编《乐善录》多辑因果报应之事,它出现于理学昌盛的南宋,受到上层文人的推重,称其“深有益于世教”,反映了当时三教融合已选相当之程度。(摘编自周瑾锋《唐宋文言小说中的“三教合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儒释道能够融合,是因为佛教敬畏精微的义理和道教长生不老的思想对人们产生了吸引力。B.唐宋文言小说借收入表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故事等方式,达到了融合三教思想的创作目的。C.佛教和道教都主动地提倡儒家伦理道德,把儒家的忠孝思想放到了教义中的重要地位。D.宋代时三教的融合较唐代更深入,其表现是三教思想在小说中浑然一体,无法截然区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前两段介绍三教融合的基本情况,后面四段论述三教在小说中的融合方式及表现。B.文章第四段是总分结构,前面讲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形态,后面则分别举例加以论证。C.文章提及魏晋南北朝小说,表明唐宋文言小说收入表现三教思想的故事有一定的历史渊源。D.文章举《录异记》《乐善录》中的内容,论证了唐宋文言小说中“三教合一”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儒家是官方意识形态,对佛教、道教进行了抵制,但这并未阻止佛道二教日渐扩大的影响力。B.在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过程中,中国古代的三教之间~直呈现相互靠拢、相互吸引的形态。C.从宋人辑录的《乐善录》等文言小说来看,当时三教融合的程度较之于唐代更加深入。D.了解唐宋文言小说中的“三教合一”思想,有助于今人鉴赏唐宋文言小说并分析当时人的思想状况。【答案】1.C2.A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是因为佛教敬畏精微的义理和道教长生不老的思想对人们产生了吸引力”因果颠倒,根据原文“佛教精微的义理……迷信心理”,佛道二教的声势和影响得以扩大,这为后来三教融合提供了基础,但不能直接说是三教融合的原因。B项,“达到了融合三教思想的创作目的”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于文无据。D项,“其表现是三教思想在小说中浑然一体,无法截然区分”范围扩大,原文说“表现在小说上,就是不少作品中的三教思想浑然一体,无法截然区分”,原文是不少作品,选项扩大范围。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分析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后面四段论述三教在小说中的融合方式及表现”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第四段只是讲得释道二教是如何向儒家靠拢的,并没有提及小说。故选AA。【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中国古代的三教之间~直呈现相互靠拢、相互吸引的形态”说法绝对,根据原文第四段可知,“中国古代的三教融合往往呈现‘以儒家为主导,释道二教向其靠拢’的形态”,原文是“往往呈现”,且不是互相靠拢。故选B。【点睛】第2题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绝代勇将张自忠张秋铧1940年5月23日,10万军民聚集在湖北宜昌城内外,为一位殉国的将军送行。就在前一天,将军的灵柩被抢运到宜昌,本想用汽车将将军的灵枢运到长江码头,然后乘船溯江前往重庆安葬,但宜昌的军民不肯,坚持要用十里长街相送、人工抬棺材的方式,送将军走完这抗日战场上的最后一程。这是一位连最残酷的敌手、凶暴成性的日军,都为之脱帽致敬的绝代勇将:在湖北战场上壮烈殉国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上将张自忠将军——二战时期,盟军军衔最高的阵亡将领。战火仍在延续,日军的飞机反复在宜昌域上空盘旋,随时有轰炸人群的可能,但10万军民不为所动,依然坚持哀送将军。日军似乎也很配合,尽管战机几次低空盘旋,但他们并未轰炸送葬的队伍。那是1929年,张自忠升任西北军第六师师长。有一次一个营长侵吞士兵存款,张自忠查实后,立即集合全师干部,当众责打了这个营长200军棍,并撤职镣押。张自忠经常在深夜巡视士兵寝室,帮士兵盖被子,每逢星期天,他还经常拿钱和吃喝的物品,给军队里受伤的士兵。平日里,他和士兵们穿着一样的军服,吃着一样的大锅饭。为了磨练官兵意志,他在冰天雪地里自己带头脱掉大衣,要士兵们跟着他一起进行雪地行军训练。由此,张自忠的部队以“将不畏死,兵不惜命”而著称。1937年,在卢沟桥抗战后,二十九军决定战略转移离开北平,军长宋哲元在撤退之际,要求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留下担任北平市长与日军进行周旋。外界并不知张自忠奉了密令留下,当时国由的报纸,纷纷责骂张自忠是无耻汉奸,将其称为“张逆自忠”;为了洗刷这个罪名,张自忠秘密潜逃离开日军监控。南下向蒋介石汇报北平战守经过。1938年返回部队后,张自忠面对部队官兵痛哭失声:“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1940年,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退守重庆,日军为了进攻重庆,连续进攻襄阳、鄂西一带。5月1日,张自忠亲笔给三十三集团军的各部队和将领写信昭告:“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5月16日,日军获悉国军有高级将领正在南瓜店一带指挥作战,随即调集飞机和重兵,猛烈轰炸我方阵地,三十三集团军属下的七十四师主力弹药将尽,部队电话询问张自忠可否先行退却,张自忠回答道:“现在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正是军人杀敌报国之时,子弹打完了,要用刺刀杀,刺刀断了,要用拳头打,用牙齿咬。”上午11时许,三十三集团军的警卫团阵地被日军突破,激战到中午时,张自忠手下的2000多官兵几乎全部战亡,他身边仅剩下几十名警卫人员,将士们也仍然誓死保卫着他,并一面高喊:“司令快走,司令快走!”张自忠的副官马孝堂,向来救援的国军讲述着:“总司令猛然前扑,旋又立起,右肩后流血了!很显然是被炮弹碎片炸伤了。到了十里长山,还在指挥,接着左臂也在流血!但是总司令仍然站在那里,怒目圆睁,大声呼喊着,指挥着。”“他的腿上也流了血,血湿透了袜脚。我见总司令突然向后一歪,右胸就往外喷血,总司令脱了上衣军装,让我给他裹伤,血如泉涌。我刚包扎完,敌人就一窝蜂上来了!”对于张自忠将军的阵亡过程,侵华日军在《231联队史》中也有记载:“第四分队的藤冈一等兵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站起来,眼睛死死盯住藤冈。当冲到距这个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三米的距离时,藤冈从他射出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出现了难受的表情。此时,藤冈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心起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这个高大身躯再也支持不住了,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噩耗传开后,蒋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回张自忠将军的尸体,最终经增援的38师官兵浴血奋战,张自忠的遗体被抢运回后方,因此也就有了宜昌十万市民为将军送行的感人场面。不久,蒋介石为张自忠题词:“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终换得马革裹尸还!”毛泽东为张自忠题词:“尽忠报国”。(节选自《捍疆卫士张自忠》,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部分写宜昌军民十里哀送张自忠将军的场面,渲染了一种悲恸的气氛,表达了抗战军民对这位爱国将领的崇敬之情。B.小说在构思上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先写张自忠将军战死疆场,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再写主人公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故事。C.“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这句话表达了张自忠将军誓死报国,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决心。D.国共两党的领导人都对张自忠将军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评价,蒋介石着重于称颂其战绩,而毛泽东则着重于褒扬其爱国主义精神。5.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点。6.小说中,中日两国军人对张自忠将军阵亡过程的叙述,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4.B5.①治军严明。如惩治侵吞士兵存款的营长②关爱士兵。如深夜给士兵盏被子,常拿钱和物品给受伤的士兵③忍辱负重。如留守北平,背负汉奸骂名④英勇无畏。如指挥军队抗日,视死如归⑤爱国抗敌。心系国难,多次表达杀敌报国的愿望和决心。6.不同:①叙述角度不同。张自忠将军的剐官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而日军是以第三人称叙述的。②侧重点不同。副官马孝堂的叙述着重于表现张自忠将军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以及流血牺牲的具体过程,而目军的叙述着重于表现已方如何杀掉张自忠将军以及在与张将军对阵中看到的高大身躯和他临死前的威严眼光。作用:①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敌我两方叙述同一情节,增加故事的可信度。②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敌
本文标题:山西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五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448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