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考查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1.孔子所编的《春秋》在遣词用字方面非常讲究,如鲁君遇“弑”者有四人(隐、闵、子般、子恶),被戕于外者一人(桓公),然而《春秋》对此书以“薨”,或书以“卒”。这种表述体现了A.孔子的价值评判B.历史记载的客观性C.《春秋》旨在叙事D.历史评价的公正性2.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这体现出A.地理环境决定了东西方的思想观念B.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大C.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D.中国农耕经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3.《论语》词约义丰,《孟子》文辞繁富,说理畅达,《荀子》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瞻。能够说明这一变化的是A.中国古代思辨哲学的发达B.儒家学派写作经验的丰富C.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频繁D.不同学派相互诘难的需要4.董仲舒提出“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必待“王教化之”。董仲舒这一思想A.关于人性的观点和孟子一致B.赋予君主以圣人的教化特权C.继承孟子王道霸道兼施观点D.政治理念服务于思想大一统5.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传移模写等绘画“六法”,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经典理论。宋代书画家承袭其思想,苏轼曾自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追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A.注重对客观景物的观察描绘B.着重以山水花鸟为主要内容C.注重利用画面表达主观意境D.主张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6.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道教修行方式包括:大量抄写经文,积累修为;想象自己仙境遨游,并把这些经历用“一笔疾书”的方式记录下来。这在当时有利于A.印刷术的普及B.市民文化的兴起C.道教的正统化D.书法艺术的发展7.《家礼》为南宋朱熹所作,全书以宗法理念为核心,围绕日常生活和冠、婚、丧、祭等现实中的重大事件,设定了详尽细致的礼仪规范。《南赣乡约》是明王守仁在巡抚南、赣、汀期间,以南赣乡民为适用对象,制定并颁布的民间规约。二者制定的礼仪规范A.体现了儒家倡导的社会责任感B.实现了理学对乡村的自主管理C.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彩D.践行了儒家通俗化的价值理念8.“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先秦,流行于西汉,北宋初正式形成。明朝中后期以来,民间广为流行、祭祀。雍正帝以帝王和国家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古代中国A.大一统国家不断发展壮大B.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C.社会伦理由帝王喜恶决定D.主流价值观念的强化9.下列明清时期思想家言论的共同之处是A.抨击程朱理学B.反对君主专制C.继承儒家思想D.倡导经世致用10.清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材料反映了清初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B.对思想文化控制逐步松弛C.文人不再追求读书入仕D.市民阶层文化心理的需求11.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又陷入到万籁俱寂中,二十年里,只有少数先觉者开始了对外面世界的了解。”要研究先觉者对外面世界了解的状况,应借鉴的直接资料是A.《海国图志》B.《变法通议》C.《中外纪闻》D.《庶民的胜利》12.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在谪戍伊犁途中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这反映了林则徐A.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B.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C.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D.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13.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教,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神斯履书,充当公使”,而补版国书未署副使名,英国便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主要反映了A.中国传统外交理念受到冲击B.清政府缺失近代外交机构C.清朝政府意在建立平等外交D.近代中国外交与国际接轨14.《郑观应集》记载:余见上海租界街道宽阔平整而洁净,一入中国地界则污秽不堪,非牛溲马勃即垃圾臭泥,甚至老幼随处可以便溺,疮毒恶疾之人无处不有。通商各埠、江边、海边之地,当道理宜填筑马路,如洋人租界一式,以便往来。材料表明租界A.激发了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向往B.是西方列强殖民侵略扩张的结果C.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封闭状态15.梁启超述其师:“以改制言《春秋》,以三世言《春秋》者,自南海始也。改制之义立,则以为《春秋》者,绌君威而申人权,夷贵族而尚平等,去内竞而归统一,革习惯而遵法治,此南海之言也。”在梁启超看来,其师改制之旨趣在于A.终结君威B.立宪共和C.全盘西化D.启蒙维新16.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政治的民主化B.思想的自由化C.经济的工业化D.救亡图存17.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维新派A.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B.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C.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18.1895年到1898年,全国报纸数增加了三倍以上,而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办报主体,先后创办了上百种报刊,中国出现了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据此可知,当时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B.通俗性报刊深受普通民众喜爱C.民众的整体素养有了较高提升D.维新派利用报刊宣传维新思想19.梁启超强调:“然则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材料表明梁启超A.消极对待变法维新B.主张提高国民素质C.深刻批判辛亥革命D.倡导建立精英政治20.孙中山把西方的“博爱”思想和中国传统的“天下为公”思想加以揉合,并将两者与“世界大同”一起视为理想社会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的最终目标。为此,他提出了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粹主义D.民生主义21.1905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认为“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中山先生日:“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这段对话说明A.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B.民族危机日益严重C.孙中山反对教育救国D.严复主张君主立宪22.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A.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B.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D.防止产生私人资本主义23.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D.民主科学的倡导者24.毛泽东指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据此可知,井冈山道路的决定因素是A.中国的社会性质B.毛泽东的思想认识C.三大起义的失败D.无产阶级力量强大25.实践证明,中国革命要成功,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的道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的结果。“根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这一论段最早是在什么时期提出的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26.“中国共产党走过90多年的历程,期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独立、富强B.民权、民生C.民族、民权D.富国、强国27.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报告中指出:“党对于学术性质和艺术性质的问题,不应当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自己的领导,而要提倡自由讨论和自由竞赛来推动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这一方针A.得到了持续稳定的有力贯彻B.促成了科学文化的拨乱反正C.指明了文化发展的正确途径D.放弃了党对文化领域的领导28.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反映了A.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B.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C.“科教兴国”战略稳步实施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9.“倒计时,‘读秒到零,起爆!’刹那间,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天空和大地燃烧起来,太阳都变成灰色了。随后就是一声巨响,向外扩展……火球在翻滚,在升高,在膨胀,橘红、靛蓝、绒白地变换着,终于,它定格成一朵直竖在空旷的天地之间的蘑菇云。令人恐怖的美丽!”材料记载的新中国科技成就是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B.“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C.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30.宋德金在《历史研究: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缩影》中介绍:“从1979年起,《历史研究》开始实现向学术刊物回归……开拓研究领域,借鉴国外史学研究成果,倡导社会史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这是因为我党A.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B.重新贯彻了“双百”方针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31.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一次关键性的讲话,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南方谈话’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这表明南方谈话A.正式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B.肯定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取得的成就C.彻底结束了“左”倾思想的束缚D.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32.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之比)变化情况统计,据此说明我国高等教育A.短时期实现全民普及B.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C.义务教育取得新突破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相悖改革33.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格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这实质表明两人A.都公开反对宗教神学B.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C.构建资产阶级的政治蓝图D.都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尊严34.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柏拉图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A.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B.人是万物的尺度C.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D.理念是万物本源35.14~16世纪,罗马经历了40余位教皇,教皇们不仅雇佣人文主义者进行艺术创作,给教堂进行华丽的包装,还借助人文主义者们的才能对教会进行统治。这些措施A.说明人文思想和教会冲突激烈B.侧面反映了宗教世俗化的倾向C.表明人文主义发展归功于教会D.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公开挑战36.宗教改革的直接和决定性的遗产是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不管教会是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世俗当局都控制着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的任命。材料表明宗教改革A.否定了教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B.实现了西欧各国宗教信仰的自由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D.促进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37.什么是启蒙运
本文标题: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449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