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SNT 2693-2010 马焦虫病检疫规范
书书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犛犖/犜2693—2010代替SN/T1526—2005马焦虫病检疫规范犙狌犪狉犪狀狋犻狀犲狆狉狅狋狅犮狅犾犳狅狉犈狇狌犻狀犲狆犻狉狅狆犾犪狊犿狅狊犻狊20101101发布201105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书书书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SN/T1526—2005《马巴贝斯虫病检测方法:微量补体结合试验方法》。本标准与SN/T1526—2005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马焦虫病的血液涂片镜检;———增加了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增加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玉玲、陈本龙、柴铭骏。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SN/T1526—2005。Ⅰ犛犖/犜2693—2010马焦虫病检疫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马焦虫病的血涂片镜检、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马属动物的马焦虫病检疫、诊断和血清学调查。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3 概述参见附录A。4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参见附录B。5 被检血清样品采集5.1 采血和分离按常规方法采血和分离血清。血清应新鲜,无明显蛋白凝固、无溶血、无腐败气味。5.2 运送和保存防止血清冻结和受热,若3d内不能送到实验室,应采用冷藏方法运送。血清应放至4℃冰箱内保存备用。6 实验室诊断6.1 血涂片镜检6.1.1 仪器和设备普通显微镜。6.1.2 试剂和材料6.1.2.1 姬姆萨染色液,配制方法参见附录C。1犛犖/犜2693—20106.1.2.2 载玻片:处理方法参见附录C。6.1.3 操作步骤6.1.3.1 血涂片制备无菌采集动物血液,取50μL滴于载玻片的一端约三分之一处,以一端边缘光滑的载波片为推片,将推片的一端置于血滴之前,待血液沿推片端缘扩散后,自右向左推成薄血膜。将血涂片置空气中干燥,用铅笔在载玻片的标签上编号,注明制片日期。6.1.3.2 血涂片染色将制备好的血涂片80℃热固定5min,再用5%姬姆萨染液染20min~30min。染色后涂片用自来水冲洗3次~4次,以除去附着的染料,但不能超过5s,否则样本会脱色。将血涂片空气干燥,先用低倍镜(如10×10)观察,再用100倍油镜下观察红细胞内是否有马焦虫裂殖子。6.1.4 结果判定6.1.4.1 若见红细胞内的裂殖子呈梨籽形,长2μm~5μm,直径1.3μm~3.0μm;成对裂殖子两尖端连接成锐角(参见附录D),则可确诊此动物为驽巴贝斯虫感染,判定该动物感染马焦虫病。6.1.4.2 若见红细胞内裂殖子相对较小,长度小于2μm~3μm,呈圆形或阿米巴样;成对的裂殖子尖端不连接,常成同端异向并列;通常4个裂殖子组成四联体或马尔他十字形状(参见附录D),则可确诊此动物为马巴贝斯虫感染,判定该动物感染马焦虫病。6.1.4.3 若未见有6.1.4.1和6.1.4.2所描述特征的裂殖子,则宜借助其他试验进一步确诊。6.2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6.2.1 仪器和设备6.2.1.1 台式离心机。6.2.1.2 冰柜:-80℃。6.2.1.3 磁力搅拌器。6.2.1.4 荧光显微镜。6.2.1.5 微量移液器。6.2.2 试剂和材料6.2.2.1 Puck’sSalineG溶液(pH7.2)配制方法参见附录E。6.2.2.2 山羊血清。6.2.2.3 丙酮,分析纯。6.2.2.4 阳性对照血清。6.2.2.5 阴性对照血清。6.2.2.6 0.01mol/LpH7.4PBS配制方法见附录E。6.2.2.7 FITC荧光素标记的羊抗马IgG。6.2.2.8 真空管:容积15mL。6.2.2.9 载玻片。6.2.2.10 粘质纸带。6.2.2.11 锡箔纸。6.2.2.12 干燥缸。2犛犖/犜2693—20106.2.2.13 染色缸。6.2.2.14 指甲油。6.2.2.15 一次性注射器:规格为1mL。6.2.2.16 U型微量反应板。6.2.2.17 湿盒。6.2.3 操作步骤6.2.3.1 抗原片制作6.2.3.1.1 当已知感染马焦虫病动物红细胞染虫率达2%~5%时,采集全血,冷藏方法送至实验室。6.2.3.1.2 将装有全血的真空管置台式离心机内4℃,2000r/min离心15min,用微量移液器吸弃上清液和白细胞层。6.2.3.1.3 向真空管中加入Puck’sSalineG溶液,用移液器轻柔地反复吹打沉积的红细胞层,至重新悬浮红细胞后,4℃,2000r/min离心15min,用微量移液器吸弃上清液和白细胞层。依此法重复两次。6.2.3.1.4 用含有10%山羊血清的Puck’sSalineG溶液重新悬浮红细胞,使血球沉积量占血球悬浮液总量的三分之一。即如果沉积的血球量为5mL,则应加入含有10%山羊血清的Puck’sSalineG溶10mL。6.2.3.1.5 取8μL的红细胞悬浮液滴在载玻片的一末段。再拿另一载玻片,将其倾斜45°角左右,慢慢地将红细胞液滴推向载玻片的另一段,使载玻片均匀地涂有一薄层血液,并将其置空气中晾干。即得抗原片。6.2.3.1.6 依此法制备若干抗原片,并用粘质纸带遮盖封贴涂有血液的那一侧载玻片。将若干封好的载玻片用锡箔纸包好,置-80℃冰柜中保存备用。6.2.3.2 正式试验6.2.3.2.1 依据试验所需从-80℃冰柜中取出若干抗原片,将抗原片放置在带有干燥剂的干燥缸中,室温放置约20min。6.2.3.2.2 小心地拿掉抗原片上封贴的粘质纸带。从-20℃冰箱中取出丙酮,将其倒入染色缸中。将抗原片放进装有丙酮的染色缸中,固定30s。迅速取出抗原片,并用纸快速扇走抗原片上的丙酮。6.2.3.2.3 待抗原片自然干燥后,用一次性注射器取指甲油,将抗原片划成2×5个约1cm2的小方块,并置空气中约30min至晾干。6.2.3.2.4 在微量反应板中,用含有1%山羊血清的PBS溶液将被检血清、阳性对照血清和阴性对照血清作1∶80、1∶160、1∶320、1∶164、1∶1280稀释。6.2.3.2.5 用微量移液器取10μL的稀释液滴加到抗原片上相应的小方块中,将其置湿盒中室温下感作30min。6.2.3.2.6 用预冷至4℃的PBS约500mL冲洗玻片后,将其放入装有4℃PBS的染色缸中磁力搅拌洗玻片10min。倒掉染色缸中的液体,重新加入4℃PBS,磁力搅拌洗10min,依此法共洗三遍。将玻片取出置空气中约30min晾干。6.2.3.2.7 用含有1%山羊血清的PBS溶液将荧光素标记的羊抗马IgG作1∶80稀释(抗体滴度高时,可增加稀释倍数),取10μL稀释液加入到各小方块中,并将其置湿盒中室温下感作30min。3犛犖/犜2693—20106.2.3.2.8 重复6.2.3.2.6。6.2.3.2.9 将干燥好的玻片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6.2.4 结果判定6.2.4.1 阳性对照的判定阳性对照血清的小方块中可见强烈的特异性荧光。6.2.4.2 阴性对照的判定阴性对照血清的小方块中未见特异性荧光。6.2.4.3 被检血清的判定当对照成立时,可进行试验结果判定。当被检血清1∶80或更高稀释度的小方块中可见特异性荧光时,则该被检血清判定为间接荧光抗体阳性。当被检血清的小方块中未见有特异性荧光时,则该被检血清判定为间接荧光抗体阴性。6.3 补体结合试验6.3.1 仪器和设备6.3.1.1 可调微量移液器。6.3.1.2 可调连续加样器。6.3.1.3 水平转子离心机。6.3.1.4 酶标仪。6.3.1.5 水浴箱。6.3.2 试剂和材料6.3.2.1 蒸馏水:GB/T6682中的三级水。6.3.2.2 稀释液:灭菌生理盐水。6.3.2.3 阿氏液:配制方法参见附录E。6.3.2.4 补体结合抗原:按说明书使用,使用前充分摇匀。6.3.2.5 强阳性对照血清:使用前用蒸馏水溶解至规定容积。6.3.2.6 弱阳性对照血清:使用前用蒸馏水溶解至规定容积。6.3.2.7 阴性对照血清:使用前用蒸馏水溶解至规定容积。6.3.2.8 溶血素:使用前用蒸馏水溶解至规定容积。6.3.2.9 补体:使用前用蒸馏水溶解至规定容积。6.3.2.10 绵羊全血:选健康成年绵羊,无菌颈静脉采血,60mL阿氏液中加入40mL血,混匀,4℃冰箱内保存5d后备用。6.3.2.11 玻璃试管:10mm×75mm,圆底,洁净。6.3.2.12 试管架。6.3.2.13 96孔“U”型微量板。6.3.2.14 96孔平底()微量板。4犛犖/犜2693—20106.3.3 操作步骤6.3.3.1 预备试验6.3.3.1.1 3%绵羊红细胞悬浮液的制备6.3.3.1.1.1 绵羊全血充分混匀后,取所需量用稀释液洗三次,每次水平转子离心机2000r/min离心5min,最后一次离心10min。6.3.3.1.1.2 取1份下沉血泥加入到24份稀释液中,充分混匀,制成红细胞悬浮液。6.3.3.1.1.3 取出250μL红细胞悬浮液加入到4.75mL蒸馏水中,使红细胞充分破解,液体清亮。6.3.3.1.1.4 取100μL加入到平底微量板孔内,纵向加8个孔。6.3.3.1.1.5 用酶标仪540nm下读OD值,算出平均OD值,代入校正红细胞浓度见式(1):犃=(犅×犆)/0.115-犆…………………………(1) 式中:犃———稀释液加入量;犅———平均OD值;犆———红细胞悬浮液量。6.3.3.1.1.6 取校正红细胞浓度时所需的稀释液量加入到红细胞悬浮液中即得3%红细胞悬浮液。6.3.3.1.2 溶血素效价的测定6.3.3.1.2.1 稀释溶血素取0.2mL溶血素原液,加入到19.8mL稀释液中,制成1∶100稀释的溶血素,再按表1稀释成不同稀释倍数的溶血素。如果溶血素是由等量甘油保存,则溶血素原液所需量加倍,并相应减少稀释液量。表1 溶血素的稀释稀释倍数溶血素量/mL生理盐水/mL1/5001/100溶血素1.04.01/10001/100溶血素2.018.01/15001/100溶血素0.57.01/20001/100溶血素0.59.51/30001/1000溶血素1.02.01/50001/1000溶血素1.04.01/100001/1000溶血素1.09.06.3.3.1.2.2 制备不同稀释倍数的溶血素致敏红细胞取7个试管,每管加1.5mL3%的红细胞悬浮液,然后分别缓慢加入不同稀释倍数的溶血素1.5mL,混匀,37℃水浴箱中感作15min。6.3.3.1.2.3 溶血素效价的确定将补体原液预稀释至1∶150,按表2进行测定。5犛犖/犜2693—2010表2 溶血素效价测定试管号1234567稀释液/mL1.01.01.01.01.01.01.01/150补体/mL0.50.50.50.50.50.50.5不同稀释液倍数致敏红细胞/mL0.50.50.50.50.50.50.5溶血素稀释倍数1/5001/10001/15001/20001/30001/50001/10000感作37℃水浴30min(每间隔5min振1次)冷稀释液/mL2.02.02.02.02.02.02.0 将各管用水平转子离心机2000r/min离心3min,取上清液100μL分注平底微量板,540nm下读OD值。按公式(OD值×100/0.115)算出各管溶血度,在普通坐标纸上以溶血素的稀释度为横坐标,溶血度为纵坐标,绘制曲线,确定出现平高线的点,比此浓度高25%的稀释度定为溶血素的工作效价(即为1.25倍,溶血素稀释倍数×80%=溶血素工作效价)(参见附录F)。6.3.3.1.3 制备致敏
本文标题:SNT 2693-2010 马焦虫病检疫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453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