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大同市煤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3月阶段性测试试题
山西省大同市煤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3月阶段性测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80分)1.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传说中的五帝都是黄帝的后裔,五帝的嬗递和尧舜禹的禅让虽然不是在“小家”内直接传子,但也不过是再一个“大家”内——皇帝族内部选择首领而已,并没有什么超血缘的“公”,所谓“禅让”实为族内择子继承。禹传启只不过是把原先属于整个部族的果实摘到自己家族里去了。这表明A.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没有区别B.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C.禅让制已经具有明显的阶级性D.禅让制是依靠血缘纽带来维系的制度2.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由此可见夏、商、周政治制度A.实行政权和神权相结合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D.统治集团实现高度集权3.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更不知“天子”。这表明分封制A.巩固了西周统治B.强化了宗法体制C.促成国家大一统的局面D.容易导致国家分裂割据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实质上说明A.商周的政治制度存在较大的差异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D.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5.辟雍是周天子祭祀祖先、布政、施教等活动的综合性场所。周天子在开放空间通过礼乐仪式将传统风俗习惯和国家治理规范传递给无数受众。由此可见,辟雍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聚集宗室功臣,巩固集权政治B.和谐贵族关系,促进社会和睦C.区分血缘亲疏,维护等级秩序D.传递知识信仰,增强文化认同6.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创制“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直,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这反映出当时①实行三公九卿制②有较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③实行皇位世袭制④设置了多种系统处理国事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7.秦始皇认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于是采纳李斯建议,“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是郡县制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也是中国和世界行政区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下列关于郡县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直接管理取代了间接管理②精英政治取代了大众政治,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创新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是对分封制的继承和创新④郡县制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A.①②③B.①④C.②③④D.①②④8.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吕不韦徒蜀自杀;汉武帝执政53年,先后更换12位丞相,丞相任职的平均时间为4年,被杀的概率约三分之二。这表明A.秦汉丞相位高权重B.秦汉相权无足轻重C.相权不能制约皇权D.皇帝权力至高无上9.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A.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B.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10.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和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史约三百年。下列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转型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1.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12.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秦灭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巴氏爵比不更。”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羁縻政策的实施A.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C.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D.激化了边远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13.《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削弱了宋朝的中央集权B.有效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C.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D.消除了地方割据物质基础14.宋朝建立后,为反唐朝之弊而加强了国家政治制度的建设,设立了“知州”“通判”等一批新的官职,其中“知州”的“知”是兼任、代理的意思,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长官。这说明宋朝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B.地方割据的现象严重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15.有学者指出,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的察举制,以“孝廉”作为选才的重要标准,非孝廉者不能为官。孝与廉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两种德行,尤其是孝更被作为天下之本,所以孝廉首先成为察举的常科。也是汉代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这表明,察举制的实施A.开士人入仕之先河B.加速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C.保证了官员的品学兼优D.杜绝了不良社会风尚的出现16.宋太宗时大幅改革科举制度,若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称“别试”;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称“弥封”。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有时长达50天,称“锁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参考人员日趋多元B.考试程序趋向公正C.官员选拔方式多样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17.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御谏两部分组成。御史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见言谏制度A.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B.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C.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D.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要18.理藩院是清代创设的一个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官员全由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担任。该机构的设立A.履践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原则B.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排斥汉人造成民族矛盾激化D.牵制军机处形成权力的制衡19.雍正时期重臣张廷玉拟定了军机处的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这反映了A.军机大臣具有参与重要事务的职权B.清政府开始有章可循地处理行政事务C.皇帝只处理军机处上达的紧急奏折D.内阁被军机处取代不再处理任何政务20.1728年雍正帝命贵州按察使张广泗在黔东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张广泗带兵深入黎平府古州、都匀府丹江苗、侗等族村寨,设厅,置同知,理民事。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的土司,也交出世袭领地及土司印信,归政中央,改设村县。对改土归流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A.废除土司制度是历史的退步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C.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D.增加了叛乱因素二、非选择题(2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作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材料二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佐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1)根据材料一,“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4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说明理由。(10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概括王夫之评价秦制的观点。(6分)
本文标题:山西省大同市煤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3月阶段性测试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476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