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学习质量检测试题(一)(含解析)
高2015级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虽非最早,却是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包含着开明与革新的思想。开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贵,如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如班彪所说的“从谏如顺流”,这是明君的必要条件,也是治国的要求。三是举贤授能,《礼记》说:“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四是以法为准,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法治思想。中国人往往将“盛世”与“开明”联系起来,称之为“开明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些盛世都是比较开明的。以唐为例,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玄宗任命姚崇为相,姚崇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事”,玄宗从谏如流,取得很好的效果;宋璟继姚崇之后贯彻姚崇的政策。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宋代健全了一整套文官制度,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相配合也相制约。宋仁宗表示,处理天下事不专由自己一个人决定,这便是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中华文明中还包含着变易革新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诗经》赞美周文王的话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便是对“维新”的赞美。《周易》中“日新之谓盛徳,生生之谓易”,指出了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周易》又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是从穷到通的关键。其实,《周易》的这个“易”字,就是变易的意思。关于中国哲学中的变易思想,张岱年先生举了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系列哲学家的言论,总结说:“中国哲学承认变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这种变易的思想,常常被用作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促成了新型士人的成长;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词和曲;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学的突飞猛进。中华文明中也包含着因循守旧的因素,所谓“祖宗之法具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诸如此类。回顾历史,凡是革新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文明就得以健康发展;凡是因循守旧的势力占据上风的时候,文明的发展便受到阻碍。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开明,唯开明才能广得人心,唯开明才能云蒸霞蔚;革新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不断前进,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节选自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1.下列关于中华文明的“开明”,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孟子的“民为贵”思想、班彪的广开言路论都提出了明君的首要条件是有开明思想。B.《礼记》说的举贤授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唐太宗据此提出了最早的法治思想。C.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公认的因比较开明而闻名的盛世。D.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配合又制约,证明宋代政治是非常开明的。2.对中华文明的变易思想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包含着变易的思想,《诗经》中有赞美周文王、实质上赞美“维新”的话语。B.《周易》的“易”就是变易的意思,《周易》指出,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C.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哲学家的观点都含有中国哲学的变易思想。D.变易的思想历来被用作为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发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中有开明与革新思想,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B.我国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巩固,新型士人的成长,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变革带来的文明发展成果。C.唐太宗与唐玄宗分别任命开明的姚崇、宋璟为相,从谏如流,重视民本,取得很好的政治效果。D.革新的力量与因循守旧的势力的并列存在,使得中华文明有时健康发展,有时受到很大的阻碍。【答案】1.C2.D3.B【解析】1.试题分析:A项,“都提出了明君的首要条件是有开明思想”有误。B项,“据此提出了最早的法治思想”不准确。原文说“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法治思想”。D项,“证明宋代政治是非常开明的”有误,原文说宋代有“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2.试题分析:“历来被用作为变法的依据”有误,原文说“常常被用来作为变法的依据”。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D混淆范围。3.试题分析:A项,中强加因果关系。C项,“唐太宗与唐玄宗分别任命开明的姚崇、宋璟为相”有误。姚崇、宋璟都是唐玄宗时相。D项,“革新的力量与因循守旧的势力是并列存在的,有时健康发展,有时受到阻碍”不当,原文无依据。(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神仙枪江岸老肖下山的时候,远远看见老曹,转身就往旁边树林里钻去。“老肖,你给我站住!”老曹大喝一声。老肖假装没听见,钻进林子里不见了。“老东西,叫你装佯!”老曹没好气地骂着,转身攀上了一条羊肠小道。这条道崎岖难行,但可以比老肖早点下山。自从老曹当上了黄泥湾村护林员,带领乡林管站的同志收缴了老肖的猎枪,老肖就躲着他走。两个人一辈子没红过脸,现在闹翻了。三年困难时期,老肖打个兔子,一家半只,老曹抓条蛇,也是一家一截。多少人家生活艰难,他们两家因为男人会打猎,互相帮衬,才得以保全。大风大浪都过来了,现在土都埋到脖根儿了,你不理我了,值得不值得?无论如何,今天要和这个老东西说道说道。老曹靠在一棵碗口粗的松树上,等到了老肖,他问:“你准备躲我躲到什么时候?”老肖嘴硬,“谁躲你了?躲你干啥?”老曹说:“我的猎枪比你还先缴,咱村所有猎枪都上缴了。就你一个人留着,说得过去吗?”老肖说:“林管站怎么知道我有猎抢?你和叛徒、汉奸有什么区别?”老曹笑了说:“我当护林员,收缴猎枪也是我的工作。”老肖说:“我又不砍树,你当护林员怎么了?你管得着我吗?你管你的树,管我打猎干啥?与你什么相干?”老曹说:“林区还要保护动物,那什么,要做到生……生什么……”老曹猛地卡壳了,一个劲儿地挠脑袋。老肖撇撇嘴,走开了。老曹还在嘀咕呢,他已经走出了好几丈远。老曹终于想起来了,他冲着老肖背影说:“站长说了,要保护生态平衡呢!”老肖已经走进密林深处,消失了。秋天到了,正是红薯和花生灌浆的时节,也是野物祸害庄稼的时节。往年秋天,老肖每天都要背着猎枪,去地里护秋,顺便在山里转几圈,打几只兔子和山鸡,扒了皮,腌几天,再挂出来晒,几个日头一过,通红通红的,好看呢!过年下火锅,孩子们吃得那个香啊!可是今年,没有猎枪了,他拿什么打兔子和山鸡呢?两手空空从山上回来,他都会骂一句,“老曹,你个老砍头的。”有一天,老肖发现他的红薯地和花生地被拱了好大一片,地里还有几摊猪粪。夜晚来野猪了!照这个速度拱下去,要不了三五天,他的红薯和花生就要玩完,一个季节的心血就白费了。老肖风风火火地跑到老曹家,借他的猎枪。老曹的猎枪,是站上发给护林员防身用的,是全村唯一的一杆猎枪。可是,老曹不借。“我们遇见野物,只准朝天上开枪。”老曹说。“野猪祸害庄稼,也不让打?”老肖问。“野猪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准打。”老曹说。老肖说:“忘记那年我们给生产队护秋了吗?你打野猪一枪,没打死,野猪发疯地撵你,我把野猪引开了。野猪一口咬断我的木棍,再一口咬穿了我的大腿。还不是你赶来,补了它一枪,才救我一命!怎么,野猪现在成你家祖宗了,你还保护它?”老曹红了脸说:“老黄历翻不得了,如今不一样了。”老肖气呼呼地跑回家。活人还能叫尿憋死?他翻出一堆旧锄头、破犁铧,用麻绳串在一起,一路叮叮咣咣地背着,翻山去了刘坳,找刘铁匠去了。第二天上午,他又去了一趟刘坳,背回了半麻袋五寸长的尖刀。他说那叫神仙枪。“明明是刀子,怎么叫神仙枪?”邻居们都围过来瞧西洋镜,有人狐疑地问。老肖嘿嘿地笑,他说:“我在地里布置好机关,四边牵上细线,不管从哪个方向碰到细线,飞刀就跟子弹一样飞过来,神仙难躲,所以叫做神仙枪。野物碰上了,非死即伤。现在没猎枪,只好用这个老法子。回家告诉你们孩子,可别去我家地里扒红薯、扯花生。”那个夜晚,老肖不再担心他的庄稼了,睡得特别香。早晨醒来,喝了碗稀饭,老肖就上了山。隔老远,老肖就看见地边躺着一个黑不溜秋的东西。“该死的野猪,是死了还是伤了呢?”老肖快活地想。他猫腰跑过去,仔细一瞧,却是老曹。老曹的半截衣袖被撕掉了,缠在手掌上,裸露的胳膊上有干涸的血迹。“你怎么了?”老肖吃惊地问。老曹的眼珠布满血丝,咧了咧苍白的嘴唇,嘶哑地说:“我把你的神仙枪收了,帮你撵了一夜的野猪,没想到,没收好……”老肖一把抓住他的胳膊,嚷道:“你呀,叫我说你什么好呢?”(摘编自《小说界》2014年第5期)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老肖下山,遇见老曹,远远地躲开他,老曹大声吆喝也装作没听见,不愿意听他解释,说明老肖是一个记仇的人,心胸狭窄,没气量。B.小说的人物语言很有特色,既贴近人物身份和个性,又推动了情节发展,比如“老曹说,林区还要保护动物,那什么,要做到生……生……”C.老曹骂老肖“老东西,叫你装佯!”,老肖每次从山上两手空空回来,都会骂老曹“你个老砍头的”,表明两个人的矛盾水火不相容。D.老肖向邻居们解释为什么叫神仙枪,并告诫他们要管好自家的孩子,说明他是一个狩猎经验丰富,而又比较自我的人。5.小说在刻画老曹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小说以“神仙枪”为题,却在后半部分才出现神仙枪,为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B5.①隐忍善良。困难时期对老肖一家无私帮助,对老肖的误解反复解释,消除误会。②有情有义。看重与老肖在艰难年月中结成的友谊,为老肖看护菜地。③顾全大局。上缴猎枪,做护林员,为生态保护的大局而牺牲个人的利益。6.①情节发展的需要。小说前半部分重点讲了老肖对老曹的误会,一是怀疑他告密,二是借猎枪不得,为保护庄稼,于是想到使用神仙枪,就为解决二人矛盾埋下伏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人物刻画的需要。小说后半部中,老曹为保护野猪,也为消除误会,不顾安危拆解神仙枪,就更加突出了老曹忠于职守、重情重义的形象。③主题表达的需要。小说后半部逐渐揭示主题,“神仙枪”隐喻不顾生态保护的“老法子”,与老曹所代表的新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使得保护生态平衡的主题更突出。【解析】4.试题分析:A项,“说明老肖是一个记仇的人,心胸狭窄,没气量”错,老肖因为被收缴了猎枪,怀疑老曹告密,不愿理会老曹,所以路遇老曹就远远地躲开,表明对他的误会很深;C项,“表明两个人的矛盾水火不相容”错,出现的情景不同,表现的情绪也有差异。老曹对老肖这样的老朋友竟然不理解自己,总是躲着自己的行为感到遗憾,“老东西”的称呼语有对老肖又好气又好笑的心理,而老肖骂老曹“老砍头的”,则是在每每上山空手而归的情况下迁怒于老曹,表明他对老曹的误会更深了。D项,“而又比较自我的人”不当,他向邻居解释时,有炫耀的心理,同时也说明他狩猎经验丰富,本领高超;另外,告诫邻居要看管好自家孩子,可看出老肖的心地善良。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困难时期对老肖一家无私帮助,对老肖的误解反复解释,消除误会”等情节中概括出其“隐忍善良”的性格特征。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本文标题: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学习质量检测试题(一)(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500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