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东省烟台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试题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高二历史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B.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C.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2.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材料主要体现A.周朝末年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B.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C.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剧烈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3.《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据此可知A.隋朝改变选拔官员制度B.历代帝王注重歌功颂德C.刘炫对修律令充满敌意D.隋朝改变地方行政制度4.唐前期,地方上的死刑要报大理寺和刑部复核,还要在处决犯人之前向皇帝请示三次,以确保没有冤判和错判;唐朝后期,各地方的武将在其藩镇内判处的死刑不向皇帝上奏,更不交刑部和大理寺复核。这种变化反映A.政府谨慎对待死刑判决B.唐政府死刑审核权下放C.唐朝后期中央集权削弱D.唐朝地方郡县各自为政5.元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见行省制度有助于A.传达行政命令B.防止地方割据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D.扩大国家的疆域6.《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举措A.解决了相权与皇权矛盾B.使得君主专制走向顶峰C.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7.《宋刑律》的律文内容基本上承袭了《唐律》,但在律之后附录了敕令,宋朝立法史上出现了敕律并行和“以敕代律”的情况。这主要说明宋代A.君主专制制度强化B.法律内容更加丰富C.立法部门权力削弱D.执法的随意性加强8.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知,即兼理、兼管之意)”。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A.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B.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D.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9.古代雅典城邦不允许公民只关心自己私人事务,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A.直接民主导致派系林立B.公民意识在法律上得到肯定C.将道德凌驾于自由之上D.立法的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10.当梭伦改革实行后,“穷人只能作为公民大会的成员或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但这两种权利,尤其是后一种权利,到后来却证明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就渐渐成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人”。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平民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B.平民在城邦事务中取得了一定的参与权C.贵族在政权中已无足轻重D.雅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公民民主制度11.罗马法规定当某个新施工是在公共场所进行的,每个市民都可以发出新施工警告”,“但是,当新施工的实施是为了公共利益时,则新施工行为将被允许,即不得向施工工人发出禁止新施工的警告”。这说明在古代罗马A.法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B.市民拥有对政府监督权C.注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D.建筑违法行为时有发生12.罗马法规定,贷款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紧张C.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D.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13.历史学家钱乘旦说: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称为“陈旧的制度”。这套政治制度成为“陈旧的制度”的原因是A.君主立宪制不利于英国的工业化B.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加深C.议会改革整合了社会的政治力量D.烦琐的议会程序降低了行政效率14.1881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工伤事故保险法案,由于意见存在严重分歧未获国会通过。1882年经过修订后的法案提交国会,再次遭到反对。俾斯麦为法案通过曾付出极大努力,德国皇帝甚至为此发表圣谕,但法案还是遭到国会否决未能通过。这一事件体现了A.立宪政体能阻止国王专权B.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C.首相和皇帝的权力遭到削弱D.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15.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这说明该宪法A.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B.实行了完全的民主制C.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D.保留了典型的军国主义16.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美国的民主制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B.美国的民主制度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C.美国的联邦宪法是一件好看不实用的美丽艺术品D.美国联邦宪法是美国人排除外部思想的影响而独自发明的1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材料中的“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A.封建专制势力强大B.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C.普法战争法国战败D.无产阶级革命的迅猛发展18.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领土由下列各邦组成:普鲁士与劳恩堡、巴伐利亚、萨克森、符腾堡、巴登、黑森……吕贝克、不来梅和汉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这表明德国A.皇帝凌驾联邦议会之上B.各邦在联邦内享有不同的立法权C.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权D.用法律的形式巩固革命成果1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B.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D.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20.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C.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D.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21.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B.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C.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22.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B.推翻了封建帝制C.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D.实现了民族独立23.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上第一次发出“振兴中华”的号召;不久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变法维新运动,也提出振兴中国的问题;后来,义和团运动中农民爱国英雄们也提出“振兴中国”的口号。这表明A.民族意识开始不断觉醒B.革命纲领内容具有继承性C.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D.推翻清政府成为大势所趋24.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在京畿一带,义和团“一倡百和,从者如归。城市乡镇,遍设神坛,坛旁刀戟林立”。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A.是对严峻的民族危机的回应B.体现了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持C.反映出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D.增强了中国人民反清的斗争信心25.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罗家伦说:“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这说明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A.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D.促进了各个阶层的觉醒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北魏时期地方官任期多为六年,隋朝几经改革定为四年。唐太宗时,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划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道,时常派黜陟使或巡察使到各道巡察。唐玄宗时,每道设采访使一人,督察所属州县。……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且严格遵守一年一考课,三年一升迁的考核任期制。——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从秦朝至唐宋采取哪些措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5分)材料二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洪武九年废行省,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共同组成省级政权机构,分别执掌行政、司法和军事。三司各司其职,互不隶属。……三司的设置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这样,“巡抚”总领一省军民大政,“三司”悉听节制的新体制已逐步形成。正德年间农民起义及“倭寇”入侵往往涉及数省,明朝加派兵部尚书都察院御史以“总督”去总管数省,“总督”一职出现,督抚制度初步形成。督抚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地方行政管理进行了怎样的改革?(4分)并分析改革的主要原因。(4分)材料三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3)依据材料一、二,对材料三的内涵加以解读。(3分)27.(18分)民主政治是人类优秀的政治文明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是一场亘古未有的审判:一个合法的国王接受其人民的审判。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审判中自我辩护道:“我是你们的国王,你们法定的国王!……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任,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缘……”约翰•库克在法庭上指控查理一世阴谋推翻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并且邪恶地发动了反对现任议会和他们所代表的平民的战争,指出国王和人民就像一条纽带
本文标题:山东省烟台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517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