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一、(宁夏银川市2020届高三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作为一种文学观念,《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作为对佛道思想的批判和对儒学思想复兴的努力,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反对仅仅将诗歌看作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而是要尽力回溯到儒家“诗言志”的开端。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这一点从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那里都可以明显感受到。对前代“情志”的综合,正是唐代文学得以正常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迎来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到了宋代,随着宋明理学兴起,宋代诗歌表现出说理的特征,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中国诗歌的高峰和黄金时代也就此过去了。论述类(摘编自肖朗《“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言志”作为古代诗歌理论纲领,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代成为较为普遍的说法。B.“诗言志”的含义,在先秦时期主要指思想、抱负和志向,汉代开始内涵更加丰富。C.古代诗歌创作中“志”与“情”的关系大致有重志轻情、志情相融、重情轻志及志含情中。D.汉魏之后,诗歌创作从“言志”转变为“缘情”,诗家不再言儒家政教怀抱之“志”。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为纲,论证了“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及其影响。B.文章引经据典,考据严谨,评析结合,体现了文学评论的特点。C.文章第三段两次引述刘勰的话,意在强调六朝时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D.对汉代“诗言志”内涵的变化,文章既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中情感的抒发被抹杀,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之别。B.把“诗言志”与“诗缘情”有机统一起来,是汉唐诗歌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C.唐代诗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是韩愈、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D.由于背离了“诗言志”这一创作理论而偏重说理,宋代诗歌成为了圣贤之道的附庸。二、(江苏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4~5题。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注】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4.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4分)古诗词5.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三、(闽粤赣三省十校2020届高三联考)名篇名句默写(6分)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周敦颐《爱莲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形象表述。(2)《琵琶行》中,听闻琵琶女自诉身世后,诗人白居易写了他听到几种乐声的不同感受,被贬浔阳之后听到乐声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而听琵琶女弹出的曲调则感觉“__________________”。(3)屈原在《离骚》中书写了与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相似境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黑龙江双鸭山市一中2020届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美食、音乐、表演、文学都可以成为综艺节目克服文化差异的“最大公约数”。这些元素的节目化运用,不仅是一种样式手段,更值得提升到艺术与情感的层面,真正入眼、入心,让跨文化沟通在不同受众之间激起情感共鸣,这也构成了综艺节目承担文化交流使命的新样态,近期以《中餐厅》第三季为代表的国产综艺都在这条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在此基础上,综艺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生成的现实意义也更进一步。():让更多节目沉下心去打磨品质,以更强的原创性、更具中国特色的模式走向国际影视市场;让文化交流以更多面貌、更多样式“身体力行”地助力国际文化对话。“中国故事”讲了许久,如何能够讲得更好?任重而道远。然而,我们已然能在当前纷繁的综艺市场中找到答案的踪迹:具备了这些“风向标”意义的新探索节目,为中国文化的大情怀寻找到小切口,为海内外观众呈现出共同语言与情感共鸣,“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愿景正变成可能。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不仅是中外元素的简单叠加,而且是真正迈开脚步、带着中国文化符号“走出去”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B.这并非中外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真正迈开脚步、带着中国文化符号“走出去”C.这既是中外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真正迈开脚步、带着中国文化符号“走出去”D.这并非真正迈开脚步、带着中国文化符号“走出去”,而是中外元素的简单叠加8.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风向标”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美食、音乐、表演、文学都可以成为综艺节目克服文化差异的“最大公约数”。B.像这样奉行本本主义、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家”越少越好。C.“中国故事”讲了许久,如何能够讲得更好?D.“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愿景正变成可能。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些节目具备了“风向标”意义的新探索,为中国文化的大情怀寻找到小切口B.这些具备了“风向标”意义的新探索节目,把中国文化的大情怀寻找到小切口C.这些具备了节目“风向标”意义的新探索,为中国文化的大情怀寻找到切入点D.这些具备了“风向标”意义的节目新探索,为中国文化的大情怀寻找到小切口10.(浙江金华十校2020届高三联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在30年以前,足球是①,比如欧洲爱打长传冲吊,南美洲则主打脚法细腻,有时候一个人盘带,动不动就能过好几个人,但是今天我们看世界杯,这些风格就都不那么明显了。巴西队也追求快速推进,英格兰也不打长传冲吊了。这是没有个人风格的时代,②。韩非子有句话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竞争越充分,个人风格和绝招就越没用。今天的球星想出人头地,靠的是天赋、科学训练和③。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汉魏之后,诗歌创作从‘言志’转变为‘缘情’,诗家不再言儒家政教怀抱之‘志’”错误,选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首句“汉魏之后……诗歌创作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表达的是创作的侧重点变化,不是截然变化;其后说六朝“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不囿于”不意味着“不再言”。故选D。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说两次引述刘勰的话“意在强调六朝吋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错,原文是“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由此可知第二次引用的目的有二,一是阐释刘勰的“为情造文”说,二是证明其“情”“包含了先秦的‘志’”,照应上文“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的论述。故选C。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诗歌中情感的抒发被抹杀,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之别”错误,选项因果不成立,原文是“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C项,逻辑混乱,韩愈“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对唐代诗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确实起了推动作用,但原文举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为例则是为了以其作品佐证“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的观点,选项则将其曲解为重回“情志统一”的条件,故错;D项,遗漏原文重要信息,原因表述答案与解析不周全,原文说“宋诗……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脱离传统的志与情”意味着不仅脱离了“诗言志”,同时也脱离了“诗缘情”。故选B。4.【参考答案】①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格化,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②借物喻人,用竹鞭喻人、喻己,借竹鞭的意志品格,来赞美元稹的正直不阿、坚贞不屈的品性,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制鞭之竹恶劣生长环境的描写,引起下文希望结束贬谪生活,共同回到京城长安的心愿;使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
本文标题: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疯狂专练2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628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