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小说【考情预览】题目信息考点考向年份选文类型情节结构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品味语言概括主题表现手法探究意蕴2018《小哥儿俩》中国现代小说√√√√2017《一个圣诞节的回忆》外国小说√√√√2016《会明》中国现代小说√√√√√2014《安娜之死》外国小说√√√√√命题规律1.材料选取,近5年来,主要以小说为主。选文多是在1200字左右的文本。选文的字数有所减少,减少了阅读量。2.命题方式,对小说的考查均采取4道主观题的形式,赋分20分。涉及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多个层次。3.考点设置,覆盖面相对比较全面,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环境描写、品味语言、概括主题、表现手法、探究意蕴等多有涉及。技法提分点17概括环境特点,分析环境作用破解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五要素读文支招第一步划分层次,理清情节开端:(①-⑤):写安娜的绝望。发展:(⑥-⑧):写安娜突然萌生自杀的想法。高潮结局:(⑨)安娜卧轨自杀。第二步依据情节,把握形象安娜是一个外表美丽、情感真诚、内心世界丰富、充满生命活力的年轻女人。爱情是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唯一道路。她是一个爱情追求者的形象,也是一个美丽而又勇敢的抗争者的形象。她的最终孤独而又凄惨的死亡其实也是一种抗争,因为她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向迫害她的社会屈服。“十字架”上的安娜留给我们的始终是深切的同情和无限的敬仰。第三步分析心理,明确作用1.圈画文中描写心理的语句。2.做出简洁的批注。典题文本(2014·江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安娜之死[俄]列夫·托尔斯泰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接到信前就已经绝望】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心理早有预感,没有信心和希望,表现了她对渥伦斯基的绝望】③“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④“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看信后的绝望,表现她对爱情的绝望】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表现她准备赴死,对生命(生活、人生)的绝望】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因遭受打击,由此上升到对生存失去信心和希望】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⑦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时间。⑧“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⑨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了。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恐惧】“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迷惑】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悔恨】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对点解题1.第⑥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答:解析(1)联系段落位置。通过认真审题,题干中明确要求范围是“第⑥段”,对象是“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任务是分析其“特点”和“作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求分析的是“描写的特点”,而不是“周围人的特点”,“作用”当然也是指“描写的作用”,必须认清对象。(2)联系描写对象。找到第⑥段,逐句分析那几句“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也就是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这些都属于主人公生活生存的社会环境的描写。(3)分析描写特点。从描写的角度来看,“年轻人的怪叫”“站长的询问”“男孩的盯望”“绅士家庭的沉默”是客观描写,但所有人都在关注(盯着、盯住)她,显然是安娜的主观感受。(4)分析描写作用。其作用主要是刻画安娜,重点是她死前的精神状态,不要泛泛而谈,要具体分析出其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5)组织答案,要简洁且具有针对性。答案(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2.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答:解析①②两段写看信之前,“打听……”“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可见她的期待与绝望。③④两段写回信的内容和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可见她对两人感情的绝望。⑤写她决定自杀,“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暗示她对生存环境背景的绝望。答案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3.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答:解析恐惧:“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迷惑:“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悔恨:“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作用要联系作品的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来谈,既然有迷惑、悔恨,可见她的死亡不是来自内心的坚定信念,死亡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答案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4.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答:解析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把安娜比喻成一支蜡烛,蜡烛从“更加明亮—昏暗—熄灭”的过程象征着安娜生命死亡的过程。也写出了安娜临终前的心理感受。“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家对美的毁灭的深切喟叹和同情。答案“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到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2018·江苏南通第一次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拿枪的人[美]奥斯卡·希斯戈尔我的枪指着他们9个人不知已经多少个小时了。20天的海上漂流,我差不多一直坐在救生艇的尾部,在那儿我可以用枪瞄准控制住所有的人。从他们愤怒的目光里,我知道他们有多恨我!尤其是水手长杰夫·巴列特。只听他用生硬沙哑的声音说道:“辛德,你是个笨蛋吗?你还能撑多久?你现在就要睡着了!”我没有回答他。他说的是事实,我大概已经有72个小时不敢闭眼了。我觉得我马上就要睡着了,我知道,只要我一闭上眼睛,他们就会疯狂扑向仅剩的半壶水。最后半壶水就在我腿边。我们的“蒙塔拉”号船失事后,船长被海浪卷走,剩下我这个三副是船上的最高领导。但现在,我已没有任何身份、任何权威,我只是一个让他们远离这丁点水的残忍的枪手。暴风雨已经过去了,大西洋的波浪缓缓地起伏,虽然才是上午,但阳光已足可灼伤人的皮肤。我的喉咙也在冒烟。跟他们一样,我也把活下去的希望全放在这一小口水上。我知道,只要我们能期待喝上一口水,就有活下去的理由,我必须尽可能地推迟喝掉这口水的时间。桨已经停了很久,他们太虚弱了,划不下去了。我面对的9个人已经变成一群满脸胡子、衣衫褴褛、半裸着的野兽,我想我也跟他们一样。有几个人靠在船舷上睡觉,其余的人紧盯着我,准备等我一合眼就跳过来。杰夫·巴列特离我最近,这个水手长是个秃顶大力士,不但长相凶狠,还一脸伤疤。他曾经参加过上百次的战斗,那些伤疤都是在战斗中留下的。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其他人的目光也一刻没离开我脚下的水壶。巴列特不时嘲讽我:“傻瓜,你为什么不放弃?我们每个人都睡足了,而你已经差不多3天3夜没睡了。你不可能再坚持了!”“今晚!”我坚持说,“今晚,我们就平均分配剩下的水。”20天前,我们的“蒙塔拉”号军舰遭遇特大暴风雨而沉没。大家奔向救生船时,我挎上了一壶水,并且本能地抓起了我的手枪。除了枪,没有别的办法能阻止巴列特和其他人远离这壶水。随着船在平缓的海浪上一起一伏,我的眼皮仿佛有千斤重,睡意正向我迅速靠近。我的脑袋耷拉了下来。巴列特站了起来,而我已经无法再举起枪。我知道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他会首先抢过水壶,仰头痛饮。到那时,其他人会尖叫着把他撕碎。好了,我已经尽了力,管不了那么多了。我用尽最后的力气迸出一句:“接枪,水手长。”然后,我一头扑倒在船舱上。在扑倒之前,我就已经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我感到一只手在用力地摇晃我的肩膀。我努力睁开眼睛,但我的头怎么也抬不起来。迷糊中,我听见了巴列特沙哑的声音:“三副,张嘴!这是你那份水!”我挣扎着坐直了身子,然后看着他们。但是我看不到他们。坏了!我的眼睛瞎了吗?他们的形体在我眼前十分模糊,但马上,我意识到我的眼睛没事。现在已经是晚上,海面一片漆黑,头上的星星在快乐地眨着眼睛。我已经睡了整整一个白天。我把头转向巴列特。此刻,他正跪在我旁边,一手拿着水壶,一手拿着枪对着其他人。我惊讶地盯着水壶,他们上午没有喝掉这小半壶水吗?我抬头看着巴列特那张凶狠的脸庞,这张脸除了冷酷,没有任何其他表情。他一定是猜到了我在想什么。“你在倒下之前对我说:‘接枪,水手长。’”他恼怒地说,“为了这句话,我已经与这些家伙对峙一整天了。”说完,他晃了晃手上那把手枪。“你一旦成为这条船的头儿,”他补充道,“身负指挥的职责并为其他人负责的时候,你思考问题的方式就与其他人不同了,不是吗?”说完,他拔开了水壶的塞子。我们漂浮了21个昼夜。在这一晚,我们终于被路过的货船“格劳顿”号救起。(有删改)★1.文中两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答:解析第一处画线句子写的是白天大海上的情景,表明天气非常炎热,为下文守水和夺水提供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第二处画线句子写的是晚上的景象,表明人物心情是愉悦的,暗示了故事的圆满结局。答案①第一处:茫茫的大海、灼热的太阳,渲染了环境的恶劣,烘托了人物处境的艰难,为夺水之战提供了背景,推动了情节发展。②第二处:写出了“我”昏睡时间之长,表现了“我”安然醒来后愉悦的心情,暗示了故事圆满的结局。2.请结合文中与“枪”相关的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形象。答:解析“我”为了保护大家的生命,用枪来守护最后的水,因为“我”知道只要大家有喝水的期待就能活下去,可见“我”有责任感;为了守护水,“我”宁可几天几夜不睡,表现出自我牺牲精神;“大家奔向救生船时,我挎上了一壶水,并且本能地抓起了我的手枪”则表现出“我”的冷静和富有经验;即使在即将倒下去时也不忘了把任务传递下去,喊出“接枪,水手长”,表现出对人性善良的呼唤。答案①在海上漂流的日子里,“我”一直拿枪守护着水直
本文标题:(江苏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小说 技法提分点17 概括环境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680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