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主题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题组一新文化运动1.(2018河南,5,1分)把科学和民主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原则,合之者则接受、信仰,反之者则摒弃、批判。在近代中国首先倡导这一“原则”的代表人物是()A.魏源B.严复C.孙中山D.陈独秀答案D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D项符合题意。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排除A项;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排除B项;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排除C项。2.(2018云南,5,2分)与下图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答案C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及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关键信息“1915年”“《新青年》”“民主、科学”“陈独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的时间为19世纪60—90年代,排除A项;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排除B项;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排除D项。3.(2018北京,14,1.5分)某校排练了一部历史剧,其中一句台词是:请“民主”和“科学”两位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据此判断在这部历史剧中表现了()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北伐战争答案C“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故选C。4.(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7,1分)1918年,一位先进知识分子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称俄国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这位“先进知识分子”是()2答案A本题考查考生对教材人物图片的识别和记忆能力。选项中四位人物依次为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和胡适。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俄国十月革命。5.(2017山东青岛,22,1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语,如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蓝瘦香菇”“洪荒之力”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与它紧密相关的流行语是()A.民主共和B.实业救国C.民主科学D.维新变法答案C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是“民主”“科学”。故答案为C。6.(2017湖南长沙,15,3分)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始而言技(学技术),继而言政(学制度),进而言教(学思想)的过程。这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共同目的是()A.救亡图存B.巩固清朝统治C.向西方学习D.发展资本主义答案A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它们的“共同目的”是救亡图存,故选A项。7.(2017新疆乌鲁木齐,6,2分)“师夷长技”“变法图强”“民族、民权、民生”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A.侵略与屈辱B.救亡与探索C.反抗与斗争D.半殖民地化的过程3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师夷长技”是洋务运动的主张;“变法图强”是戊戌变法的主张;“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这些主张或思想是中国人民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时进行的救亡与探索,故选B。8.(2016河南,3,1分)这一时期“科学”的呼声响彻云霄,仅以“科学”命名的杂志达70余种,卷入这一科学浪潮的刊物更有数百种之多。这一时期是()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答案D洋务运动时期提出的口号是“自强”和“求富”;戊戌变法时期提出的口号是“变法图强”;辛亥革命时期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故D项正确。9.(2016广东,9,3分)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下列与“第三次突破”直接相关的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提倡实业救国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D.提倡民主、科学答案D据材料信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联系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儒家思想,故选D项。10.(2016江苏苏州,7,1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其中“中体西用”与“民主和科学”这两“步”应指()A.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B.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C.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D.戊戌变法与新文化运动答案B“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故选B。11.(2016重庆,7,1分)1916年5月,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材料表明李大钊主张()4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答案C“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表明李大钊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故选C。12.(2015山东泰安,11,1分)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是某同学编制的知识结构示意图,他学习的主题是()A.侵略与抗争B.近代化探索C.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D.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答案B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展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在近代化历程中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层面的探索。13.(2015新疆乌鲁木齐,6,2分)在某校八年级(8)班历史课上,同学们围绕中国近代化的有关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下列李伟同学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B.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C.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D.新文化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答案D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解题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不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公车上书虽然没有成功,但它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不是新文化运动。A、B、C三项观点都是正确的,与题意不符,只有D项符合题意。14.(2014河南,4,1分)“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A.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5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答案D据材料中抵制“列女传”“抗婚”“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思想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具体表现。故选D。15.(2014江苏苏州,7,1分)“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五曰,务去滥调套语……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A.胡适B.梁启超C.李大钊D.陈独秀答案A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对新文化运动中代表人物主要成就的识记。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文学改良”。胡适的主要成就是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由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为新文学形式作出了初步设想,故选A。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主要代表,同新文化运动没有直接关系,应排除;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成就是宣传了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他创办了《青年杂志》并发表了《敬告青年》等文章。16.(2017新疆,13,7分)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读知识结构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请依据②的范例,填写相关历史事件名称,使知识结构图完整。(3分)(2)请写出与③④相关的各一位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先进中国人。(2分)(3)中国的近代化在曲折中前进,这些近代化探索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答案(1)①洋务运动(1分)③辛亥革命(1分)④新文化运动(1分)(2)③孙中山等;(1分)④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1分)(符合题意,③④各写一人即可得分)(3)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独立、富强起到一定作用。(答出两点得2分,言之有理即可)6解析第(1)问,参考范例,抓住结构图中的主张再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在回答第(1)问的基础上,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出代表人物即可。第(3)问,联系当时的背景——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从挽救民族危亡、追求国家独立等方面总结即可。17.(2017吉林,18,8分)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中西文明碰撞下的近代中国步入近代(1)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名称是什么?(2分)变革经济工业化(2)开辟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写出其在上海创办的民用工业一例。(2分)政治民主化(3)20世纪初,以“民国”取代“帝制”的政治革命的名称是什么?(1分)思想科学化(4)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的名称是什么?(1分)社会生活的变化(5)社会习俗的变化深刻反映出时代变迁,请举一例说明。(1分)学史感悟(6)综合上述问题,谈谈你的感悟。(1分)答案(1)鸦片战争。(1分)《辛丑条约》。(1分)(2)洋务运动。(1分)轮船招商局。(1分)(3)辛亥革命。(1分)(4)新文化运动。(1分)(5)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用新式礼服代替翎顶补服;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等。(1分)(答出其中之一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给分)(6)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由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艰难过程;革命推动社会进步;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声;社会习俗的变化反映时代变迁;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近代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社会结7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西方的入侵,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觉醒,中国被卷入世界潮流;等。(1分)(答出其中之一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给分)解析第(1)(2)(3)(4)(5)问都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6)问属于开放型题目,联系中国近代化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可。18.(2016广西南宁,13,7分)思想文化的新旧更替,展示了人类社会的风云变幻。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欧洲历史刚刚进入近代的黎明期,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诸城升起的一片灿烂星云,成了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人把形形色色的思想汇聚起来,从而产生崭新的近代文化。——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材料二(它)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新青年》喊出的最响亮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民主”和“科学”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民主的对立物是专制,科学的对立物是愚昧和迷信,这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恶果。——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场运动?(1分)在这场运动中但丁的代表作品是什么?(1分)(2)材料二是对哪一场运动的评价?(1分)“新学家们”指的是资产阶级的哪一派别?(1分)(3)《新青年》杂志是哪一场运动的主要阵地?(1分)根据材料三指出该运动斗争的对象。(1分)(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运动有何共同的历史作用?(1分)答案(1)运动:文艺复兴。(1分)代表作品:《神曲》。(1分)(2)运动:戊戌变法。(1分)派别:维新派。(1分)(3)运动:新文化运动。(1分)斗争对象:本国封
本文标题:(河北专版)2019版中考历史总复习 主题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备用题库)模拟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710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