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5黄河颂背景资料《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创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主题解说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的英勇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以她为榜样,像她一样伟大坚强。诗人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重点掌握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译文:被风卷起的黄沙,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子《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澎湃..(péng)(pài)浊.(zhuó)流哺.(bǔ)育屏障.(zhàng)狂澜.(lán)山巅.(diān)22.词语填空。惊涛__骇__浪九曲连__环__浊流__宛__转不屈不__挠__奔腾不__息__一__泻__万丈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B)A.近年来,黄河水遭到严重污染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B.为治理黄河,国家环保局已经采取了在黄河两岸植树种草。C.有人直言不讳地批评说,国内很多城市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D.雾霾天气不仅大大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也加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D)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________,流出了________,流出了________。A.黄皮肤的人的群落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漫无边际的黄土地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漫无边际的黄土地黄皮肤的人的群落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黄皮肤的人的群落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黄皮肤的人的群落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5.七年级(1)班开展了“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活动,相信你一定准备好了相关资料,请你积极参与其中。(1)请你为这次主题班会确定一个活动主题。(要求是上下相对的两句,字数不超过12个字)我的拟写:__示例: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__(2)请阅读下面一段新闻,用一句话来概括其主要内容。新华网兰州12月20日专电距今5000多年的马家窑文化遗址首次在黄河支流洮河上游被发现。新发现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潭县磨沟村北侧,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在之前的村庄建设和平田整地中破坏严重,考古人员对其中的700余平方米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出一批马家窑时期的壕沟、陶窑、窖穴和灰坑等。负责现场考古发掘的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毛瑞林介绍,一座保存较好窑址的发现是此次发掘的重要成果,该窑址由窑区、临时居住区和取土区组成,基本保存了当时古人制陶时的作坊构成和分布。另外,在窑址附近的灰坑内还出土大量纹饰精美的彩陶片。我的概括:__黄河支流洮河上游首次发现五千多年前马家窑文化遗址。(3)活动结束的时候,主持人在互动环节“祝福黄河”中想请你把同学们的祝福语制作成册放在校园里展览。下面,请把你设计的过程写在下面:3第一步:发动同学们写出祝福语。第二步:__示例:收集同学们的祝福语。第三步:__整理编辑同学们的祝福语。第四步:校园展示同学们的祝福语。朗诵全文,回答下列问题。6.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__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千丈,/浩浩荡荡”体现了黄河的气势磅礴。__7.诗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到什么样的作用?__“啊!黄河!”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属于间隔反复,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这句话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__荒漠中的苇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蒙眬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4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的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8.本文主体是写“苇”,而开篇却用较多笔墨写了“荒漠”,这样写有什么用意?__突出“苇”的生长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荒漠中的“苇”给人带来的惊喜(或写苇的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做铺垫,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之情。9.第④段中“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这句话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__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一望无际的芦苇在风中悠悠起舞的情状。510.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__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以“初生小女的头发”和“老者的胡须”来描写芦苇的稀疏,不成气势,但仍顽强生长的特点。11.作者写苇,显然不仅仅是在写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__托物言志或象征。作者借对苇身处荒漠却顽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身处逆境却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也会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珍惜生命,努力生活的愿望。(或来歌颂那些具有沙漠中的苇一样顽强生命的人。)
本文标题:(2016年秋季版)甘肃省定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5《黄河颂》习题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787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