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考地理 第一编 基础篇 第一部分 世界地理(上)第2课时 地图课件
第2课时地图考点课标要求名师预测考查频度命题角度考点一、地图三要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1.中考主要考查地图比例尺及与所示范围大小、详略的关系,地图上方向判定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也经常考查。2.本课时内容既可用选择题考查经纬线知识和地图的三要素等,也可能结合具体地区或国家,考查方向和地形、地势的判读等,常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有的还在图上通过河流流向判断地势起伏情况,以此考查读图分析能力续表考点课标要求名师预测考查频度命题角度考点二、选择适用的地图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5.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根据实际生活需求恰当地选择所需地图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一、地图三要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1.比例尺(1)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2)三种表现形式:形式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举例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5千米1∶500000考点一考点二(3)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图幅大小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填“大”或“小”),内容越详细(填“详细”或“简略”)。考点一考点二2.地图上方向的判读一般地图: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定方向指向标地图:根据指向标指向,箭头一般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极点地图:北极点四周位于北极点的南方,南极点四周位于南极点的北方考点一考点二3.常见图例和注记图例含义图例含义图例含义居民点常年河、湖水库洲界铁路山峰长城时令河、湖山口运河沼泽沙漠考点一考点二(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1.海拔:地面某个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也就是两点之间的海拔差。3.等高线: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考点一考点二4.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1)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2)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中几种地形部位的名称:考点一考点二①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②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③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较低部分;④山峰:闭合圈状的等高线,数值内高外低;⑤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考点一考点二5.分层设色地形图(1)定义: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海洋则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这样的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2)着色规律: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不同深浅的黄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白色表示冰雪,褐色表示高山。(3)优点:能一目了然地看出陆地和海洋的高低起伏。考点一考点二(4)不同地形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的特点:地形类型高度地面起伏状况高原500米以上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山地500米以上起伏大丘陵500米以下起伏较大盆地不固定中间低,四周高平原200米以下宽广平坦6.地形剖面图: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状况和坡度的陡缓。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二、选择适用的地图地图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地图能反映不同的信息。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如旅游可以选择旅游地图,查询道路信息可以参考交通地图,查找国家位置可以看政区图等。一二三一、比例尺1.比例尺大小的比较:比例尺是个分数,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2.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图幅的关系:(1)表示相同内容的地图(实地范围一样),比例尺越大,图幅越大,内容越详细。(2)图幅一样,比例尺越大,实地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小,实地范围越大。一二三【例1】某地图比例尺为1∶25000000,在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是2厘米,则这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是()A.5千米B.50千米C.500千米D.5000千米解析:注意数字式比例尺1∶25000000的含义。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5000000厘米。单位之间的换算:厘米换算为千米要去掉5个0。答案:C一二三方法提炼巧记千米和厘米的换算在把比例尺化成同一种形式的时候,我们一般需要把文字式或者线段式化成数字式,在转化的过程中,要涉及千米和厘米的换算,其关键是“5个0”,从厘米化成千米减去5个0;反之,加上5个0。请完成【考点考法集训】第4题。一二三二、地图上方向的判断1.无任何标志时,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站在地图前,面向北,背向南,左手指西,右手指东。四个方向只要知道其中的一个,就能判断出另外三个。2.指向标平移法判断A在B的什么方向。一二三方法:指向标平移法。步骤:①将指向标平移到参考点B点。②再根据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确定出北方,然后依次确定出其他三个方向。③连接A、B两点,即可得出A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3.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1)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只有南北方向。北极是地球上的最北点,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2)两点在同一条纬线上,只有东西方向。地球上东西方向是相对的,地球一周360°,要选择两点之间经度差不超过180°的弧段确定两点的相对位置,沿着地球自转方向,前方的在东,后方的在西。(3)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就是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了。一二三4.在以北极或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上判断方向(1)经纬线特点:经线呈放射状,纬线呈同心圆(或圆弧形)。(2)辨别南北极:图上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的,则中心是北极;呈顺时针方向的,则中心是南极。反之,根据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也可以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逆时针,还是顺时针。(3)辨别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对于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中心是北极,地球的最北点,它周围的各个方向均为南;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因而辨别方向的方法可归纳为:内北外南,顺西逆东。对于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中心是南极,地球的最南点,它的外围各个方向均为北;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顺时针,因而辨别方向的方法可归纳为:内南外北,顺东逆西。一二三【例2】下图中,B点位于C点的什么方向?()A.东南方向C.正南方向B.西南方向D.正北方向解析:极点俯视图中,根据自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B、C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越靠近南极点,位置越靠南。答案:D一二三方法提炼在南北极点判断方向的方法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南端,站在南极上,四周都朝北;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北端,站在北极上,四周都朝南。请完成【考点考法集训】第8题。一二三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几种地形的判读(1)山谷和山脊:流水法。据“水往低处流”的常识,在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弯曲变形处,河流由海拔高处流向低处。下面图①CD处为山脊,图②CD处为山谷。一二三(2)山峰和盆地:如图,甲处为山峰:等高线闭合,中心数值高,四周数值低。乙处为盆地:等高线闭合,中心数值低,四周数值高。一二三2.等高线地形图中鞍部的剖面特征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单位:米),如果沿不同方向对鞍部作剖面图,可得到两种完全不同的地形剖面图。沿两座山峰连线方向看,两边高,中间低。一二三沿垂直于两座山峰连线方向(为山谷)看,两边低,中间高。3.等高线地形图的拓展延读(1)与气候结合:①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递减规律,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约0.6℃。②山区应考虑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差异,如降水量的差异。③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等。一二三(2)与河流水文结合:①由山谷的分布,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②水库坝址的选择:一般选在峡谷处,且考虑水库库址应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洼地处(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峡谷上游要有蓄水库区。坝址位置须岩石结构紧密,不易被侵蚀。(3)与地区规划结合:①铁路、公路选线:一般尽量选在缓坡;避开陡崖、滑坡;通往山峰的公路,往往需建盘山路;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一二三②港口应考虑: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浴场多选择在海滨缓坡沙岸。③农业区划:根据等高线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水源条件等,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区划。一般平原多为耕作业,山坡草地多发展畜牧业,山地多发展林业。④工厂厂址选择:除交通、资源、技术等因素外,往往也要考虑地形、地质情况。生产高、精、尖等电子产品的工厂一般选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⑤建疗养院:一般选在城郊山地向阳坡、清静、空气新鲜、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一二三【例3】(2014山东济宁学业水平考试)下图是济宁市东部山区某地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完成下列各题。一二三(1)当地指定了“防护林盖帽,果木林缠腰,畜牧包山脚,特色种植河边绕”的发展思路,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对应发展的产业分别是()A.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B.牧业、林业、种植业、渔业C.林业、牧业、种植业、渔业D.渔业、牧业、林业、种植业(2)专家建议村庄应当搬迁,你认为村庄需要搬迁的主要原因是()A.易发水灾B.污染河流C.交通不便D.管理不便一二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等高线图的判读能力。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丁四地分别是山坡、山脚、河谷和湖泊,分别发展林业、牧业、种植业和渔业。第(2)题,村庄所处位置地势低平且临近河流,易发水灾。答案:(1)C(2)A。
本文标题:中考地理 第一编 基础篇 第一部分 世界地理(上)第2课时 地图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792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