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以人格培养为中心进行儿童,青少年性教育的策略研究总报
课题名称:以人格培养为中心进行儿童、青少年性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DBB010513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课题学科分类:教育心理课题鉴定时间:2009年6月课题负责人:李力红东北师范大学主要成员:于靖、刘秀丽、王凌浩、文竹、王晶、裘岩、蒋迪摘要文章从三方面对主题进行了阐述:第一,总结了对国际两种青春期教育模式及我国青春期教育的影响,提出人格培养在青春期性教育受到关注;第二,人格培养,尤其是正确自我意识的确立作为青春期性教育核心地位的理由;第三,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以人格为核心的青春期性教育关注点的意义、原因和方法。关键词:青春期性教育人格自我控制一、国际青春期性教育的两种模式及对我国青春期性教育的影响青春期(Puberty)一词来自于拉丁文“Puberfas”含义为“成熟年龄”或“具有生殖能力”。进入青春期是以个体生殖器官功能的成熟和第二性征为标志,它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的转变与过渡时期,是人发育中第二个重要阶段。世界卫生组织将青春期的年龄范围定为10-20岁。我国青少年女性一般从10-12岁开始进入青春期,男性从12-14岁开始。青春期性教育是针对青春期个体的性健康教育。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性健康教育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及性道德的三方面的内容,是指通过丰富和提高人格、人际交往和情爱方式达到性行为再在肉体、感情、理智和社会诸方面的圆满协调,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青春期性教育的教育对象是青春期群体,他们明显表现出的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成熟的不同步,性成熟前倾,而社会成熟滞后。在此阶段性意识正处在加速发展中,产生种种不适应,面临种种行为的选择,由于他们阅历浅、不成熟,行为常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在与师长、父母、同学和人际关系中出现新的变化,面对变化,他们往往思想准备不足。这就使得青春期性教育承受着其他学科少有的重大责任和风险。因此,青春期性教育一直是一项世界性课题。自国际上开展青春期性教育以来,存在着贯穿两种不同价值取向和教育内容的模式。一种是无导向的性教育(也称综合性性教育)。这种模式注重人的生物属性,而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在进行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教育时,着重避孕防病知识。虽然也提及要对性行为负责,但是对于是否发生婚前性行为采取中立态度,由青少年自行决定。很少考虑婚前性行为对青少年身心成长带来的长远的消极影响。另一种是有导向性教育(也称婚前禁欲教育或性纯洁教育)这种模式不但注重人的生物属性,在进行性生理教育的同时,更注重人的社会属性。在进行性生理的同时,着重人格培养和性道德教育。相信青少年对性冲动有自我克制能力,明确指导青少年拒绝婚前性行为。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西方国家在经历了60年代无导向性教育所带来的诸如性病、艾滋病、未婚先孕、单亲家庭等一系列的结果后,许多西方国家提出了“回到家里去”的口号,并开始重新审视学校性教育,中实行教育的价值导向。例如1996年美国的福利改革法案提出在5年内拿出4.40亿美元预算支持以社区为基地的禁欲教育。小布什上台后大大增加了这种性教育项目的投人,2002年美国国会对该法案进行重新授权,布什政府将在2003年一年为该项目投人1.35亿美元。该项目倡导青少年禁欲,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作为人类性行为活动的标准,告诉青少年没有婚姻的性行为可能带来的身心上的伤害等等。“美国的禁欲教育实质是性道德教育”,是对家庭的价值和性伦理重新的肯定。性节制教育强调的是作正确的决定,这就鼓励教师和家长明确无误地指导青少年在性问题上作出符合他们自身利益的决定。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性教育中特别强调性约束、性道德,认为性教育首先是性的文明教育、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要尊重人的精神,反对以强凌弱,讲究男女平等,而性的卫生教育是第二位的。他们制订性教育目标为:把性作为人格的基本部分给以综合看待,树立男女平等的正确异性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形成高尚的人格[1]。总之,性教育发展到今天,世界各地的教育者逐渐认识到,应当把性道德、价值观放在性教育的核心位置。仅仅传授性知识是不够的,性道德的培养才是教育的归宿。性的自然科学知识是认知基础,性的社会科学知识是选择行为的依据。性伦理,性道德的培养的建立的教育归宿。我国每年约有2000万人进入性成熟期,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10-20岁达3亿人以上,是性教育不容忽视的重点群体[2]。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与学者从不同层面对该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1963年在全国卫生规划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性卫生知识教育,但该时期的青春期性教育的主张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计话生育委员会联合发出了《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通知》我国青春期性教育逐渐展开。然而青春期性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还存在争议[3]。目前西方性的两种性教育模式在我国青春期性教育中都有一定的反映,并表现为国内的青春期性教育的两种趋向,即无导向的综合性性教育和有导向的禁欲教育或性纯洁教育。前者注重人的生物属性,而忽视人的社会属性。以传授性生理知识、避孕和预防性疾病为主,主张尽量避免、推迟、减少性行为的发生并对性行为采取安全措施。如:怀孕会带来哪些生理变化?未婚先孕了怎么办?如何使用避孕药品?这种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青少年对性生理方面的认识,但由于在性价值观的中立观点,使西方的一些价值观念、网络信息中传播的观念,不可避免的影响了青少年性观念和性行为上的变化。例如,北京的一项调查表明,在739名高一学生中,有近一半的人赞成婚前性关系;9.9%的人认为一见钟情就可以发生性关系;绝大多数学生不愿与父母谈性问题,认为父母的脑子“早该回炉了”。西南师大对重庆大学生的调查发现,73%的大学生不反对婚前性行为,51%的大学生对婚外恋表示理解,23%的大学生承认有婚前性经验[4]。不管是日益增加的学生堕胎现象,还是青少年婚前性行为低龄化趋势,或是令人忧心的少女妈妈,这些社会问题之所以有发展的趋势,与无导向性教育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的。性纯洁教育模式不但注重人的生物属性,更注重人的社会属性。在进行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教育的同时,着重性道德教育。这一观点的倡导者不支持青少年的性行为,强调应以负责的态度对待性、以人格的力量驾驭性。但具体操作上,我国这方面的教育特点是:教育还大都停留在道德教育的层面上,缺乏从人格的深层进行干预的研究。但是人格培养是中蕴涵着比道德教育更深层的内容,道德,从其最初的意义来讲,是一种规范,一种准则,一种契约,它只属于人格的动力系统中的价值系统的部分。所以道德品质的培养只是人格培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格培养更强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作基础,即使有一定的道德认知也不可能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相反还可能形成知、行为对立的双重人格。所以,人格培养理论认为,道德教育应寓于人格培养之中,只有在一定的人格水平基础上所形成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才可能牢牢地巩固下来。纵观国内、国外的青春期性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我们看到人格培养是青春期性教育中的关键因素。青春期正是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帮助青少年在性的领域确立起健康人格,帮助青少年理解、关心并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准则,已成为性教育的重点。正如埃克斯纳所说:“性本能是生命最大的潜流,尤其在生命形成、性格定型期—青春期。与人的其他任何本能相比,他都更能为生命提供个性与方向。如果说不良的性行为模式与不良的人格有着密切关联,那么性教育就必须也要致力于塑造良好人格。”二、人格培养是青春期性教育核心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因此,人格培养是从制约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关键方面入手,体现着需要与价值、认识与体验、环境与自我之间的统一,其中蕴涵着比道德教育更深层的内容。因此,青春期性教育的人格培养含义包括两方面:第一,人格的动力系统中的正确性价值系统的建立。价值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性价值观的内化是性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当前性道德是指维系和调整男女两性之间关系的社会行为。青少年期的性道德,主要涉及到如何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情感交往,尊重异性的情感;如何正确对待男女性别差异,学会处理好两性关系;如何正确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性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保护等。这也是将来踏上社会处理好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的基础。然而,当代社会多种文化观念和文化标准彼此之间相互冲撞,导致价值体系的多元,多元的价值体系带来了价值冲突和性道德相对主义,但人类道德观念发展史已经证明了人类社会的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确实存在着大家普遍认可与遵守的核心价值观,这是由人类共有的本性所决定的。这些核心价值观既包括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即普世伦理,如诚实、自尊、尊重他人、勤劳、勇敢、公平、正义、天人合一等,也包括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引导青少年如何进行性道德价值观选择。由简单的传授性道德观念,转向培养性道德判断力、敏感性和行动能力等才可能使学生在这个多元、分裂的社会中不至于迷失自我。第二,人格调控系统中健全自我的确立。青春期性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健全自我的确立。以往的青春期性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一方面,但第一方面各部分的统合以及性知识与价值观转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这有赖于第二方面的培养。自我(self)也称自我意识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指人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即主体体自我对客体的自我的意识,其主要心理成分有:自我认识(如自己对自己的知觉观察、思考、想像、判断、分析评价等)、自我体验(如自己对自己的接纳、肯定、喜爱、尊重的情况等)、自我控制(如自我动机、自我理想、自我监督、自我塑造、自我克制等)。自我意识是人类意识的最具本质的特征,正因为人有自我意识、人才成为一个清醒的个体,能动的个体。自我意识是一个人的人格的核心因素。自我的独立性标志着一个人内在动机水平的发展。个人的成长、学习和参与的力量主要来自自身的强烈的驱动力,而不是外在的压力和奖惩因素;标志着个人所追求的是事物的内在意义,标志着个人在面对各种外在刺激方面及内在冲突时的正确决策选择能力,而不是盲目地固执地错误地自以为是。青少年心理与行为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调节自己;同时自主功能又是心理承受力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正是本研究的重点与突破点。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产生质变,并逐渐定型阶段。他们不仅能认识到自己的外部特征,而且还能反映和体察自己的内心世界,意识到自己的人格,少年开始关心自己,注意自己,思索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产生了了解自己特点与人格的愿望。步入青年初期,自我意识接近成熟,他们不但关心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而且极为看重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成为理想中的人,他们能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反省,以及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教育自我。青少年的发展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外因包括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内在因素中有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其中自我意识在个人的发展中则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健全的自我意识使个体在奋斗目标的确立上,既可设定积极的远期和近期目标、又能明确远期目标的价值和近期目标的可行性;在行为的控制方面,能在内在动机的支配下,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不良因素的影响和诱惑,保证自己按照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前者目的的达成需要人格中的自我的协同作用,如果没有健全的自我作统合,即使有一定的道德认知也不可能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相反还可能形成知、行对立的双重人格。所以,性道德教育应寓于整个的自我培养之中。在引导青少年构建自我的中,首先,应帮助青少年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这是自尊与自控的基础。其次,使青少年形成健康的自我情感,建立对自己、亲人、朋友、社会的责任感,羞耻感尤其是建立自尊感。自尊是个体对自身价值
本文标题:以人格培养为中心进行儿童,青少年性教育的策略研究总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83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