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14∕T 1611-2018 绿豆田间性状描述规范
ICS65.020.20B05DB14山西省地方标准DB14/T1611—2018绿豆田间性状描述规范2018-01-10发布2018-03-10实施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14/T1611—2018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要求..........................................................................15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试验设计..................................................16基本信息..........................................................................27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28数据统计分析、校验及档案管理......................................................8附录A(资料性附录)绿豆种质田间性状描述简表........................................9DB14/T1611—2018I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太原综合试验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燕、畅建武、郝晓鹏、赵建栋。DB14/T1611—20181绿豆田间性状描述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绿豆种质田间性状描述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试验设计、基本信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数据统计分析和校验及档案管理。本标准适用于绿豆种质田间性状描述及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659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种质含有遗传物质的材料,包括野生种、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品系、其它遗传材料等。3.2基本信息种质基本情况描述信息,包括种质编号、种质名称、原产地、来源地、种质类型、观测地点和观测年份等。4基本要求4.1描述符类别包括基本信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4.2描述符性质分为必选描述符:所有种质必须鉴定评价的描述符,用“M”表示;可选描述符:所有种质根据需要可选择鉴定评价的描述符,用“O”表示。5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试验设计DB14/T1611—201825.1试验地点试验地点的环境条件应能够满足绿豆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及其性状的正常表达,栽培管理略高于大田生产。5.2田间设计适时播种,采取小区设计,小区面积1m×5m。每小区1份材料,顺序排列,每份材料行距50cm,株距12cm左右,每穴留苗1株。试验地周围设保护行或保护区。5.3数据采集选取正常生长的植株,采集其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的原始数据。6基本信息6.1种质编号(M)种质的山西统一编号,由“SXI2E”加5位顺序号组成。6.2种质名称(M)种质的中文名称或国外引进种质的外文名。6.3原产地(M)国内种质的原产省、县、乡、村名称,按照GB/T2260;国外引进种质的原产国家和地区名称,按照GB/T2659。6.4来源地(M)国内种质的来源省、县、乡、村名称,按照GB/T2260;国外引进种质的来源国家和地区名称,按照GB/T2659。6.5种质类型(M)种质的类型分为:野生种、地方品种、引进品种、选育品种、品系、其它遗传材料。6.6观测地点(M)种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地点的名称。6.7观测年份(M)种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的年份,格式为“2017”。7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7.1营养生长期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7.1.1播种期(M)种子播种当天的日期,格式为“0501”。DB14/T1611—201837.1.2出苗期(M)小区内50%植株对生真叶完全展开时的日期,格式同7.1.1。7.1.3分枝期(O)小区内50%植株叶腋长出第一分枝的日期,格式同7.1.1。7.1.4出土子叶色(M)出苗期,子叶表面的颜色,分为绿、紫。7.1.5下胚轴色(M)出苗期,下胚轴表面的颜色,分为绿、紫、绿紫相间。7.1.6幼茎色(M)出苗期,植株幼茎表面颜色,分为绿、紫。7.1.7单叶叶色(O)出苗期,对生真叶完全展开时叶片正面的颜色,分为浅绿、绿、深绿。7.1.8单叶叶形(M)出苗期,对生真叶完全展开时叶片的形状,分为卵圆形、披针形。7.2生殖生长期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7.2.1始花期(O)小区内出现第一朵花的日期,格式同7.1.1。7.2.2开花期(M)小区内50%植株出现第一朵花的日期,格式同7.1.1。7.2.3终花期(O)小区内植株最后一朵花开放的日期,格式同7.1.1。7.2.4成熟期(M)小区内70%以上的荚呈成熟色的日期,格式同7.1.1。7.2.5收获期(M)小区内植株实际每一次收获的日期,格式同7.1.1。7.2.6生育日数(M)播种第二天至成熟的天数,单位为d。7.2.7熟性(M)DB14/T1611—20184小区内70%以上豆荚呈现成熟色的早晚程度,分为早熟(生育日数≤70d)、中熟(生育日数71d~90d)、晚熟(生育日数≥90d)。7.2.8复叶叶色(O)开花期与终花期之间,主茎中部完全展开的三出复叶叶片正面的颜色,分为浅绿、绿、深绿。7.2.9叶脉色(M)开花期与终花期之间,主茎中部完全展开的三出复叶叶脉的颜色,分为绿、紫。7.2.10复叶叶形(M)开花期与终花期之间,主茎中部完全展开的三出复叶中间小叶的形状,分为三角形、卵圆形、楔形、浅裂叶形、深裂叶形。7.2.11小叶数目(O)开花期与终花期之间,主茎中部完全展开的三出复叶小叶的数目,分为三叶、多叶。7.2.12叶片茸毛密度(O)开花期与终花期之间,主茎中部完全展开的三出复叶叶正面茸毛分布的疏密程度,分为无、稀、密。7.2.13小叶叶缘(O)开花期与终花期之间,主茎中部完全展开的三出复叶中间小叶叶边缘的形状,分为全缘、浅裂。7.2.14叶片长(O)开花期与终花期之间,主茎中部完全展开的三出复叶中间小叶叶基部到叶尖的长度。随机取10株求其平均值,单位为cm,精确到0.1cm。7.2.15叶片宽(O)开花期与终花期之间,主茎中部完全展开的三出复叶中间小叶叶边缘最宽处的长度。随机取10株求其平均值,单位为cm,精确到0.1cm。7.2.16叶柄色(M)开花期与终花期之间,主茎中部三出复叶叶柄的颜色,分为绿、紫。7.2.17叶柄长(O)开花期与终花期之间,主茎中部三出复叶叶柄的长度。随机取10株求其平均值,单位为cm,精确到0.1cm。7.2.18叶柄粗(O)开花期与终花期之间,主茎中部三出复叶叶柄横切面的直径。随机取10株求其平均值,单位为cm,精确到0.1cm。7.2.19叶柄茸毛密度(O)开花期与终花期之间,主茎中部三出复叶叶柄茸毛分布的疏密程度,分为无、稀、密。DB14/T1611—201857.2.20小叶基部色(M)开花期与终花期之间,主茎中部三出复叶小叶叶片基部的颜色,分为绿、紫。7.2.21初花节位(O)开花期与终花期之间,主茎上第一个花序着生的节位。随机取10株求其平均值,单位为节,精确到0.1节。7.2.22花序长度(O)开花期与终花期之间,主茎中部单个花序的长度。随机取10株求其平均值,单位为cm,精确到0.1cm。7.2.23每花序花数(O)开花期与终花期之间,主茎中部单个花序上的花数。随机取10株求其平均值,单位为朵,精确到0.1朵。7.2.24花萼色(0)开花期与终花期之间,当天开放的花朵中花萼的颜色,分为绿、绿紫相间。7.2.25花旗瓣颜色(M)开花期与终花期之间,当天开放的花朵旗瓣的颜色,分为浅黄、黄、黄底紫纹。7.2.26花翼瓣颜色(M)开花期与终花期之间,当天开放的花朵翼瓣的颜色,分为浅黄、黄、黄底紫纹7.2.27主茎色(M)开花期与终花期之间,主茎表面的颜色,分为绿、紫、绿紫相间。7.2.28主茎茸毛密度(O)开花期与终花期之间,主茎表面茸毛分布的疏密程度,分为无、稀、密。7.2.29主茎茸毛颜色(O)开花期与终花期之间,主茎表面茸毛的颜色,分为灰、褐。7.2.30鲜荚色(M)开花期与终花期,主茎中部充分膨大荚果表皮颜色,分为绿、绿底紫纹。7.2.31生长习性(M)终花期,主茎和分枝生长状况,分为直立(茎秆直立、节间短,分枝与主茎夹角小且少而短)、半蔓生(茎基部直立、上部变细且略螺旋,分枝与主茎夹角较大且较多较长)、蔓生(茎秆较细、节间长,分枝与主茎夹角大且多而长;缠绕生长)。7.2.32结荚习性(M)DB14/T1611—20186终花期,主茎和分枝生长点花芽分化情况,分为有限(主茎和分枝顶端以花序结束)、无限(主茎和分枝顶端为营养生长点)。7.2.33第一分枝节位(O)成熟期,主茎上的第一个分枝(其上有两片真叶完全展开)着生的节位。随机取10株求其平均值,单位为节,精确到0.1节。7.2.34分枝级数(O)成熟期,主茎上产生分枝(其上有两片真叶完全展开)的最高级数。随机取10株求其平均值,单位为级,精确到0.1级。7.2.35主茎分枝数(M)成熟期,主茎上一级分枝(其上有两片真叶完全展开)的总数。随机取10株求其平均值,单位为个,精确到0.1个。7.2.36主茎粗(O)成熟期,主茎中部节间最粗处横切面的直径。随机取10株求其平均值,单位为cm,精确到0.1cm。7.2.37株高(M)成熟期,主茎从子叶节到顶端高度。随机取10株求其平均值,单位为cm,精确到0.1cm。7.2.38主茎节数(M)成熟期,主茎从子叶节到顶端最后一片三出复叶着生节的节数。随机取10株求其平均值,单位为节,精确到0.1节。7.2.39节间长度(O)成熟期,株高与主茎节数之比。单位为cm,精确到0.1cm。7.2.40初荚节位(O)成熟期,主茎上最下部的荚所在的节位。随机取10株求其平均值,单位为节,精确到0.1节。7.2.41单株荚数(M)成熟期,单个植株上的所有成熟荚数。随机取10株求其平均值,单位为个,精确到0.1个。7.2.42单花序荚数(O)成熟期,植株中部单个花序上的成熟荚数。随机取10株求其平均值,单位为个,精确到0.1个。7.2.43成熟荚色(M)成熟期,自然成熟荚表皮的颜色,分为黄白、褐、黑。7.2.44荚形(M)成熟期,自然成熟荚的形状,分为圆筒形、扁圆形、羊角形、弓形。DB14/T1611—201877.2.45荚面(O)成熟期,观测自然成熟荚的表面平凸状况,分为凸、微凸。7.2.46荚茸毛密度(O)成熟期,自然成熟荚表面茸毛分布的疏密程度,分为无、稀、密。7.2.47荚茸毛颜色(O)成熟期,荚表面茸毛的颜色,分为灰、褐。7.2.48荚长(M)成熟期,主茎中部荚果荚尖至荚尾的实际距离。随机取10株,每株取2个荚果求其平均值,单位为cm,精确到0.1cm。7.2.49荚宽(M)
本文标题:DB14∕T 1611-2018 绿豆田间性状描述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875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