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同步课件 新人教版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无言之美资源特色教学双线同步互动轻松阅读高效巩固教学流程深度阅读新课导入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多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比较A、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有意境,更能打动人?新课导入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缺失了A句中悲凉雄浑的意境。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出B句的描写更加细致,为何反而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内容,能够解答这个疑问。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检查字词意蕴(yùn)缥缈(piāomiǎo)附丽(fù)铢两悉称(zhūchèn)惟妙惟肖(xiào)寂寥(liáo)渊穆(mù)信手拈来(niān)检查字词臭chòu臭名昭著xiù无色无臭检查字词词语释义附丽:附着,依附。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悉,都。称,相当。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检查字词词语辨析“瞬息万变”和“变幻莫测”两个词都有变化较快、较多的意思。“瞬息万变”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变幻莫测”指事物变多端,难以揣测,没有规律可循。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写出大意。【合作探究】第一部分(1~3):用孔子“无言”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第二部分(4~13):先反驳“和自然逼真”的观点,然后分别列举绘画、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和“无言之美”。整体感知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合作探究】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真切。解读课文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合作探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解读课文2.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合作探究】言不尽意。解读课文3.作者对文学的是怎样定义的?【合作探究】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解读课文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合作探究】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赏析语言1.概括说明第3自然段中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理由。【合作探究】(1)“言”是“达意”的手段,它固定、有迹象、散碎、有限。(2)“意”是“言达”的目的,它多变、无踪、混整、无限。(3)“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述其大概。赏析语言2.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中“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事物,只能得其近似”这句话的含义?【合作探究】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以言达意”比作“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说明了“言是不能完全达意”的。赏析语言3.第4自然段文字论述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合作探究】这段文字论述了文学作品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只有“以言达意”才会引起美感。这一段为下面阐述文学尽善尽美的条件,以及表明作者的观点做了铺垫。赏析语言4.试分析第8自然段的论证思路。【合作探究】作者先对比相片和图画哪一个更“和自然逼真”;然后又进一步提问:两者“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自然得出图画具有美感,直接反驳了“和自然逼真”的观点。赏析语言5.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合作探究】(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2)“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3)“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归纳主旨归纳课文的中心主旨。【合作探究】本文先用孔子“无言”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分别列举绘画、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探究写法1.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合作探究】举例论证。为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无言之美”,作者分别列举了绘画、文学、音乐、雕塑等具体的实例,然后从中进行分析,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道理论证。文章开篇就引述孔子与子贡的对话,目的是引出对“无言”的论述。第9自然段在列举不同文学作品的例子时,分别引述了《论语》《时运》《读〈山海经〉》等文学作品中的语句加以论述。在第10自然段中又列举了《琵琶行》和《希腊花瓶歌》的诗句和原文,进行有力证明。对比论证。第3自然段把“言”和“意”进行比较,第8自然段把相片和图画进行比较,第10自然段将流露和含蓄进行比较,这些都是为证明“无言之美”服务的。探究写法2.思路清晰,论证有力。【合作探究】文章先用孔子“无言”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提出文学尽善尽美的条件——“和自然逼真”,再对比相片和图画,予以反驳。紧接着分别列举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一段作结,得出结论。层层推进,论述有力。拓展延伸回顾课文内容,说一个你品味到“言不必完全达意”“无言之美”的例子。拓展延伸宋徽宗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要画好并不容易。前来参考的学子,有的在山腰间画古庙,有的在丛林深处画古庙;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宋徽宗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连连点头称赞,并将之点为“魁选之作”。(注:魁选,即第一名)拓展延伸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庙。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墙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课堂小结无言之美引出话题:由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这个话题论证过程反驳观点——“和自然逼真”提出论点——“言不必完全达意”和“无言之美”举例论证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课堂小结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中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广阔的,如果仅仅流于表面,不加深思,就可能与经典失之交臂。谢谢!
本文标题: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同步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876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