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鱼我所欲也课件 新人教版
9鱼我所欲也••孟子设疑激趣,导入新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同学们,这是二千多年前著名思想家孟子所说的一句话,请大家想一想,大丈夫为什么能够这样呢?点击伟人,知人论世资料助读一: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资料助读二:《孟子》《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资料助读三:性善说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主合作,质疑解难请同学们利用工具书,采用小组的方式,疏通文章内容。组长负责记录本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全班交流。交流时每个小组派成员,接龙翻译课文,循环进行,但是组内不能重复派一名成员回答问题。重点点拨1、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辨”,辨别。)(3)所谓识穷者得我与(“得”同“德”,即恩德。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同“欤”,语气词。)(4)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从前。)2、古今异义:(1)一豆羮(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今义:现常为豆类名称。)(2)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3、一词多义:(1)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给。例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2)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例句: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于:介词,表示比较。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4)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深入探究、剖析方法请学生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第一自然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在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一)论证思路本文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作者不直接提出中心论点呢?【明确】本文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本文的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二)论证方法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列举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并进行全班交流,一个小组发言后,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1)比喻论证。用比喻论证引出论点。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主旨)。(2)举例论证。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3)对比论证。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三)品味语言艺术提问在:请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1、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2、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3、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以史为鉴,领悟内涵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名人事例。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作业引路、巩固提升1.背诵课文。2.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发表班级上。【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本文标题: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鱼我所欲也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877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