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1 新人教版
23三顾茅庐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g)纶巾(guān)鹤氅(chǎng)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沔水(miǎn)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积累一组字音:拜谒:拜访谒见。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熟悉一组词义: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东东原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认识一位作家:《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了解一段背景:《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走进一部作品:初读文章,整体感知解题:三顾茅庐明确:三顾茅庐”是三次拜访茅庐的意思,“顾”的意思是拜访。三顾茅庐指刘备为了兴复汉室,建功立业,三顾茅庐寻求智者诸葛亮的帮助,摆脱困境的事。初读文章,整体感知分角色演读: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诸葛均、童子、旁白。初读文章,整体感知根据演读,梳理故事情节第一部分(①):写第三次顾茅庐之前,关张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定前往。第二部分(②③):写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为其谋兴邦定国之策。第三部分(④):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研读分析,合作探究人物分析: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开头写关羽和张飞的反对意见有什么作用?研读分析,合作探究人物分析: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明确:二人的反对语言反衬出刘备的有远见、有诚意以及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研读分析,合作探究刘备为什么还要力排众议,坚持要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明确: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第三次力排众议执意三顾茅庐,体现了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研读分析,合作探究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明确:从刘备的动作(下马步行、等候、徐步而入等)、神态(拱立阶下),语言(其时刘备已年过40,孔明才27,刘备却称孔明为“大贤”并称“拜见”)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这又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特点?明确: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研读分析,合作探究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表现了张飞怎样的性格特点?有什么作用?明确:张飞的话表现了他鲁莽、暴躁、不计后果的特点,也写出了对备的忠心。这里通过张飞的激烈反应,反衬出刘备的真诚宽容、与大度。研读分析,合作探究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明确:此诗刻画出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大智大勇的形象。研读分析,合作探究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明确:短短数语,描绘了诸葛亮的外貌、表现了他超凡脱俗、飘飄然同神仙的非凡气质。研读分析,合作探究“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中的”美玉“和”顽石“分别指谁?明确:“美玉”指司马德操和徐元直,“顽石”指诸葛亮自己,这表现了诸葛亮谦虚的特点。研读分析,合作探究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请同学们思考,诸葛亮对弟弟的嘱咐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淡泊名利。研读分析,合作探究人物小结: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宽容大度、虔心诚意,有远见、有政治抱负。张飞:性格暴躁、鲁莽关羽:稳重、顾全大局诸葛亮:雄才大略,深谋远虑,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研读分析,合作探究隆中对策:精读第三段,说说这一部分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刘备三顾问计,诸葛亮倾心对策。研读分析,合作探究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刘备问计在语言有何特点?明确: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研读分析,合作探究隆中对策可分为几层?统观对策全文,可分为三层: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自董卓已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荆州北据汉、沔……智明之士思得明君”);3.归纳战略方针并指出光明的前景(“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矣”)。研读分析,合作探究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研读分析,合作探究诸葛亮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研读分析,合作探究曹操,孙权不可争,不可图。那么对刘备来说,可争,可图的是哪里呢?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又有可能性。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研读分析,合作探究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明确: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又有可能性,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基。研读分析,合作探究建立根基以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应该怎么办?明确:根基解决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研读分析,合作探究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怎样准备?1.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2.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3.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4.内政上革新政治。5策略上等待时机,兵分两路;钳形攻势,直取中原。拓展延伸,总结全文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明确:1.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2.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3.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拓展延伸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赏析《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教师总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古训:尊重人才。只因刘备有了这样的优良特征,才能收获孔明的结草衔环以报,才能建立起一方霸业。我们今后要学习人物的优良品质,也开创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作业1.课后阅读《三国演义》。2.课后写作《我眼中的诸葛亮》
本文标题: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1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879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