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41∕T 1597-2018 大鲵苗种培育技术规程
ICS67.120.30B52DB41河南省地方标准DB41/T1597—2018大鲵苗种培育技术规程2018-04-17发布2018-07-17实施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41/T1597—2018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河南省农业厅水产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道全、史风琴、乔志刚、李先明、谢国强、吴晓慧、张芹。本标准参加起草人:于潇、张开松、王兆平、李泓、黄立新。DB41/T1597—20181大鲵苗种培育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大鲵苗种培育的环境条件、苗种培育池建造、苗种培育日常管理、疾病防治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河南省大鲵苗种培育全过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GB/T22213—2008水产养殖N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3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3苗种概念界定根据多年测定体长与发育数据,将大鲵苗种定义为:a)稚鲵苗:3cm~10cm;b)幼鲵苗:10cm~20cm;c)鲵种:20cm~30cm。4养殖场环境要求4.1场址环境大鲵养殖场选址应在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清新、树木茂盛、水源充足,水质清澈,交通、电力、通讯方便。4.2水质应符合GB11607要求,参照NY5051要求:a)浑浊度:小于3.1毫克/升;b)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c)pH值:在6.0~7.5之间;d)水温:适宜生存温度5℃~25℃,昀适水温16℃~22℃。5苗种池建造技术要求5.1稚鲵池DB41/T1597—20182稚鲵池应建在室内,一般1㎡~2㎡即可。池多用砖混结构建造,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池内四壁要求光滑,池壁深30cm,池底要装排污孔。用塑料板等其它材料的培育池规格相同。5.2幼鲵池多采用砖混结构,面积以2㎡~3㎡为宜,池深30cm~40cm,池壁要求光滑。室外池池内用石块或砖堆垒成隧道洞穴,面积能使幼鲵自由活动。塑料板等其它材料的培育池规格相同。5.3鲵种池多采用砖混结构,池深80cm,池壁光滑。室外池建有各种形式的石洞,供大鲵栖息与越冬。池周边与洞穴上可栽植树木和水草遮荫。6苗种养殖管理6.1养殖池清理新水泥池需浸泡1~2个月,期间换水10次以上。老池清洗干净,用10%聚维酮碘制剂50mg/L或高锰酸钾30mg/L,清池消毒。6.2大鲵苗种放养密度6.2.1稚鲵300~500尾/m2。6.2.2幼鲵100~200尾/m2。6.2.3鲵种50~100尾/m2。6.3水温控制养殖池水温应控制在16℃~22℃,不超过25℃。一般保持微流水,每天彻底换水1次,换水温差小于2℃。6.4水质调节使用山泉水和地下水,昀好经过曝气使用。偏酸性水质较好,其它须符合GB11607要求。6.5光照养殖池要有遮荫措施,避免阳光直射,现多采取在室内或养殖车间育苗,光照强度100Lx~500Lx。6.6投喂稚鲵在池中或孵化框中养殖,开口后用大型浮游动物投喂,70天后可投喂水蚯蚓和摇蚊幼虫。幼鲵可投喂红虫、水生昆虫、小鱼、虾、蟹类,饵料要新鲜,投喂前用3%食盐水浸泡15min,每日傍晚投喂一次,第二天上午需排残饵和粪便。鲵种投喂摇蚊幼虫、小鱼、虾等多种饲料,参照NY5073要求,收购的小鱼、虾不能带病菌,不能有重金属污染,喂前用3%食盐水浸泡15min。为保持水质清新,经常换水。饲养一段时间后要适时分规格饲养,以免发生大个体残食小个体的现象。每天平均投饵量是大鲵苗种体重的1%~2%。6.7日常管理一勤:勤巡池,每天早、中、晚3次。DB41/T1597—20183二早:早放养、早开食。注意春节后水温上升时,及时分池放养,及时投喂。三看:一看吃食情况,及时调整投饲量。二看水质,保持水质清新稳定。三看病害,若有外伤或停止摄食、活动异常,要详细诊断。四防:防高温,防疫病,防逃逸,防水变。五记:每天做好记录,记录天气、水温、水质、摄食、活动状况。7病害防治大鲵病害的防治工作要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大鲵用水,昀好用山泉水或地下水,以减少细菌及污染源。利用水库、山溪泉水、江河水等自然水源的养鲵场,进水必须经过过滤、消毒,防止敌害生物、病菌进入鲵池。鲵池中不宜混养带有病原体的鱼、虾。新引进的大鲵,必须经过消毒后才可放进池中饲养。定期进行池水消毒,投喂药饵或药浴,防止疾病的发生。发生病害时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加强管理,及时诊断病因,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对发病大鲵杜绝用违禁药物治疗,提倡使用中药处理病鲵。对大鲵苗种常见病及防治,参照NY5071要求,见表1。表1大鲵常见病害防治技术表病名病原体症状流行情况治疗措施水霉病水霉菌寄生引起病鲵体表生出棉花状的灰白色菌丝,严重时病鲵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身体消瘦甚至死亡。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是高发期。①操作细致,鲵体防伤。②用棉球蘸取15mg/L的高锰酸钾溶液,直接轻擦病烂处消毒,反复用3~5次。稚鲵用2%~3%食盐溶液消毒3min,每天一次,连用3天。③用0.3mg/L~0.5mg/L的亚甲基蓝溶液浸泡2min~3min。腹水腹胀病温和气单胞菌病鲵浮于水面,行动呆滞,不摄食,眼睛变浑,腹部膨胀。解剖可见腹腔积水,肺部发红充血。有时肛门部位还可见粪便粘着。以1龄~2龄多见,主要发病季节在夏、秋季节。因饵料腐烂,水质恶化生病,故经常换水可预防此病。首先抽尽腹水,3%食盐水浸泡30min。肠炎病肠形点状气单胞菌主要症状是病鲵有吐食物现象。后期脱皮严重,皮肤无光泽。多并发颤抖症状。发病季节多在4~9月,集中在春季和夏季发病。大蒜素胶囊直接插入饵料鱼块中投喂,连用一周。赤皮病Ⅰ-型荧光假单胞菌病鲵全身肿胀,体表出现不规则的红色肿块。发病初期有米粒大小的浅黄色脓包,并扩散增大,脓包穿破形成溃烂病灶。解剖检查,肝脏肿大有出血点,肠糜烂,腹水增多。此病无明显的流行季节,常在大鲵受伤后感染致病。保持环境清洁;二氧化氯1毫克/升全池泼洒;每千克鲵种苗50毫克增效联胺拌饵投喂。DB41/T1597—20184表1大鲵常见病害防治技术表(续)病名病原体症状流行情况治疗措施烂尾病柱状屈挠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患病初期,尾柄基部至尾部末端,出现红色小点或红色肿块,周围组织充血发炎,表皮呈灰白色。严重时患处肌肉坏死,尾部骨骼外露,伴有暗红色或淡黄色液体渗出。由于体表损伤所致。先用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患处,每天一次,再用中药粉剂撒在病灶处。连续7天可治愈。吸虫病线虫病寄生在大鲵体内的吸虫、毛细线虫致病患吸虫病大鲵体质消瘦,体表粘液增多,行动呆滞,严重者堵塞肠道,并引起胃穿孔。患线虫病大鲵有疼痛反应,不摄食,行动减少,痛苦不安。不受季节和地域影响。在夏、秋两季,定期在饵料里添加驱虫药物,杀灭体内寄生虫,养殖用水定期杀虫。可用苦参碱代替西药。烂脚病嗜水气单胞菌为主的多种病原菌病鲵的脚底板及四肢发炎溃烂。大鲵爬行缓慢,行动迟缓。没有季节性。水温越高越容易感染此病。减少与池底的摩擦损伤;调小水流量,减少应激反应;泼洒五倍子、黄芩、田七等中草药,浓度为1mg/L;饵料中加VC和VP,以促进皮肤的收敛和新生。大脚病未知病鲵四肢肿大发炎,并出血溃烂,行走困难。摄食逐渐减少,脚面糜烂变质,严重的脚爪脱落,四脚组织坏死。解剖可见肝肿大并呈灰白色,严重的有大量腹水。幼苗和成鲵均有发病。此病传染性强。没有特效药物,死亡率高。可用双氧水洗净病灶后抹上四环素软膏预防。病较轻者,及时捞出,用1%的龙胆紫药水涂抹病灶,待干后放回原池。其他措施参照烂脚病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行防治。水肿病致病性大肠杆菌毒素所引起。病鲵肌体全省肿大,常伴有腹水腹胀。初期后肢肿大,后扩展至腹部、头部。并发表现颤抖症状。主要感染1龄幼苗,死亡率极高。预防:保持水质良好;适当降低放养密度。治疗:每天用1mg/L的二氧化氯对水体消毒1次,连用3天;饵料中添加1%的食盐。用以下中草药加水5kg,文火煎煮2小时,取液去渣待用。不摄食病鲵,将中药液稀释一倍后,浸泡5小时,连用3次。配方一:茯苓、白术、厚朴、青皮、生姜各20g,陈皮、大枣各30g,;配方二:茯苓、牵牛子、木通各15g,石斛、苍术各20g,大腹皮、朱苓、陈皮、红花各10g,煮水后加雄黄粉30g,分2次内服。颤抖病肠毒素病鲵在水中呈左右摇摆症状,越严重时摇摆频率越高。后肢不断的颤动。不摄食,反应迟钝,常伴有腹水腹胀症状。大鲵各阶段都可发病。没有地域性限制。该病有季节性,水温15℃~24℃时易发病,高峰期为5~10月。预防:发病季节,每千克饵料中添加500毫克的VC。治疗:①彻底清洗养殖池,用30mg/L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发病池;②病鲵用0.5%的食盐水溶液浸泡1小时,连用3天,或用板蓝根、甘草、金樱子(500mg/kg饵料)内服5~7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DB41∕T 1597-2018 大鲵苗种培育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02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