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课件
《七子之歌----澳门》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台湾香港澳门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第一环节【了解】——构建知识体系在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和过程中,为什么对港澳是说回归,而台湾则说是统一呢?自主探究一一、历史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1842《南京条约》1898《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新界九龙一、历史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1.香港问题的由来香港岛一、历史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2.澳门问题的由来1553年,葡萄牙海盗商人请求上岸晾晒货物,获暂居权;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政府签定《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清政府被迫承认葡萄牙对澳门的占领。一、历史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3.台湾问题的由来请思考:为什么说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在历史上有哪两次分离与回归?第三次分离又是怎样造成的?(1)三国时,卫温率领船队达到台湾(夷洲);(2)隋朝时,隋炀帝三次派人达到台湾(流求);(3)元朝时,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琉球);(4)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5)1683年,清兵入台,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6)1885年,清设台湾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7)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8)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从此两岸分离。港澳问题台湾问题西方殖民遗留问题内战产物主权问题(回归)内政问题(统一)(1)“一国两制”方针首先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是谁正式提出来的?(2)“一国两制”方针的含义是什么?(3)它的提出有何意义?自主探究二: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港澳台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前提和核心主体补充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1.首要目标2.形成过程3.含义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一国两制如果采用“一国两制”的办法,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统一,美国利益也不致受损害。一旦通过和平共处的办法解决了台湾问题,这个热点也就消失了,这对太平洋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没有先例的天才创造,为香港特殊的历史环境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答案。——撒切尔夫人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日益丰富。“一国两制”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十七大”报告: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4.重大意义: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理论上: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实践上:①它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复兴;②有助于太平洋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会谈香港回归香港回归:八二首次谈判八四声明九七回归澳门回归:八七声明九九回归三、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2、澳门回归根本原因——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政策保障——“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法律依据——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群众基础——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材料一:撒切尔夫人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材料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国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三、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3、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4、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1)对港澳:开创香港、澳门发展的新纪元;(2)对祖国:洗雪百年国耻,在统一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3)对世界: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典范;(4)对台湾:有启示作用。三、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四、期待统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隔绝: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将台湾与祖国大陆人为地分离开来。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处于隔绝敌对状态。2.缓和与交流(1)1979年,大陆停止了炮击金门,实现了30年来的真正停火;(2)1987年,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1987年台湾政府迫于形势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3)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4)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此即著名的“九二共识”;(5)1993年,“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6)2005年,和平之旅(胡锦涛会见连战);(7)2008年,实现三通(通邮、通航、通商)。3.祖国统一必将实现: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A、1990.9李登辉声称“台湾早已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B、1994.4李登辉公开否认“一个中国”原则;C、1999.7李登辉提出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是“国与国”关系,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的“两国论”。D、2002.8陈水扁首次明确宣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台湾与对岸中国,一边一国,要分清楚”……;E、2003.9.28陈水扁在民进党十七周年党庆晚会上第一次亮出“台独”时间表,声称要在二00四年“完成历史性首次‘公投’”,……于二00七年实施“新宪法”。台独势力与国际反华势力是台湾统一的障碍两岸人民反台独斗争2005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的四个决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台资企业遍布各地中华文化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福建人民和台湾人民讲的都是闽南话、住的房子也是闽南式的,药材都是同样的药材。情同兄弟姐妹,血同缘,根同宗,大家同日同月,共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摘自连战在厦门大学的讲演海峡两岸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第二环节【理解】——重点、难点问题1、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何异同?(分别结合港澳台问题由来及相关知识归纳总结)台湾问题港澳问题不同点本质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中国内政问题,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干涉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权利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向港澳派驻中国人民解放军相同点措施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权利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2、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收回港澳?(仔细阅读课文“香港回归”部分相关内容、“学思之窗”两则材料及问题,同桌讨论)(1)前提条件: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2)重要保障:“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提出(3)群众基础: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4)法律依据:关于港澳问题的《联合声明》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3、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阻碍因素有哪些?为什么“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1)有利因素:①根本保证:中国综合实力的强大;②世界潮流:和平与发展;③经济联系:两岸经济联系加强;④民心所向:两岸人民渴望统一;⑤历史依据: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⑥政策保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⑦成功经验:港澳的顺利回归提供了范例和借鉴。(2)阻碍因素:①美国等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②台独分子消极影响。(3)原因:从世界潮流、中国综合国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海峡两岸经济联系、人心所向、美国态度、榜样借鉴等方面考虑和平统一方式要胜于武力统一方式,而且是可行的。不同社会制度是两岸之间实现和平统一的一大障碍。“一国两制”这一大胆的构想创造性解决了这一难题。言之有理即可第三环节【见解】——放飞思维,各抒己见如果有机会让你对台湾的中学生说几句话,你会说些什么呢?世界历史波澜壮阔,大国兴衰构成其中重要的篇章,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崛起的历史启示着今天的中国: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上,国家统一是重要前提,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潮流,只有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眼未来,我们将看到一个和平崛起的东方巨人!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温家宝)第四环节【基础训练巩固】1.当前,阻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A.“台独”势力拒绝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B.美国向台湾地区出售大量先进武器C.日本对台湾地区的暗中支持D.台湾当局阻挠台湾商人到祖国大陆投资2.“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针对哪一问题提出,又首先在哪一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A.香港澳门B.香港台湾C.台湾澳门D.台湾香港3.“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最确切的解释是A.两种管理制度B.两种军事制度C.两种社会制度D.两种法律制度4.撒切尔夫人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主要是指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不妥协B.中国享有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荣誉C.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越大D.英国霸权地位丧失5.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在于A.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B.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C.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D.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6.中国政府开始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全国的方针实在A.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B.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中C.《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中D.《告台湾同胞书》中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16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