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14∕T 1333-2017 循环经济管理技术导则物质流分析
ICS03.080.10A20DB14山西省地方标准DB14/T1333—2017循环经济管理技术导则:物质流分析Technicalguideforcirculareconomymanagement:materialflowanalysis2017-03-30发布2017-05-30实施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14/T1333—2017I目次前言................................................................................II引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策划..............................................................................25分析框架..........................................................................26数据统计..........................................................................37平衡计算..........................................................................48指标体系..........................................................................59分析方法..........................................................................610结果应用.........................................................................6附录A(规范性附录)数据统计内容....................................................8附录B(资料性附录)数据统计折算方法...............................................10附录C(资料性附录)物料平衡、能量平衡及水平衡示意图...............................12附录D(规范性附录)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14参考文献............................................................................17DB14/T1333—2017I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西省质量认证审核中心、山西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裴虹、龙科、杨智慧、折发斌、冀晓东、张雅玲、段立柱、武梦迪、张建婷、李烨。DB14/T1333—2017III引言物质流分析方法是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依据,从实物的质量出发,将经济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物质分为输入、贮存、输出三大部分,通过分析物质输入、贮存、回收、废弃物产生及再生利用的情况,跟踪、定位物质利用及迁移、转化途径,揭示物质在社会经济系统的流动特征和转化效率。它是定量测度社会经济系统运行中物质代谢的基本工具,可为资源、废物和环境管理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是循环经济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和核心调控手段。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发改办环资(2010)3311号)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下发的《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发改办环资[2014]729号),要求将物质流分析作为合理设定循环经济可量化指标的重要工具。山西省作为国家循环经济统计试点省,在开展资源产出率统计和核算过程中,物质流分析为开展资源产出率统计工作提供了一套可操作、可量化、可评价的核算方法,并取得了积极成果。随着我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开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物质流分析在循环经济指标测算中得到广泛应用,为衡量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据。《山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的颁布实施以及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建设试点城市在全省的布局,为物质流分析的标准化建设创造了先决条件。本标准在参考国内外有关物质流管理和分析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循环经济特征及山西省实际进行了必要的调整。立足于循环经济管理层面的物质流管理和方法,在分析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物质的输入、贮存和输出情况的同时,辅之以追踪物质流动过程中的循环流动、能量流动和水资源流动情况,将社会经济系统内不同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产品转换效率和废弃物产生、处置效率定量化呈现出来。以标准化规范循环经济情景下的物质流系统边界,考量循环效率,并应用于循环经济指标计算,这在全国尚属首例。本标准旨在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指标测算、评价考核、业绩改进提供一种分析方法,为资源、废物和环境管理等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和调控手段,为开展循环经济认证提供可靠的方法指导。DB14/T1333—20171循环经济管理技术导则:物质流分析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循环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的术语和定义、策划、分析框架、数据统计、平衡计算、指标体系、分析方法、结果应用等。本标准仅适用于山西省辖区内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企业、园区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量化分析和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589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T/T3484企业能量平衡通则GB/T12452企业水平衡测试通则GB/T7119节水型企业评价导则GB/T29870能源分类与代码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物质流分析materialflowanalysis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关于社会经济系统物质的输入、输出、贮存和流动转化过程的系统性分析或评价。3.2平衡项balanceitems指参与平衡计算、不计入指标体系的项目。如在燃烧过程中燃料和空气混合发生氧化反应,产生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等。这些物质在进行平衡计算时均按照一定的燃烧系数由燃料物质的量值换算而来。3.3一次资源primaryresources指以天然形式存在的、未经过加工利用的能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3.4DB14/T1333—20172二次资源secondaryresources指通过对一次资源的加工利用生产出的还可以作为原材料、燃料、辅料、加工原料等使用的的中间产品或半成品。3.5折算系数conversioncoefficient指为了便于物质之间能够相互进行计算、对比和分析,以某一种产品或计量单位为标准,将各种物质的实际值统一折合为该种物质的标准值的比率。3.6产品product指输出界外的能够满足人类特定需求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统称。3.7非常规水资源unconventionalwaterresources指地表水和地下水之外的其他水资源,包括雨水、苦咸水、矿井水和再生水等。4策划物质流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a)建立社会经济系统分析框架并界定系统边界;b)对穿过系统的物质进行分类统计和整理,要求明确数据来源及计算依据;c)数据汇总并进行平衡计算,必要时辅以统计表和示意图进行说明;d)确定基于物质流分析框架下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得出计算结果;e)对循环经济活动进行系统性分析或评价。5分析框架5.1分析框架循环经济系统的物质平衡关系:物质输入总量等于贮存净增量和物质输出总量之和,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DB14/T1333—20173图1循环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基本框架5.2系统边界的确定系统边界包含以下三个层面:a)时间边界,即选定一个时间点或一个时间序列,分析单位时间内社会经济系统中物质流动状态。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政策实施角度来看,通常以一年为时间界限。b)地理边界,即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物质调入与调出的空间行政边界。原料、半成品及成品通过这一边界,由系统外输入到系统内,或由系统内输出到系统外。c)功能边界,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社会经济系统与其周边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界。直接从自然环境中开采的原材料通过这一边界进入社会经济系统进行加工转换,而后社会经济系统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通过这一边界回到自然生态系统。5.3可考虑排除的因素为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干扰,保证循环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的一致性,下列物质排除在外,不予考虑:a)系统内部输出的或者由界外进入到系统内的土表、水文、气象等大自然圈的流动物质;b)为了获得有用物质和生产产品而动用的没有直接进入交易和生产过程的物料;c)未经过生产环节而直接进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产品和包装材料;d)生物收获的非使用部分(木材砍伐的损失、农业收割的损失等);e)系统内部自产自用的生物资源。6数据统计应遵循完整性、真实性、一致性、准确性的基本要求,包括:a)统计内容应包括循环经济系统的各个环节,既不应重复,又不应漏计,见附录A。物质输入资源过程废物(贮存净增加)系统边界输入平衡项输出平衡项产品输出耗散性物质废物排放物质总输入物质总输出(循环利用)DB14/T1333—20174b)应以统计期内的原始记录、计量数据、统计报表为基础进行综合统计计算,不宜采用标定数据;在统计资料不足、统计数据需要校核及特殊需要时,可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应折算为统计期运行状态下的平均水平。c)采用统一的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除能源物质折算成标准煤外,所有物质统一换算成标准的实物质量进行计量,折算方法参见附录B。d)确保数据统计质量,尽可能减少各种误差和不确定性。7平衡计算7.1物料平衡进入系统中的各种物质沿着生产、加工制造、使用、废物回收利用、最终处置的路径流动,形成物质流。示意图参见附录C中C.1。追踪水和平衡项之外的物质流动过程中资源消耗和循环利用情况,可用于衡量和评价系统内的资源消耗强度和循环效率。物料平衡见式(1)、资源消费见式(2)、资源循环利用见式(3)计算方式:TMOSNATMI...................................(1)式中:TMI——物质输入总量;TMO——物质输出总量;SNA——库存净增加量。)(,,21,21NikrRkERinii............................(2)式中:R——资源消费总量;E——能源消耗总量;k——能源折一次资源系数;1R——一次资源消耗总量(一次能源除外);2ir,——二次资源消耗量(二次能源除外);2ik,——二次资源(二次能源除外)折一次资源系数。rrrrGESR....................................(3)式中:rS——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rE——余能利用量;rG——废气利用量。7.2能量平衡进入系统中的各种能源沿着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的路径流动,形成能流动。示意图参见附录C中C.2。DB14/T1333—20175追踪物质流分析框架下的能量
本文标题:DB14∕T 1333-2017 循环经济管理技术导则物质流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25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