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21T 2773-2017 海蜇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ICS65.150B51备案号:DB21辽宁省地方标准DB21/T2773—2017海蜇人工繁育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ofartificialpropagationforRhopilemaesculenta2017-03-20发布2017-04-20实施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21/T2773—2017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提出。本标准由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归口。本标准的起草单位: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云峰、周遵春、李石磊、赫崇波、董颖、于喆、鹿志创。DB21/T2773—20171海蜇人工繁育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海蜇(Rhopilemaesculenta)苗种人工繁育的环境条件、繁育设施、亲蜇、产卵孵化、螅状幼体、越冬管理、碟状幼体、稚蜇、幼蜇的培育技术。本标准适用于海蜇苗种人工繁育。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NY505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SC/T2059海蜇苗种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浮浪幼虫planulalarva海蜇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原肠胚,体表具有纤毛、能在水中游泳、左旋自转的乳白色幼虫。形状为长圆形,一般长为95µm~150µm,宽60µm~90µm。3.2螅状幼体scyphistomae海蜇受精卵发育经过浮浪幼虫变态为附着状态的杯状体,杯底具有短粗的吸盘,另一端为杯口,周围具有感觉触手,根据触手多少分为早期螅状幼体(4条触手,长为0.2mm~0.3mm)、中期螅状幼体(8条触手,长为0.3mm~1.0mm)、后期螅状幼体(16条触手,长为1.0mm~3.5mm)。3.3碟状幼体ephyrae海蜇螅状幼体经过横裂生殖所产生的初生幼体为碟状幼体,其形态类似于一个微小的碗碟,边缘具有8对指状缘瓣,中央具有方形的口,营浮游生活。3.4DB21/T2773—20172稚蜇juvenilejellfish海蜇碟状幼体形成口腕、肩板器官,口腕初始为4对,逐渐发育为8对,具有伞状水母体形态的基本雏形。3.5幼蜇subadultjellfish稚蜇口腕基本愈合,口腕末端开始形成棒状附属器,具有和成体海蜇基本一致的形态特征。4环境条件4.1场址选择海蜇人工繁育场址应选择远离污染源,电力充足、水源充沛的地方。4.2水质水源水源水质符合GB11607的要求。4.3育苗用水育苗海水应符合NY5052的要求。水温20℃~25℃,pH7.6~8.6,盐度20~26,溶解氧5mg/l以上。5育苗设施5.1育苗室选择具有透光性的塑料大棚或育苗室,配备相应的沙滤、增氧、充气等设施。5.2育苗池育苗池选择圆形或方形,方形池要用瓷砖镶嵌或塑料布覆盖池壁四周,池深1.2cm~1.8cm,体积20m3~30m3。5.3附苗器附苗器由无毒聚乙烯波纹板用绳子串连而成,一般为15~20片,具体数量根据育苗池深度而定。波纹板之间距离为4cm~5cm,用硬塑料管隔开。5.4卤虫孵化器锥型底的塑料桶、玻璃钢或水泥池,体积为1m3~5m3,同时配备进排水口、增氧、加热、光照设备。6亲蜇6.1亲蜇来源及选择DB21/T2773—20173采捕自然海区或人工养殖性腺成熟的海蜇,选择伞径在30cm以上,体重8kg以上,色泽好,无损伤,无畸形,活力强的亲蜇。6.2雌雄鉴别用镊子从生殖下穴插入,取海蜇性腺组织1cm~2cm,在10倍显微镜下镜检,雄性精子囊为肾形,雌性卵子为圆形。6.3亲蜇运输选用塑料水箱或大桶装新鲜海水,亲蜇运输密度为10个/m3~15个/m3,运输水温为20℃~26℃,用黑色帆布或塑料布遮盖,运输时间在2h以内,若超过2h以上,需更换新鲜海水。6.4亲蜇暂养亲蜇雌雄分开暂养,暂养密度为0.5个/m3,早晚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各一次,投喂后2h换水,每次换水量为30%~50%。7产卵与孵化7.1孵化池和水处理孵化池用次氯酸钠消毒,池壁刷洗干净,注入50cm~60cm的新鲜海水,加入4mg/L~6mg/L的EDTA,所用化学试剂应符合NY5071的要求。7.2产卵凌晨3:00~4:00时将亲蜇从暂养池移入孵化池中产卵,雌雄比例为2:1或3:1,密度为1个/m3~2个/m3,7:00时将亲蜇捞出暂养,次日重复用于产卵,可持续7d~10d。7.3孵化捞出亲蜇后池水静止30min,用软胶皮虹吸管排出上层水15cm~25cm,排水时应使池内虹吸管口向上,再注入新鲜海水恢复原水位,微充气,受精卵经过7h~8h孵化为浮浪幼虫。8螅状幼体培育8.1早期螅状幼体培育8.1.1附苗器投放受精卵孵化为浮浪幼虫后24h内投放附苗器,距离池底10cm~20cm,投放密度为4个/m3~5个/m3,海水添加量刚好淹没附苗器为宜,每2d添加适量海水,10d内不换水,即5d刚好把孵化池加满水,附苗密度以波纹板面积计算,以5000个/m2~10000个/m2为宜。8.1.2饵料投喂在投放附苗器4d~5d后开始投喂,开口饵料以海蜇浮浪幼虫或贝类担轮幼虫为主,轮虫做为补充饵料。当水温为20℃~25℃,投喂次数为每天一次,投喂量约为附苗量的5倍。8.2中期螅状幼体培育DB21/T2773—201748.2.1饵料投喂早期螅状幼体经过7d左右培养,发育成为具有8触手的中期螅状幼体,饵料投喂以卤虫无节幼体为主,当水温为20℃~25℃,每2d投喂一次,投喂量为附苗量的5~10倍,投喂后2h~3h换水,换水量为30%~50%。8.2.2日常管理螅状幼体饱食后呈橘黄色,饥饿时呈白色。每天定时观察螅状幼体附着状态、摄食饵料、个体发育、底质等情况,及时调整饵料投喂、换水次数及数量。8.3后期螅状幼体培育8.3.1饵料投喂中期螅状幼体经过10d左右的培养,发育成具有16触手的后期螅状幼体,当水温在10℃~20℃时,每4d投喂一次,投喂量为螅状幼体的10~20倍。8.3.2日常管理同8.2.29越冬管理9.1室外越冬9.1.1越冬池及水质条件越冬池面积一般为10000m2以上,水深2.5m以上,水质泥沙含量少,具有丰富的小型的浮游生物,池中搭架附苗器悬挂支架,支架高度1.4m以上。水质要求符合NY5052的要求。9.1.2控制光照在附苗器上覆盖黑色帆布,控制光照在500lx以下,防止藻类过量繁殖。9.1.3日常管理定期检查越冬池中水的温度、盐度、pH、溶解氧等各项理化指标,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换水、除雪、控制光照等措施。9.2室内越冬9.2.1水温及投饵水温控制在0℃~10℃,其它指标符合NY5052的要求。0℃~5℃时,不投喂饵料,6℃~10℃每周投喂1次,投喂量为螅状幼体的5~10倍,投喂后3h换水,换水量为30%~50%。9.2.2光照控制越冬池上方覆盖黑帆布,控制水面光照强度在500lx以下。9.2.3日常管理DB21/T2773—20175做好越冬室内保温工作,定期监测水温、pH、溶解氧等理化指标,每周增氧一次,时间30min,15d~30d换水一次,换水量为30%~50%。10碟状幼体培育10.1横裂生殖条件10.1.1光照控制室内光照控制1500lx~2500lx。10.1.2饵料投喂及换水饵料以卤虫无节幼体为主,3d~4d投喂一次,投喂量为螅状幼体的10~20倍,投喂后3h换水,换水量为30%~50%。10.2碟状幼体培育密度培育密度控制在1万个/m3~2万个/m3。10.3饵料投喂及换水碟状幼体的投喂以鲜活的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为主,每天投喂2~3次,每次投喂量为碟状幼体的10~20倍,每天换水1~2次,换水量为30%~50%,碟状幼体经过10d左右发育为稚蜇。11稚蜇培育11.1稚蜇培育密度密度控制在0.8万个/m3~1万个/m3。11.2饵料投喂及换水稚蜇的投喂以鲜活的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为主,每天投喂3~4次,每次投喂量为稚蜇的50~100倍,每天换水2~3次,换水量为30%~50%,碟状幼体经过10d左右发育为稚蜇。12幼蜇培育12.1幼蜇培育密度密度控制0.5万个/m3~0.8万个/m3。12.2饵料投喂及换水幼蜇的投喂以鲜活的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为主,每天投喂4~5次,每次投喂量为幼蜇的100~200倍,每天换水2~3次,换水量为30%~50%。12.3充气保持微量充气,将充气气石去掉。DB21/T2773—2017613幼蜇质量及规格应符合SC/T2059的要求。14幼蜇出池及运输用虹吸法将池水水位降至50cm~60cm,然后用20目网将幼蜇捞出,计数及运输法应符合SC/T2059的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DB21T 2773-2017 海蜇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93313 .html